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BC 小註解

UIBC 是指 User Input Back Channel, 用在 WIFI Display 的情境之下. 由於顯示裝置 (AV sink device) 和發送裝置 (AV source device) 只能透過無線傳輸, 所以從顯示裝置反過來操作發送裝置的話, 就叫做 UIBC.

上圖中的示意圖, 左邊的 310 可以換成平板或是手機 (410), 右邊可以換成筆電 (420). 不過手機一定是拿在手上, 自己控制自己就好啦!哪需要用到 UIBC?非也! Samsung 申請了個討厭的專利, 連筆電控制手機都納入了專利的範圍, 還好它在 2010/11/2 申請到現在還沒過.

UIBC Patent2

這個專利的摘要說: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user input back channel (UIBC) in an audio/video (AV) source device and an AV sink device communicating according to a wireless fidelity (Wi-Fi) display (WFD) standard is provided. The method includes: setting up an AV control session and an AV data session between the AV source devices according to the WFD standards; enabling the UIBC from the AV sink device to the AV source device by using the AV control session; and transmitting a user input from the AV sink device to the AV source device through the UIBC.

讓我們拭目以待, 看看拿了 20 個美國專利的 LEE; Jae-min, 和 11 個專利的 NA; Il-ju 這次是否能夠得逞.

ETF 的新發現

前陣子中共十八大之後, 中國股市儼然成了超級大明牌. 以官股居多的上證指數蓄勢待發, 比深圳股市更值得期待. 果然上證領先上漲, 接著深證才補漲.

其中, 富邦 FB 180 上證 ETF 的股價正式在 2012/12/18 號突破 2012/10/31 那根大套牢紅棒 (下圖最左邊), 可以說是確立了股票箱的上軌突破.

FB180

再看到 5/10/20/60 日四條均線漂亮地依序散開, 我看陳進郎先生也敢買了. 這一個月之內用力買的應該都會賺錢吧! 不過, 達瓦斯先生也說過: 突破得再漂亮, 漲多也會回檔. 所以還是得注意一下是否買貴了?

“什麼叫做貴? “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當初 FB 上證 180 就是以 20 塊面額發行的, 而那個時候的上證指數約 6000 點. 因為當時一直跌, 一個月跌掉 500 點. 所以大概抓發行前一個月和發行當天的均值來估計. 這個所謂的平均值也跟現在 (5677.69 點) 差不多. 看起來今天的價錢也沒什麼不對, 頂多就是貴了一點.

不過 ETF 畢竟是要收經理費的, 我們不能用 20 * 5677.69 / 6000 來估計這支 ETF 的價值, 要看它現在的淨值, 才能準確判斷股價是否偏高? 在富邦的網站上, 我們可以查到這個貼心的訊息, 而且是即時估計淨值.

FB Net ETF Value

誰都看得出來, 大家對陸股的信心指數偏高. 今天的收盤價比淨值還高了 4.27%. 相反地, 大家對摩台指數非常沒有信心, 看到比現股便宜 1.63% 的 ETF 都不買, 定存一年的利率也不過如此啊?! 而金融股比科技股還慘, FB 金融折價 1.28% 尤甚於 FB 科技的 0.95%. 

總而言之, 陸股是大神牌, 是大明牌, 是無上牌, 是無等等牌, 能除一切苦, 真實無虛. 但是不要買貴比較好.

 

第十六屆交大高階經理人培訓班第二課

第二課請到交大航技系的學長汪秉龍董事長, 汪學長是久元電子和宏齊科技兩家公司董事長. 雖然他想必公事繁忙, 但是還是很熱情地為了我們講足了兩個多小時.

學長自稱因為家境不好, 所以第一志願就是要跑船, 因此進了航技系. 當時他由三副做起, 月薪 1 千多美金左右, 換算成台幣大概六萬塊. 而當他跑了兩年船加入聯電的時候, 薪水反而只有 1 萬 5 台幣 (民國 78 年). 

至於為什麼放棄高薪的船員生活加入聯電呢? 據說是因為結婚了不方便離鄉背井 (詳遠見雜誌). 為什麼聯電會錄取沒有相關經驗的汪學長呢? 汪學長幽默地說, 他本來以為是因為自己面談時表現得很優秀, 後來才知道主管認為他不像其他 EE 的工程師那麼容易跳槽, 反正專業不符合, 諒他也不會輕易離職.

當時聯電還是個小公司, 當汪學長努力從生產線組長, 升上副理之後, 就經常能夠跟曹興誠學長學習. 當時曹學長每個月會找副理級以上的幹部上課, 由他主講人事, 宣明智學長負責講業務. 後來汪學長一路升到經理, 並且為聯電立下大功.

