我讀 «圖解魔術技法»

這本書是翻譯自日本的魔術師堤芳郎的作品, 它待在我的書架上已經有超過一年的時間了. 驅使我再度去翻它的動力是因為某些電視節目的影響. 最近在電視上很紅的 黃金 B 段班裡面, 很多B 咖都在表演魔術, 於是我想到我也有一本書, 只翻過開頭的幾頁, 不如拿來研讀一番.

 

這本書大致把魔術依據所使用的道具分為幾類:

1.          身邊的雜項道具: 報紙, 杯子, 湯匙

2.          繩索

3.          撲克牌

4.          硬幣與紙鈔

5.          紙張與絲巾

6.          火柴與香菸

7.          橡皮筋

 

看過電影 頂尖對決 (The Prestige) 的人應該都有體會, 魔術表演就是以假亂真. 不過深入去看, 還是可以細分成幾種不同的技巧.

 

1.     純手法 : 常見於10 塊變成 100. 道具隨處可得, 重要的是手法. 例如把左手食指套上橡皮筋, 然後把左手的所有指頭再用另一條橡皮筋纏住, 卻可以把第一條橡皮筋拿出來. 這個祕訣在於偷偷在纏繞時把食指伸到外面, 但是手法不熟的話, 就騙不了人了.

 

2.     純數學 : 像是繩索或是橡皮筋的魔術, 通常都是運用拓樸學. 因為那些繩索經過這樣翻來翻去, 本來就一定會解開. 只是過程稍嫌複雜, 一般人不會直覺認為那是可能的, 所以會感到意外. 還有透過數字加減乘除猜對方生日, 年紀也是同樣的道理. 因為訊息都已經編碼進去了.

 

3.     道具 + 手法  : 常見於火柴盒裡的火柴由兩根變三根, 空筒變出彩帶, 紙張變鈔票, 或是撲克牌之類的魔術. 這類魔術一定要先準備特殊道具. 例如把兩張牌黏在一起.

 

4.     數學 + 手法 :兩者的組合, 特別是繩索技術會用到. 直覺地想就是負負得正, 一根繩子翻了兩次就會解開, 但是也沒那麼簡單就是了. 另外就是事先把撲克牌分成奇數或偶數, 讓對方隨意抽一張牌, 然後再猜中對方所選的牌. 這就是要靠洗牌技巧, 讓對方認為牌是 random . 而魔術師則要設法讓對方的牌插入另外一堆裡面, 以便迅速識別.

 

5.     心理 : 特別常見於要對方猜顏色或是數字. 最大的絕招就是把每一種答案都準備好. 對方猜中紅色就拿出信封, 對方猜中綠色就拿出刮刮卡, 對方猜中黃色就把牌的背面翻出來 (當然就是黃色).

 

總而言之, A 可以變成 B, 那麼 A B 都是同時存在的. A 破壞掉 B 的部分卻復原了, 那麼壞掉的 B 部分一定是黏上去準備要扔掉的. 其中很多的魔術都要靠手法, 所以書中的最後也有一段手指體操.

 

這本書算是一本很完整的魔術小抄 (只有 173 ). 不過裡面的手繪圖案和說明文字, 並不是那麼容易了解, 特別是紙張的折疊方式, 繩索的前後關係, 如果不用攝影來顯現, 還是只能意會不懂操作. 除非是有心要勤練, 比方說尾牙要表演, 或是年輕人要把妹, 不然翻過就可以算了.

 

 

誰的流動性風險?

據說明天起 台股可能就會放寬跌幅 3.5% 的限制了. 根據自由時報以及電視新聞的長篇累牘的抱怨, 大家好像都希望可以把跌幅限制恢復到 7%, 以便降低流動性風險.

什麼是流動性風險呢? 就是流動性不足的風險. 流動性風險包括市場流動性風險, 或是資金流動性風險. (see 衍生品交易流動性風險及其防范)

市場流動性風險是指市場規模限縮, 因此買或賣方無法將手上的有價證券或是期貨, 選擇權合約交易出去. 資金流動性風險是指資金不足, 以至於無法繳交合約或是放空證券的保證金.

以現在媒體的抱怨來說, 指的應該是市場流動性風險. 如果是資金流動性風險, 跌得愈快, 斷頭的壓力應該是愈快才對吧!

