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 vs 精神病

這個標題看起來像是在罵人, 不過它是 “記憶" 這本書第一章的亮點. 記憶為何會牽扯到精神病呢? 因為精神病患常常有幻視幻聽等症狀 (失智者也會), 而且他們對這些幻覺有長期的記憶 (嗑藥好像也會). 為何虛假的東西會被當成是真實的事情, 並且被大腦記錄下來? 本書的第一章就在討論這個.

作者薇洛妮卡‧歐金在"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精神病學家探索解析大腦記憶之謎" 一書中, 就是以精神病學家的角度切入 “記憶" 這個主題. 作者認為瞭解異常, 有助於認識正常. 早期人們從宗教的觀點認為有些人得了精神上的怪病, 但科學家慢慢找出怪病的原因, 因此把這類疾病從精神病變成了神經病.

既然是西方老外寫的書, 精神異常一定要綁定文化背景. 例如在大中華文化圈, 如果曹孟德常常看見死者向他索命, 老一輩的人會說他害死太多人, 所以有冤鬼來報仇. 但近代科學家可能認為幻視幻聽是失智症的一種. 諸如此類. 同理, 當西方人發現所謂精神感受來自於大腦, 而不是靈魂, 靈魂的影響力就減弱了.

19 世紀的精神病院病人, 有 25% 的比例被認定為 “麻痺性癡呆" (General Paralysis of the Insane = GPI), 其病徵是道德錯亂. 但是到了 1880 年代, 人們發現這是梅毒末期所造成的腦病變. 1950 年代, 盤尼西林發明後, GPI 從精神科轉到內科治療. 再經過梅毒螺旋體的發現, 這個疾病發生的原因也由 “性濫交造成的精神錯亂" 轉為 “傳染病".

另一個例子是腦炎 (抗 NMDA 受體腦炎 = Anti N-methyl-D-Asparatate-encephalitis), 得到這個病之後同樣會發生精神錯亂, 包括幻聽、妄想、動作障礙. 所以原先由精神科處理, 但其實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 (autoimmunity), 因為抗體攻擊人類自己的 NMDA 受體所引起.

總而言之, 得了神經病還是比精神病好一點. 因為我們知道原因. 在排除偽精神病之後, 作者順手批判笛卡兒的二元論是偽科學, 因為他主張的二元論把心智 (mind) 和大腦 (brain) 分別當作心和物兩種物件, 但作者認為心智都有物理依據. 就像是精神病都有神經學的基礎. 當然, 笛卡兒更有名的是 “我思故我在". 歷史地位沒有問題. 這裡就只鎖定的一個觀點: 笛卡兒認為上帝所創造的靈魂是完美的, 而生活的感官經驗沒那麼重要. 和他打對台的人, 則是感覺主義者 (sensationalist).

書上說: 上帝給的叫做 Knowledge (天命?), 自己學到的知識叫 knowledge (學問?), 分別是大 K 和小 k. 這兩種知識的爭論跨越 16,17 世紀. 雖然我 Google 不到相關資料, 但這個題目很有趣. 本書第一章的後半也在講這個. 後來有個實驗證明, 55 歲才恢復視力的一位維吉爾先生, 當他重獲視力, 短期間還是不能把以前熟知的圓形、方形, 和眼睛看到的球與方塊做連結. 故作者認為心智的初始值就是一片空白, 所有的感覺 (或者應該理解為知覺?) 都是記憶所餵養的.

我們從訓練 AI 模型的經驗可以知道, 每個人都有數量相當的腦細胞, 不過有人初始值設得比較好, 有效的參數比較多, 甚至預設好幾組 trained 好的 model (音樂, 數學, 體育…etc.), 所以日後即使受同樣的教育 (re-train / fine-tune), 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基本上這和作者的觀點差不多, 但只要了解過 AI 怎麼學習, 我就會假設人類也是這樣學習. 這個觀點暫時已經回不去了. 但是書就繼續讀下去~~~

我讀  «為什麼事情做不完, 你還在滑手機»

這本書的書名滿吸引我的, 雖然只是 256 頁的小書, 結構還不錯, 只是看到後面很容易分心. 本書的作者舒婭是一位心理諮商師, 她還寫過另外一本« 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 所以我們可以推論作者對於這方面特別有心得. 當我想要進一步了解作者的背景, 基本上查不到什麼東西, 滿好玩的.

