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三星成長 300 倍的秘密»

這本書的作者是前三星電子的資深研究員金炳完, 做為一個前三星人, 個人覺得他提供了可靠的觀察, 但是有點過度吹捧之嫌.

三星過去是一個二流企業, 在前會長李秉喆的年代, 多次被指控非法斂財、或者走私等等. 但是在韓國境內, 還算是一家比較大的公司. 在 1987 年, 李秉喆的三子李健熙接下會長職務的時候, 三星電子的股價大約在 24,785 韓圜, 營業額 154 億美元. 到了 2012 年的時候, 三星的股價已經來到 1,335,000 韓圜, 營業額 2,257 億美元. 本書書名所說到的 300 倍, 指的就是三星的市值. 無論是從營業額或是稅前利潤 (2.4 億到 177 億) 來看, 頂多就是幾十倍. 至於那個秘密, 顯然就是會長李健熙了!

李健熙做了什麼事, 讓三星變成一流的品牌呢? 本書雖然舉出 27 個 “致勝關鍵", 我卻不能肯定每招都是重點. 依我看來, 主要的關鍵在於危機意識和用人這兩點上.

李健熙接任會長的次年, 先提出 “二次創業" 的概念. 為何要二次創業呢? 因為他的日籍顧問福田給他的報告上說到: 三星電子有個三星病. 在支出上缺乏計劃, 行事不夠堅定, 也不夠具體…今時今日已經是一個注重設計感的時代, 然而三星人還在執著於時髦的外觀設計…生產新產品的時候, 大概也只有三星是從不準備產品企劃書的公司." 李健熙原本沒有接班的打算, 因此對於會長一職的準備也不充足. 當他高喊二次創業, 員工還是依然故我.

到了 1993 年, 三星的股價幾乎沒有動.可見二次創業的說法失敗了. 觸動三星改革的一次契機發生在李健熙參觀 LA 家電賣場的時候, 他看到三星的產品只能放在很少有客人會經過的角落, 深感公司競爭力的不足, 於是開始一連串 “改革三星" 的演講. 據說他巡迴世界各地的分公司, 總共講了超過一千兩百小時. 接著指示幕僚將他的演講內容寫成兩本書 – “三星的新經營策略" 和 “三星人的術語: 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 這兩本書發給所有的三星員工, 並且每天早上要討論一個小時.

新經營策略講些什麼呢? 據說是強調"除了老婆和孩子以外, 全部換掉!" 的革新理念. 具體的做法包括: 實施 7/4 制 (7 點上班, 4 點下班), 聘請年薪超過社長兩三倍的專業人才, 將同一個職位的年薪差距拉到三倍以上, 將外語能力列入晉升管理職的評估項目, 鼓勵行動、創新與失敗. 

有一段話相當經典, “1977 年把三星電子的產品不良率提出來討論的時候, 我就已經說過繼續下去就只有倒閉一途. 1987 年我還是講同樣的話, 但是其他人卻說年年都會, 但公司還是好好的, 要我別瞎操心. 他們認為每年都增加兩百至三百億韓元的利潤, 公司根本沒有倒閉的危險. 我很無奈…" 如果公司每年都有成長, 要員工產生憂患意識果然是很困難的! 公司的領導人看到的應該是數十年以後的世界, 即使預言在十年內都沒有實現, 也不表示公司不需要改革. 但改革成果是甜蜜的, 到了 2002 年, 三星的營業利潤就超過了 Sony.

三星的新進人員有一項特別的訓練, 他們會被沒收所有的財務, 僅發給各種三星的商品. 在不低於指定售價的前提下, 在陌生的城市以銷售三星產品來換取一天的溫飽. 經過這樣的考驗, 新人對於自家的產品要如何打動客戶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此一來, 若新人只是想找份工作, 但無法信任公司的話, 在新人訓練時就得餓死了.

在幾十年前, 村子裡的耆老會被認為是最有智慧的人. 只要他能夠比數百個人聰明就能得到大家的尊敬. 而現代的地球已經變平了, 勝過幾百個鄉巴佬算不上是有競爭力. 必須要在全世界都有競爭力, 才能獲取勝利的成果. 因此最大的報酬集中在勝者的身上, 稍微有競爭力的人, 獲得的報酬就相對下降. 雖然 22K 話題不在本篇的範圍之內, 不過顯然這樣的情況會愈來愈嚴重.