那麼倒底誰有市場流動性風險呢? 是指外資大賣台積電, 鴻海, 卻因為跌停太靠近而賣不掉嗎? 意思是說: 如果跌幅可以完全沒有限制的話, 外資可以用大家都覺得很便宜的一元起標, 把台股都賣光光, 以便應付基金贖回, 以及償還日圓的借款嗎? 難道外資不知道賣貴一點的話, 可以拿到比較多錢嗎? 非也非也, 外資如果是為了求現的目的, 並不會對於跌幅限制有這麼大的反彈才對!

那麼是誰在靠夭呢? 顯然是不計價格, 只需要大量出貨的人. 網路搜尋的結果:

(1) 證券商公會理事長黃敏助指出,縮小跌幅只是延長下跌時間。他建議,主管機關應恢復7%的漲跌幅,並且恢復信用交易的融資融券當日沖銷,市場才會有量,維持流動性。

(2) 瑞展產經研究董事長陳忠瑞表示,跌幅減半應僅限於歐美立即性金融崩潰危機時的非常措施,但在歐美大國紛紛出手保護金融機購,台股還限制跌幅減半,已造成流動性問題。他說,小型股賣不掉,績優的權值股已成為套現賣壓中心,這對市場沒有幫助,建議政府趕快回歸市場正常機制。

(3) 限制跌幅造成的流動性壓力,讓法人、散戶幾乎不計成本拋股套現。外資上周賣超213億元,本周來已賣158億元,投信更從買超變成兩周賣超51億元,散戶融資餘額昨天跌破1600億元,都凸顯市場遭限制後,投資人更想從股市變現的心理。

(4) 造成流動性風險的提升, 量能無法出來.

OK! 檯面上有這幾種講法 待會兒再來看檯面下的因素.

由於跌幅減半, 很多股票被賣到跌跌就賣不下去了. 買方覺得價錢不夠低, 所以不肯買. 這樣應該符合第一種聲音的狀況. 因此, 按照這種說法, 開放跌幅之後, 應該會跌到個 3000 點之類的, 實在跌無可跌, 終於有買方進場, 消除掉市場流動性風險. 不過顯然這個是時間問題, 就算是每天只能跌 1%, 總有一天會跌到買方進場. 反而是賣方賤價求售的願望一旦實現, 日後反而要悲憤不已. 所以這個聲音可以不用去理會.

至於開放信用交易, 指的是開放無劵的放空. 若是跌幅太小與買方想要等低價有關. 會去買反彈股票的人不是更加豬頭? 跌停不買, 卻去追別人放空的漲停, 這不是嫌錢太多又是甚麼? 站在券商的觀點, 只要有量, 別人輸死也的確不干他的事, 他要的只是手續費而已. 所以開放無劵放空受益的是券商與空方, 受害的是傻瓜投資人. 如果反轉軋空時, 受害的也是笨蛋空方, 受益的先轉空為多的聰明空方. 所以我看這個政策還是不要開放的好.

至於績優的權值股成為套現賣壓中心這件事. 除非是說外資可以很方便地以跌停賣出, 根本不用看盤, 否則跌幅限制與外資賣出並無任何關連. 小型股賣不掉的原因在於, 投資人根本無力承接, 或者是退場觀望. 無力承接就不用說了, 這頂多算是資金流動性風險. 補救之道在於提出獎勵消費或減輕負擔的財經政策. 若是大家怕住進套房, 而不願意投資小型股, 甚至是中大型股, 這個還是出在信心危機.

畢竟投資人當初有錢可以投資的, 本來並無變現壓力. 有壓力的是融資戶、期指多方, 而未來會有壓力的融券戶、期指空方. 當政府買進現股或是成立保本保息基金, 多方投資人的信心就可以恢復. 唯一必須要大聲唱衰漲跌幅限制的, 看起來剩下兩種人: 急於獲利了結的空方, 和只會看指標做事的書呆子.

急於獲利了結的空方知道再跌其實也有限, 因此要找出底部, 以便暫時入袋為安. 以便進行下一波的布局. 若是每天的指數向下範圍較小, 那麼每一天都有反彈的壓力. 為了多賺 3.5% (再乘上指數或期貨的槓桿), 可能還有反手虧 7% 的風險. 反之若是恢復跌幅限制, 空方可以選一個大跌日回補, 以便明哲保身.