為什麼我想要特別知道作者呢? 因為書中引用了非常多的例子, 有時候男女主角像是外國人, 有的時候又像是老中. 不像網路影片二創時, 男的都叫大壯, 女的都叫小美, 這麼簡潔有力, 所以不免也對作者究竟是親身體驗, 還是博覽群書融會貫通而感到好奇. 總而言之, 既然查不到作者, 我就不研究了. 只能推斷出她是對岸的作家, 單純回歸讀書心得的正題.

明明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卻花時間在做次要或者不重要的東西; 作者認為這是 “拖延" 的表現. 拖延成為習慣, 可能就成了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 拉丁文 Pro 表示向前, crastinus 是明天, 合起來就是 “留到明天". 拖延又特別指非理性性的延遲, 和策略、故意拖延戰術不同. 屬於明知道不好, 但還是要拖.

為何人們會選擇拖延呢? 第一章 “深層動機" 把可能的原因和解決方式整理如下:

  1. 厭惡 –> “誘惑綁定", 亦即同時做一件快樂的事 [1].
  2. 習得性無助 – Learned helplessness [2] –> 把失敗歸因於努力不足, 繼續努力.
  3. 害怕失敗 –> 認為自己還會成長. 但不追求被他人認可.
  4. 約拿情結 [3] –> 打破舒適圈, 不要害怕成功的壓力.
  5. 完美主義 – 想要等到最佳狀態才表現 –> 接受自己有缺陷.
  6. 被動攻擊 – 也就是擺爛、躺平 –> 接受自己的憤怒. 改變行為模式.
  7. 自欺欺人 – 先搞砸當作失敗的藉口 –> 不要心存僥倖.
  8. 逃避責任 – 不想負責 –> 用對方法, 棘手的問題也會變簡單. [4]
  9. 即時傾向 – 拖延的阿基里斯之腱 – 先爽再說 –> 不要壓抑慾望, 但要控制.

上面整理得滿不錯的, 這就是本書第一章的內容. 第二章 “稍後思維" 從各種角度解釋為何不應該拖延、等待、自我設限、也不要太樂觀. 第三章 “情緒壓力", 相對於第二章都是用道理說服自己不要拖延, 這章是針對情緒面. 其中有一個觀點很有趣, 它說如果你拖延了, 不要太責怪自己, 要原諒自己 [5]. 個體若能自我原諒, 可以擺脫原來的情緒, 專注於下一次的考試. 因此第三章的結尾有一個自我解壓的訓練, 訓練讀者對壓力說 STOP.

第四章的重點在克服 “模糊不清". 當目標不清楚時, 更容易產生拖延. 於是這裡有一些篇幅講 SMART 原理, 第五章 “行動阻抗" 把前面的 “情" 與 “理" 再拿來討論交互作用. 簡而言之, 情緒勝過理智是正常現象. 第六章 “低效模式", 強調提高效率對工作的幫助. 第七章 “精力危機", 主講把時間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地方. 對我而言, 後面幾章的效益算是愈來愈低, 也感覺有點偏離主軸. 我不想再看一次重要/緊急四大象限之類的老套.

這幾年聽聞諸多失智者的行為, 發現人的智慧退化到一個程度, 一次就只會執著地做一件事. 例如聽到朋友的阿嬤半夜想要看某個孫子, 就會連夜出門走路去孫子家, 完全不管這是半夜、沒有交通工具、甚至何時會到? 這些會阻礙她的問題. 非常 “Just do it! " 沒有任何拖延. 另外一位長輩是不管白天黑夜星期幾, 都是要去銀行刷簿子. 由反例可知, 毫不延遲也並非人類的最佳狀態.

