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原作者是日本的門倉貴史, 原來的書名叫做 “ワーキングプア いくら働いても報われない時代が來る". “ワーキングプア" 就是 working poor 的外來語, 後面那句的大意就是勞動但是沒有回報的時代來了.
為何說是窮忙呢? 如標題所說的, 很多人的工作相當辛勞, 但是獲得的收入卻是不成比例的低, 甚至於是低到需要領政府的生活補助. 為什麼呢? 本書也稍微描述了這個問題. 然後提出許多訪問的個案, 讓大家了解日本存在著許多認真, 忙碌, 甚至於是具備相當資格的勞動階級, 正過著 “水深火熱" 的生活.
日本的許多狀況, 都領先於台灣. 日本泡沫經濟, 台灣錢淹腳目;日本少子化, 高齡化, 台灣近來也不惶多讓. 因此日本的窮忙, 台灣也不會倖免. 要怎麼樣才是窮忙呢? 在日本, 是指年收入在 200 萬日圓以下的三口之家, 人數大概在 100 萬戶, 550 萬人左右. 至於要窮到變成遊民, 大概只有 2 萬多人而已. 因此本書要討論的不是貧無立錐之地的流浪漢, 而是有一份工作, 但是只能勉強度日的一部分人.
何以造成窮忙呢? 當然是收入太低. 在日本舊有的社會, 原來是奉行終身僱用制與年功俸制. 因此成為公司的正式員工, 收入一定會愈來愈多. 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與公司的擴充, 每年都有大批的低階職員進入公司來讓中高階主管壓榨. 這些新進人員雖然暫時要做很多事, 又領很少的錢. 只要年資夠了, 就會成為既得利益的階級, 可以做比較少的事, 領比較多的錢.
然而, 由於景氣的成長漸漸趨緩. 需求減少導致生產減少, 意識到不景氣的環境, 日本的人口也節節下降, 導致更進一步的不景氣. 由於不再有大量的新進年輕員工可以貢獻生產力, 終於導致終身僱用制和年功俸制的衰敗. 缺少了做事的正職人員, 公司只好使用契約員工和外包人員來完成原來的工作. 差別何在呢? 原本的企業都是找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人進公司培養, 這是日本社會的慣例. 但是契約員工就可能是更年輕或是更老的學生或是社會人, 不限於剛畢業的新鮮人.
如果只是單純的人力缺乏, 採用契約員工可以說是擴大了就業的層面, 看起來是一件好事. 然而, 由於消費減少, 產品的競爭更形激烈. 許多的小公司都面臨倒閉的問題. 此時釋出的勞動力, 找不到工作的機會, 也投入了契約員工的競爭當中. 和台灣一樣, 企業主缺兩種人, 一種是有專長的人, 這種人一直都處於缺少的狀況. 另一種是廉價勞工, 這種人也是企業的最愛. 因此儘管失業率上升, 職缺數目也在上升.
中高齡的職工, 則是窮忙族的潛在來源. 由於經營難度增加, 小企業主或是公司的正職員工, 可能會遭遇失業的命運. 此時他們為了應付房貸或是子女的教育支出, 只好再度就業, 找個非正職的工作來增加收入. 因此他們成為相當辛苦的一群. 畢竟他們的年紀較大, 令人擔心戰鬥力的問題. 另外一方面這些倒閉或經營不善的企業所釋出的員工, 往往不具備第一流的競爭力, 因此他們可能直接就由天堂掉到地獄之中.
根據道格拉斯 – 有澤法則, 丈夫的收入愈低, 妻子的就業率就愈高. 當丈夫的年收入落在 250~299 萬日圓的時候, 有 61.7% 的妻子必須工作. 由於中高齡失業員工的妻子本來沒有就業的打算, 也沒有就業的技能, 她們當然只能做非正式員工. 另一方面, 丈夫年收入在 1000~1499 萬日圓這個區間時, 妻子的就業率仍然有 46.3%. 雖然沒有數據指出有錢人的妻子收入是高是低? 但是我猜應該不會太低, 即使偏低, 可能也不是為了生存而工作. 這是 2002 年日本總務省的數據.
如果是 65 歲以上的老人, 因為有國民年金的關係, 還勉強可以過日子. 但是隨著少子化的影響, 年金的來源也漸漸成了問題. 因此未來辛苦的不只是中高齡的勞工, 老人問題也可能會浮出檯面. 這也是台灣即將面臨的問題, 國民年金剛剛開辦, 但是破產似乎近在眼前!
相對地, 年輕人也有愈來愈多人成為飛特族 (freeter) 或是尼特族 (neet). Freeter 族是指"因為應屆畢業生就業困難, 而選擇打工" 的族群. 這個族群的比例, 一直在上升之中. 另外一個族群是 Neet, 它是 Not in Employment, Eduacation, or Training 幾個字的縮寫, 也就是未參與勞動的一群. 尼特族很可能是繼續待在父母身邊, 成為單身寄生族 (Parasite Singles). 他們雖然沒有收入, 但是一切都仰賴父母供給. 同樣地, 尼特族的人口也在上升. 畢竟就業困難的情形下, 選擇正面對戰的是飛特族, 相對也就會有逃避問題的尼特族. 兩邊的比例在 2005 年大概是 397.9 萬比 38.7 萬.
(黑道, 在統計上應該是未參與勞動的, 他可能算在尼特族, 也可能算在勞力狀態不明的那一個區塊, 這邊有 128.2 萬人是狀況不明的 😆 )
這本書裡面還提到一些政治問題. 因為產業淘汰是無可避免的趨勢. 政府若放任企業倒閉, 將會讓很多人生活在貧窮線附近. 因此資本主義的理想, 並不能夠保障大家的生存. 更重要的是, 資本主義原本假設在自由競爭的狀況下, 應該是適者生存. 但是因為正式員工享有許多非正式員工沒有的福利, 而非正式員工無論多麼敬業以及優異, 卻都不能獲得同等的待遇, 這顯示公平競爭的基礎並不存在. 正式員工的職缺只是一個卡位戰, 而不是正義或是公理.
日本政府有意推動讓非正式員工轉為正職的立法, 這個預計會遭到企業的反對. 但是我看它立法精神, 其實是很好的. 因為一個非正式員工, 如果能夠連續被企業多次續聘, 已經表示他/她有一定的競爭力, 政府強制立法將他/她轉為正式員工, 正好可以避免企業的剝削. 像是日本政府立法禁止雙重派遣 (A 被派遣公司 B 派到派遣公司 C, 再轉介到 D 公司上班), 也就是防止剝削勞工的. 但是企業仍然會鑽漏洞, 派遣公司 C 和派遣公司 B 可能簽外包合約而不是派遣合約, 來規避政府的監督. 可見得資方真的往往是勞方的敵人, 呵!
做個結論的話,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日本社會的問題, 也讓我們看到台灣社會即將面對的問題. 白目的媒體過幾年一定會炒作大學生失業率創新高, 畢業即失業. 但是那都是李 – 陳政府愚民政策 (只要有心, 人人都可以上大學) 的結果. 我們要認真面對的, 是台灣人工作時數過高, 但是國民平均所得低於亞洲三小龍的劣勢. 美國華爾街的崩盤, 說明買空賣空的金融服務業終於現出原形. 然而糖衣融掉了, 裡面的料也會變不好吃. 未來大家的生存都會變得更加困難. “增加競爭力!" 可能是非得採取的行動.
[註] 這本書的翻譯, 打字都相當正確. 唯一的錯誤在封面, “日本, 五百五十萬人, 將近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是窮忙族". 正確的說法是 1/4 的勞工, 不是 1/4 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