至於說沒有量, 以致於沒有價的人. 我雖然是個財經的門外漢, 我也都認為這是書呆子的說法. 沒有量是因為不能無券放空, 所以空方缺少武器. 影響多空交戰的熱鬧程度. 但是戰爭的規則既然有利於多方, 多方卻不能大獲全勝. 顯現多方投資人的信心不足. 連規則有利都不敢買, 當然不會有高價. 若是股價因此跌到一家公司剩下一元, 那還會沒有量嗎? 只是那樣子的話, 價說不定比現在還難看!


綜合以上的觀察, 我個人認為 “跌幅減半並不會造成流動性風險", 信心不振才是流動性低的主因. 放寬跌幅只會讓股價更低, 大家信心更加不振. 但是這也有一個好處, 那就是空方投資人必然會見好就收, 等到融券多到一個程度, 自然可以造成軋空反彈. 只不過這仍然是金錢遊戲, 如果這次華爾街胡搞瞎搞是錯的, 放任投資人多空交戰也同樣是錯的. 美國政府如果都已經介入公司, 台灣政府也應該設定規則, 杜絕多空大戰, 這樣才是保護多數傻瓜投資人的良方. 畢竟賺大錢的多方或空方都有, 不過大家不是張松允, 沒那個本事的話, 作空都會賠光光…

美元漲什麼?

今天早上看到新聞, 各種貨幣對美元幾乎都是貶值. 但是這次金融海嘯明明就是從美國發出來的啊? 美元有什麼條件可以漲呢?

美金真正的價值才應該是大跌特跌, 如果各國貨幣相對美金是貶值的, 除非是這個國家受傷比美國還重才合理.

比方說韓圜兌美金跌了 30~40%, 只能解釋作韓國先前做了太多的財務槓桿, 現在這些假的繁榮被戳破了, 所以回歸到真實的價值, 並且用匯率來反映.

但真的是這樣嗎?

台灣顯然受傷沒有美國重, 可是台幣也在貶. 因為外資賣掉台幣, 換成美金. 所以買賣才是決定匯率的主要因素, 與這個國家的動產、不動產實際值多少錢關係不大. 外資不想留在韓國, 所以才逃出去. 以現在的全球景氣, 外資應該沒有留在任何海外國家的必要與打算. 因此美國的資金只有一個方向, 就是抽錢回國內, 解救國內的信心危機.

2008/10/31 補充

當美國降息, 美國就沒有再調錢的必要, 也不需要再急著還錢給日本的銀行. 所以美元會在利率下降之後, 匯率也跟著下降. 台幣應該會升值, 日幣也應該會暫停升勢.

先前某些出口導向的公司在第三季靠著台幣貶值, 創造出不錯的獲利. 不過顯然第四季又要變難看一點了. 假設某公司說: 第四季會比第三季衰退 15%, 那麼應該要修正為 20%.

Grace Note 小檔案

Gracenote 是一家公司, 他們的營運模式是這樣:

http://www.gracenote.com/company_info/FAQ/FAQs/

The Gracenote Media Recognition Service is an Internet-based service that we license to software and hardware developers for use in their CD players, CD burners, MP3 players and encoders, catalogers, jukeboxes, cell phones, car audio systems, and home media center applications (among others). The service allows these developers to display artist, title, tracklists, and other music-related information automatically and instantly in their applications. For example, when you insert a music CD in your computer, the software player application on your computer uses our service to first identify the CD, and then display the artist, title, tracklist, and other information. Most commercial music CDs do not contain any of this information on the CD itself.


換句話說, 即使放進一片沒有任何歌詞, 演唱者訊息的 CD, 或是播一個這樣光溜溜的 file. Gracenote 都可以幫它生出必要的資料: 歌名, 歌詞, 演唱者…等等. 雖然這些東西本來放在 ID3 裡面就可以了 (如 MP3). 不過原始 CD 都是 LPCM, 是不可能支援 ID3 的.

這套機制牽涉到識別, 然後是資料庫提取. 由於 Gracenote 的資料庫在網路上, 所以使用這個服務就必須連上網路. 此外, 並不是所有的 service, application 都是 Gracenote 提供的, 有些是 freeware 或 shareware.

WinAMP 提供的掃描功能

我讀 «自慢2»

前幾天我收到大老闆的贈書 “自慢" 與 “自慢 2″. 既然本書的副標題是 “小職員出頭天", 我想這是大老闆要勉勵我的意思, 於是回了封感謝 mail, 晚上把書抱回家.  我這位大老闆的人格特質堪稱是聖人,  因此雖然 “自慢" 早就是我的藏書, 我也不敢怠慢, 想著再複習一遍之後, 就要把書轉贈給更有緣的部屬.