經由本書第一章的分類, 我學習到: 我可以自我查核我的拖延是其中哪一種原因? 如果我知道原因, 就可以跟自己對話, 找出解法. 當然滑手機只是一個舉例, 該做 A 的時候在做 B, 總是值得想想和改進. 至於滑手機本身…嗯, 其實有人連 Apple Watch 都可以滑, 那個不是重點. 現代人做事比以前更加事半功倍, 可以省下非常多的時間.這些零碎時間, 應該可以有比滑手機更有益眼睛的事做, 只是很少人做得到~~~~

[Ref]

  1. 賓西法尼亞大學的凱薩琳米爾科曼 (Katherine Milkman) 提出.
  2.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 提出.
  3. 聖經說約拿想把自己隱藏起來, 歸功於神. 引申為害怕成功.
  4. 喬瑟夫法拉利 (Joseph Ferrari) 提出五點建議.
  5. 2010 年對學生與考試的研究.

我讀  «半導體地緣政治學»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太田泰彥, 日文書名叫做 《2030半導体の地政学》- 戦略物資を支配するのは誰か . 顧名思義, 作者不但想說明現況, 更期望未來日本的半導體業能夠復興, 在世界上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而且半導體要當作未來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來思考.

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因為它可以提升我們的視野. 如果在網路上看一些論壇, 通常會把護國神山台積電的員工當作輪班星人, 認為他們就是在賣肝. 然後呢, 還會有 (一線?) 豬屎屋的擁護者或是歧視者不斷在跟 GGer 比誰錢多. 最後會外商純軟也加入混戰. 固然打工仔只看錢也是滿合理的. 但半導體即政治, 這整個行業的未來是我們比九合一大選更重要的事.

如果大家有看政論節目, 甚至只是因為長者開著電視打瞌睡才聽到, 應該多少吸收到台積電"不樂意地" 搬到亞利桑那設廠的事. 護國神山被搬走, 不管 GG 以後是賺是賠, 美國都能掌握到半導體的生產技術. 因為美國已經意識到只要台積電被中國搶走, 就會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 而且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出手, 過去早在 1986 年日美半導體協議 [1] 就上演過了.

當時日本的半導體在記憶體的領域是世界第一, 英特爾因此放棄記憶體生意而專注在 CPU 的開發. 由此可知, 日本在邏輯記憶體至少還不是第一名, 不然 Intel 的葛洛夫 [2] 就直接改行了. “談判" 的結果是美國判定日本的記憶體傾銷, 必須保證5年內國外公司獲得20%市場佔有率;並且對日本出口的晶片徵收100%懲罰性關稅.

上述這幾招都還不致命. 因為日本晶片的品質無可取代, 漲價後美國人還是有可能吸收. 不過美國要求日本開放上千件專利 (p. 246), 放韓國三星進來就太狠了. 韓國雖然也陪榜傾銷, 看似每人打五十大板. 但韓國的反傾銷稅卻只有 0.74% [1]. 美國擺明了要打倒日本第一. 眾所周知, 現在記憶體的老大是三星. 日本人丟了記憶體, 還剩下 NAND 就是了.

當然, 日本, 中國都有竊取美國技術的黑歷史 (p.534 三菱竊 IBM), 所以美國出手把第二名打下去是正常的操作, 甚至對美國國民也有解氣的效果. 不過, 日本好歹還是NAND、碳化矽功率半導體、3D立體封裝、半導體材料、汽車 (車用半導體大客戶) 的強者; 作者對於未來日本的半導體國防大業還充滿希望. 中國雖然被封了先進製程, 但沒人敢說它此後就不行. 反觀台灣最強的神山都出國留學了, 周邊企業也會跟著出走, 政府理當要有國家級的護國政策對應才對.

本書提到許多小國也都在半導體業有所布局, 像是新加坡、亞美尼亞. 大國就不用說了, 中美俄歐英也都各有盤算. 半導體產業雖然是早年政府佈的局, 並且幸運地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後續的政黨不論誰執政, 都應該要延續這個主軸, 在美中兩大強權中爭取關鍵地位. 而不是上台之後就想著搞新花樣. “兩兆雙星" 還算方向正確但面板沒有扎根. 其他更沒眼光更花錢的政策就不多批評了 (e.g. 亞大金融中心、前瞻計畫…etc.).