本書說到, 如果比較李秉喆和李健熙, 就可以分辨出前者是中小企業領導人, 而後者是大型企業的領導人. 即便李秉喆並不是很看得起李健熙, 認為他難當大任, 只能去管管公司旗下的媒體企業. 但李秉喆事必躬親, 隨時巡視業務的領導風格, 反而使得企業無法成長. 李健熙一般不直接干預公司的業務, 而是以指導公司的方向為主. 比方說, 一般的好公司都是敏捷的追隨者 (smart follower), 但是第一流的公司必須是先行者 (first mover). 這樣的大方向只有會長才能拍板定案. 2005 年的新年致詞中, 李健熙說到: “未來將不可能再有任何一家企業, 會願意讓我們借用或是學習他們的技術, 從今以後, 除了技術, 當然也包括經營制度, 我們只能靠自己一個一個建立起來."

李健熙也重新定義了失敗. 他認為過去的三星因循苟且, 大家只知道奉上級的命令做事而缺乏創意. 因此具有充分理由的失敗是值得鼓勵的, 甚至稱失敗為三星人的特權. 為了加深員工的印象, 他強調信賞必賞, 而非信賞必罰. 當然, 信任員工的前提必須是公司裡面只有人才, 沒有庸才. 庸才會不斷犯錯, 而人才不會, 這就是人才值得讚賞的地方. 從李秉喆時代開始, 三星就不斷地強調人才的重要, 然而直到李健熙接掌三星之後, 這些人才才真正地發揮出來. 除了李健熙不斷唸經的功效之外, 據說金融風暴才導致了三星的脫胎換骨的原因. 這部分我留到下一本書的心得中再敘述. 

三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 第一是擁有無限的潛能、天才型的人才; 第二是在專業領域中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第三是以過人的經歷及觀點, 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並且判斷的人才. 基本上這是 T 型的人才. 至於領導人的特質則是尋找人才, 並且善用他們. 本書的作者目前擔任慶北大學的講師, 因此他以幾篇中國的古文來描述領導者的德性. 其一是韓非子的 “以五里斷者王, 以九里斷者強, 宿治者削.“, 如果用商書的版本, 似乎更加完整. “十里斷者國弱, 五里斷者國強, 以日治者王, 以夜治者強, 以宿治者削." 意思是, 小老闆就能決定方向的有前途, 大老闆才能決定方向的沒前途; 白天就搞定的有前途, 搞到晚上的不太有前途, 還要搞到第二天的就沒救了.

其二是引用莊子天道篇: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 下必有為為天下用, 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 知雖落天地, 不自慮也, 辯雖雕萬物, 不自說也; 能雖窮海內, 不自為也. 天不產而萬物化, 地不長而萬物育, 帝王無為而天下功." 這是說老闆用人才, 人才給老闆用, 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故老闆不自己寫報告, 不自己賣東西, 不自己寫程式, 還是能夠有產出, 這都是下面的人要負責搞出來的. 李健熙在三星大致就扮演這樣的角色. 據說他平日不開口, 但是能夠連續對員工訓話 16 個小時.

在本書當中, 約略提到三星能夠跨足半導體業, 就是李健熙的功績. 當時的李秉喆會長並不贊同公司進入半導體業, 於是李健熙以自己的權限併購韓國半導體來達到此一目的. 由此可見, 李健熙的眼光確實有獨到之處. 本書因此將他歸類於靈感型的領導人, 所謂的靈感, 我們或許應該將他翻譯為願景之類的. 而另外兩型的領導人就是理性與情緒的領導人, 顧名思義, 前者講道理, 後者易發怒. 李健熙曾經說過: “未來十年內, 代表三星的事業和產品大部分會消失, 我們必須從頭來過." 正因為有這種自我升級的憂患意思, 才使得三星跨入一流企業之林.

為了讓自己的公司能夠跟上時代, 三星強調攻擊型的成長, 也就是主動規劃未來產品的走向. 藉由定義市場上所沒有的新產品, 來確保領先的地位. 本書舉三星 Galaxy Note 為例, 它就是介於手機和平版之間的新產品; 萬一這個產品失敗了也可以被原諒, 但它顯然是成功了. 本書引用孫子兵法說到: “其用戰也勝, 久則鈍兵挫銳, 攻城則力屈, 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 銳﹐ 屈力殫貨﹐ 則諸候乘其弊而起﹐ 雖有智者﹐ 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聞拙速﹐ 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 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 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它的意思是說: 做產品就是要快, 做得慢大家氣勢就變弱了, 跟對手 PK 時也會有氣無力. 員工頭腦變遲鈍了, 缺少殺氣, 沒力氣加班, 光會領薪水, 那麼競爭對手就會趁虛而入. 就算是換個更聰明的領導人來帶頭也沒輒. 所以做產品就是要 first cut 搶攻市場, 沒聽過下一顆 IC 號稱可以把敵人打死, 不過 IC 還要再等一年才會出現這種事. 如果沒有看出這其中可怕的地方, 就不知道怎麼做才最有利. 因此, 我們不能只會反韓、厭韓、哈韓, 而不知道學韓國人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