在網路這種公開的園地稱讚一個人, 或是批評一個人都是有風險的. 甚至是唐僧在部落格裡誇了沙僧幾句, 豬八戒都會嘟囔個老半天: “我老豬的領導力會比沙僧差嗎!? 說我不如大師兄我還服氣, 師弟頂多管管自己罷了, 怎能和我老豬相提並論…" 然而, 稱讚我這位大老闆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他就是個聖人.

言歸正傳, 回到 “自慢 2″. 這本書主要是集結何飛鵬社長對管理的想法, 也包括在商業週刊裡面發表過的一些文章. 有時候看何社長的文章會覺得他很遜, 因為他老是自曝其短, 講一些自己管理上的錯誤. 隔壁 page 的公孫策看起來永遠是對的, 感覺又多麼聰明啊!! 然而, 願意承認自己錯誤的人是很少的, 我很佩服他這種認錯的勇氣, 以及改過的毅力.

本書主要是講管理, 大部分的東西我都懂得. 一直看到 page 233, 發現了我不懂的東西. 所以我把這部分特別記下來.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看作是本書的進階篇.

1. “過去的我,在面對這種狀況時,就是把所有和我想法不一樣的人 “汙名化", 他們全部都是 “笨蛋",然後把自己想像成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倒楣鬼;殊不知問題出在自己,出在自我高估,不知道去欣賞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態度和不同的思考模式。"

中階主管的我, 不管往上看或往下看, 都要避免犯這種錯誤.

2. “一次只說一件事,一次只要求一件事。"

這個道理我當然懂得, 但是最近計畫人力不足, 我忽然有了更新的體認. 在過去, 我可能會要求部屬一次做一件事, 但是我會把 N 件事告訴他, 並且告訴他 priority. 但是這是在 schedule-able 的情況下才可以使出的招數. 人力很吃緊的情況下, 很多事根本插不進去, 眼看一不小心就會搞掛. 此時已經進入 non-schedule-able 了. 當主管的人要做的不再是一次只要求一件事, 而是試著按照 early deadline first (EDF) 來預先 scheduling. 拒絕不該做的事, 才不會累死三貓.

3. “目標要算, 也要喊"

這件事我當然是很懂. 但是使我震驚的是, 該公司的業績是否損益兩平好像是計劃出來的, 反而我們這種高科技公司, 明年的營運目標都是用經驗值推算的. 想想也覺得不解, 為何高科技公司並不設定客戶, 預估景氣, 代理商合理利潤, 毛利率, Fab 產能利用率, 競爭對手策略, 政府法規, 客戶家數…等等, 以便透過精算來得知明年可能的狀況呢? 大家可能拿了 data quest 來參考出貨量, 按小主管提供的人力來估營運費用, 以 Fab 報價預估營運成本. 這也無怪乎聯發科去年都要往下調兩次營運目標. 因為他們根本心中沒譜. 一直到等到市場拉貨變 slow 了, 才驚覺營運目標達不到.

公司用一個人才, 是希望開出業績. 但是等到業績不好, 早就為時已晚. 就像本書 page 287 說的: “不幸的, 經營成敗是落後指標". 等到績效不如預期, 再來指責主管無能, 恐怕也已經人財兩失. 照這樣說來, 每個 BU 應該都要有一些 MBA 才對, 雖然很多的 PM 也都有 MBA 的學位, 但是我從未見過大家的營運目標是一塊錢一塊錢算出來的, 頂多是一大把一大把估出來的. 賭的似乎是領導人的名譽和氣魄. 照理說, 公司不但要教育 大小主管看財務報表, 更應該教育大家編寫財務報表才對. 編不好的地方, 就幫忙指出哪裡可以省錢, 哪裡可以賺錢. 這樣的編 BP 似乎是更加讚一點.

整體而言, 這本書的最後一章 – 第五章 (page 245) 起, 有一些不錯的文章. 不過我應該都在商業週刊上看過了. 所以沒有特別大的感想. 附錄有許多其他人的文章,  描述主管的八種角色. 我覺得是還好, 只是有點好奇為甚麼有別的作者也來搭便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