最後我得稱讚作者用心地收集了很多資料. 把世界上哪個國家、哪個公司擅長半導體中的那個環節做了詳盡的整理. 本書的內容也不只是談論半導體本身, 作者也把 IP, CAD, 軟體 (GAFA = Google, Apple , Facebook, Amazon)、網路 (海底電纜)、網路資料庫、光電、汽車、超級電腦、軍火都當作半導體政治的一環. 畢竟先有需求和市場, 才會有設計和生產. 雖然憂國憂民不是我輩主要的工作, 但值得大家都警覺到 “沒有半導體就沒有國防".

[後記]

這兩天因為台積擴大投資美國 [3], 拜登出席台積電移機典禮 [4], 網路上有很多討論. 反對者說此舉掏空台灣云云. 雖然拜登總統說明年就要量產了, 不過應該是指第一期的五奈米或四奈米, 第二期的三奈米才剛開始畫餅而已, 還算是符合 N-1 或 N-2 – 美國廠落後台灣一兩代的原則. 再怎麼說, 這比當初日本的處境好太多了. 畢竟現在有《晶片和科學法案》, 美國至少還出錢補助. 而不是開放韓國三星來打垮台積電. 我想美國心中有中國這個假想敵其實也對台灣也不錯, 不像當初日本強到可以當假想敵, 美國就沒那麼客氣了.

[REF]

1.《美日半導體協議》是如何擊沈日本晶片產業、順帶讓三星崛起? 這篇基本上就是抄本書, 如果用論文系統比對, 相似度大概 99% (?)

2. 安迪·葛洛夫

3. 台積加碼美國 擴至1.2兆

4. 拜登出席台積電移機典禮 科技業眾星雲集

我讀 «華燈之下:條通媽媽桑的懺情錄»

雖然 Netflix 台灣的的大片 «華燈初上» 是由 Netflix 的朋友所推薦的 (瑞昱是 Netflix 在 Android 和 RDK 的雙平台的夥伴), 但因為追劇的時間有限, 所以一直沒有在 Netflix 點播過這個片子. 倒是在臉書上看到有不少人發表對 “華燈初上" 的感想, 因此我才發現了敦子媽媽這討論串.

敦子媽媽的文筆很好, 又是真正在條通有工作經驗的小姐和媽媽桑. 因此她的留言立刻吸引大批網友關注. 累積幾篇留言後, 便脫離 Netflix 討論區, 發展成一個粉絲專頁 [1], 每天都有人敲碗等敦子媽媽出續集. 久而久之, 出版社找上敦子媽媽合作出書. 所以有了這本 “華燈之下".

至於敦子媽媽對於用情有多 “懺"? 我覺得是還好咧.  雖然她喜歡過"深田", 和"佐用", 但整本書看下來, 她沒有後悔喜歡過他們. 反倒是很感謝這兩位對她的好, 除了送吃的用的, 也很關心作者心情. 敦子媽媽在自己的網頁用 “回憶錄" 為名相對中肯, 書商用 “懺情錄" 比較商業~~~

條通生活, 離我們太遠. 然而, 透過敦子媽媽的文筆, 讓我們了解高級的日式酒店是如何運作的. 首先, 敦子媽媽所在的高級酒店, 他們主要財源就是來自日本公司的駐台幹部, 不管是自掏腰包, 或是報公帳. 反正以喝酒為名, 行把妹之實. 找個漂亮的異性聊天紓壓, 還真的滿日式的.

如果客人和小姐看得對眼, 雙方交往也是有時間性的. 當日本幹部五年期滿 (大約) 要調回母公司, 這段戀情就要自動結束了. 畢竟日本人來台灣可能花的都是公費, 回日本還要包養台灣小姐, 可能就要拿出真金白銀來了. 更何況日本人又重視表面形象, 弄個外人小三搞壞家庭, 大概會影響升遷之路吧! 到時還有沒有那麼真愛就不好說了.

另一方面小姐如果動了真情, 每隔幾年自動失戀一次也是很痛的. 更別說書上提到的女人心機. 一群利益衝突的女生在同一個競技場共生, 雖然我不懂, 相信傷害力不小. 被男人傷心、被女人傷感情, 喝酒又傷身, 再加上歲月不饒人, 這個行業果然沒辦法做很久.

至於酒店為何是酒店呢? 看來在這家姬 group 是用酒來當作代幣的意思. 跟打賞網路直播主煙火跑車的意思一樣. 舊經濟還沒有虛擬代幣的觀念, 所以消費多少都是用酒來當媒介. 外面便宜的酒, 在酒店就是超貴, 外面貴的酒在酒店就是天價的貴. 而酒開了就要喝, 就算是能寄的酒終究還是要喝掉. 所以酒店小姐能唬客人開多少酒, 酒店就能賺多少錢.

寄酒可能是咖啡寄杯的始祖. 但現在虛擬的概念已經很成熟了. 拿酒當代幣似乎有點落伍. 小姐應該ㄋㄞ客人買個 NFT 送她?  就不用大家灌酒傷身了. 想當年我們去大陸徵才,  地點選在某酒店 (其實是飯店啦) , 所以我們也就近在酒店餐廳吃飯以節省時間. 某次下午場快開始了, 一份東坡肉才剛上. 所以我們問酒店可否寄肉到晚餐再吃, 他們竟然也答應了. 所以酒店其實可以寄肉 (蛤? 哈哈!)

條通的小姐為何要投入這個行業, 敦子媽媽沒有透露. 我想如果本書還要有續集, 可以考慮寫這個, 大家應該也會滿好奇的. 另外就是敦子當媽媽桑之後的故事交代比較少, 也許可以從經營管理的角度…去修個 MBA? 欸~~~疫情期間, 聰明的藝人都去拿學位了. 既然通告相對少, 又比較多線上上課, 這真的是提升學歷的大好時機啊 [2].

這本書也是親簽版.

20220612_225833-151x300

[REF]

  1. 敦子媽媽回憶錄
  2. 這幾天關於藝人畢業的新聞包括 –  許效舜: 開南大學健康照護技術碩士. 范瑋琪: 台師大國際時尚高階管理碩士. 許瑋甯: 世新傳管碩士.

我讀 «郭婞淳:舉重若輕的婞念»

這本書最近出了個 “親簽版" 在博客來打廣告, 賣點當然是扉頁有郭婞淳簽名. 原本她的簽名習慣是在名字下面畫個槓鈴, 然後加上 WL 5X kg [4]. 表示 weight level 58 or 59kg . 至於這次的簽書, 可能簽了太多本, 槓片已經變成 W. 但 WW 也可以理解為 Womem Weightlfting, 至於 WL 就有點走鐘了, 我本來還以為是 UC, 哈!  

sign-213x300

無論是郭婞淳 (1993) 或是戴資穎 (1994), 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運動選手, 而且年紀也跟我女兒差不多. 自從蔡溫義先生勇奪奧運舉重銅牌, 我就覺得我入錯行了. 基於 “爸爸自己做不到的都會叫小孩去做" 的原則. 從小我就跟孩子她媽洗腦: 小孩要當舉重選手.  不過她媽媽的基因也很強, 所以小孩喜歡畫圖 >>>>>>>>>>>>>>>>>> 舉重 (呵). 總之, 舉重金牌的大任只好交給別家的女兒了.

本書是由天下文化的葉士弘先生, 整理郭婞淳的訪談錄音檔後集結成書, 所以兩位並列為作者. 書中的大架構是抓主題作為章節, 沒有按時間順序陳述. 我建議本書的讀者去看一下 wiki, 瀏覽一下郭小姐的重要比賽經歷, 例如什麼時候受傷、破紀錄之類的.  本書再版的時候, 我也建議出版社在後面附上郭婞淳的大事摘要. 此外書上提到許多破紀錄的數字, 但這些中文字 – 抓舉XXX公斤, 挺舉XXX公斤, 總和XXX公斤, 講完就一兩行了 , 讀起來沒有立體感. 建議把該頁的插畫換成阿拉伯數字橫式加法來呈現. 

看完這本書後, 我覺得舉重金牌真的得之不易. 女兒走這條路大概不會成功, 哈! 舉重選手除了要有天分, 還要有紀律和意志力. 意志力這點就不用說了, 大家都可以想像, 贏得任何比賽都需要求勝意志 – 除了鬼滅的善逸, 海賊王的貴公子, 月光騎士的第二人格以外 (诶, 尷尬, 愈想就愈多反例, 還好都是漫畫). 而本書給我的啟發之一就在於維持紀律的重要.

假設郭婞淳是個從小就非常聽話, 做事一板一眼的人, 那麼要求她有紀律並不難. 不過她原來並不是這樣的個性, 後來她能調整自身的性格, 從浪漫到嚴謹, 這個地方很厲害. 舉例來說, 她從小就展現運動天賦, 在很多項目都有些成績. 她喜歡打籃球、練田徑, 舉重是她比較不喜歡的項目, 常常請假逃避翹課. 要不是教練看她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練武奇才, 硬拉著她練舉重, 今天也不會有金牌的郭婞淳了.

然而, 即使是對她當初喜歡的田徑, 她也沒有展現出足夠的熱誠. 在國三參加全中運那年 (2009), 她整個寒假都沒參加練習, 導致教練將她退隊.  後來雖然還是派她上陣, 但 400 接力比賽時發生掉棒失誤, 連累苦練的隊友丟牌. 當時接力的隊友包括跨欄美少女羅佩琳 [1], 奪牌希望本來相當濃厚 (p31~p33). 郭婞淳因為連累隊友的自責, 加上隔天在舉重項目奪金. 此後才決定專心在舉重項目上. 

教練循序漸進的指導也是讓郭婞淳稱霸這個量級的關鍵. 舉重選手不像籃球員一樣可以用每天苦練投個一百顆、兩百顆. 畢竟每天舉世界紀錄的重量一百下這想法還滿好笑的! 相對地, 啟蒙教練只要求郭婞存把動作做正確, 以 “輕飄飄的" 木棍來練習分解動作, 動作對了才慢慢加重量 (p42~43). 後來的郭婞淳也非常重視自己的體態. 看到櫥窗的反光, 都會把握機會端正自己的姿勢, 避免不正常的姿勢導致肌肉代償而增加受傷風險 (p107~109).

既然是運動傳記, 書上免不了提到她的大小傷勢: 大傷就是 2014/5/12 練習時壓傷右大腿, 小傷則是 (左) 鎖骨和脖子破皮出血這種  (p106 附掛彩的彩照 ><). 雙手起繭子更是基本配備. 選手受重傷當然該以科學治療復健, 但 2014 那次用上高壓氧是正確的選擇. 如果當初沒有做好復健, 後來可能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台灣之光王建民當初也只是跑壘扭了一下不是嗎? 至於小傷則可能是身體不平衡的徵兆, 需要自我檢視那邊沒練好. 郭婞淳能夠反覆檢討自己那裏不夠好, 我想這個心態也很關鍵.

畢竟天分, 苦練, 野心和想像力, 對手也都有. 精確有紀律地持續修正, 除了靠自己, 也要靠團隊.  書上提到郭婞淳的背後有一個團隊在關照著她 – 教練、醫師、防護員、營養師…等等. 2024 的巴黎奧運打算把一面獎牌複製四份, 讓整個團隊都能分享到他們應有的一份榮譽. 我想這正好呼應了書中郭婞淳對她團隊的感謝.

書上提到郭婞淳默默行善, 還有捐過救護車. 這事我先前就聽過. 至於寫到她會彈鋼琴, 本來我不知道.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Youtube 影片 [2]. 她在這個 YT 片段說到 2020 東京奧運是她最後一戰, 但在本書中已經更新到要挑戰 2024 巴黎奧運了. 運動員走斜槓人生算是滿有遠見的布局, 書中也提到郭婞淳的其他身分, 像是主持等等. 我覺得她形象滿好的, 未來應該能走得很長遠.

BTW, 我希望比她更年輕的小戴在斜槓 (廣告) 很多之餘, 這幾天也在西班牙湯優盃打出好成績. 查了 wiki 一看, 小戴的天敵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山口茜、陳雨菲, 而是退役的李雪芮 [3]. 可見一個超級選手若沒有生涯規劃, 受個傷就什麼都沒有了. 至於我們工程師只要身體還過得去, 即使變成三高肥宅, 還是可以上班賺錢,  所以我們斜槓個不用動腦的 ETF 投資看來不錯. 

[Ref]

  1. https://www.facebook.com/RunningPei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88hmZIUCAE
  3. 李雪芮
  4. https://www.mtaxi.com.tw/201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