主要是當時聯電的產品還沒有 CP 的概念, IC 直接送到矽品包裝, 回來之後才直接上 socket 測試. 不過由於良率不高, 花錢包好的 IC 有一半是要報廢的. 汪學長為了降低成本, 請他的副理設計了一套可以在 wafer 上測試的裝備 – 據說只用了一天, 從此就省下了一半的封裝費用.

個人覺得幫一顆毛利 94% 的 IC 省下一半的封裝費用, 重點不是在於省下多少錢, 能把流程改善才是最重要的. 據說老曹學長龍心大悅, 直接把相當於汪學長月薪 11 倍多的現金放在他的桌上, 告訴他可以隨便分, 如果覺得別人不應該分, 自己全拿也沒關係. 呃, 兩個學長都很厲害!

後來聯電接收國民黨營的欣興電子, 汪學長就被安排去擔任廠長. 當時欣興電子已經頻臨倒閉, 資本額兩億用到剩下 1 千萬. 汪學長接手之後, 由於公司狀況不好,  原來從聯電找過來的幹部陸續離職. 但是欣興電子的股東陣容堅強, 包括施振榮學長和宣明智學長都會指導汪學長, 一個人能有這樣的經歷, 就算辛苦點也是值得的. 學長說自己本來不懂業務, 但是終究還是學了不少東西. 就像他提到當年有點內向, 但是跑船繞了地球一圈之後, 就變得很會蓋 (哈啦) 了.

汪學長後來採用挖角的方法, 從一家排名第四大的競爭對手那裡挖了幾乎整個團隊到他們排名墊底的公司來. 由於用到對的人, 欣興電子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的 PCB 廠了. 至於學長為何離開欣興呢? 主要是他的專長並不在 PCB 業, 興趣沒那麼大, 而且也和聯電漸行漸遠, 因此萌生了回到 IC 業的想法.

當時聯電的股價高達 104 塊, 汪學長賣掉自己的股票, 買了切割機, 便創立久元電子. 當時他們只有 4 台切割機, 但是連凌陽自己都有 10 台切割機, 因此生意很難做. 不過大家給他面子, 久元靠著切一顆 IC 兩毛的辛苦錢才能勉強存活下來. 在這種草創的公司裡面, 自然不可能吸引到學經歷太好的人才. 據汪學長說, 他靠的是劉姐和楊姐. 小學畢業的劉姐負責產線, 高中畢業的楊姐負責財會. (當然還有工程師啦! 哈…)

當客戶禮拜五下單, 週末過後的禮拜一就要提貨時, 劉姐能夠指揮大家週末排班趕工, 完成艱難的工作. 而負責這些工作的人, 包括長官都要排班來切 IC, 司機要送貨到竹東, 竹東的媽媽兵團負責篩檢 IC, 從早做到晚. 因此汪學長說, 雖然劉姐退休了, 只要是劉姐家的人都可以進久元上班.

“一個人有高學力當然好, 但是對於工作有主人翁的意識更重要." 這就是汪學長想和我們分享的重點. 老曹學長曾經教過汪學長: “拿人薪水做事,就是要解決問題,報告成果而不是報告問題。汪學長勞記在心, 並且把職場上的人分成四等.

第一等人
事先規劃好,不但完成交待任務,往往還超過老闆的期待.

第二等人
90% 能完成任務,發生問題時,能快速解決.

第三等人
總是等待老闆的命令,但會把事情做好.

第四等人
老闆命令後,還會找理由做不到.

公司裡有第四等人, 就要想辦法讓他消失掉. 雖然希望大家都是第一等人, 但學長說頂多一個公司只有 5% 的人能做到這樣, 很難再強求. 但是只要能做到這樣, 就算升不了官, 也可以自立門戶了!

[Q&A]

問題包括創業是否做競爭者、SWOT分析? 學長說如果他有做就不會創業了. 創業計畫說大家都寫得很漂亮, 真正重要的是: 如果計畫書上的產品、資金、貴人都不到位, 要怎麼活下去? 能夠活下去才會有成功的創業.

學長說, 當年久元把所有的資產都投在自行研發切割機台, 耗資 8,000 萬, 公司幾乎就要倒了. 幸好他們拿到科專計畫的 2,000 萬補助, 才順利存活了下來. 而在科專審查會場, 工研院提到他們花了 2 億都沒成功, 這個負面訊息當時如果影響到補助經費, 久元早就完蛋了. 由於預算只被刪 50 萬, 久元現在已經發展到有 300 多台切割機了.

另外問到如何用人? LCD 業的出路? 創業何時停損? 等等. 汪學長大致提到現在他已經不教人創業了. 因為每個人適合的舞台不一樣, 像他就覺得他最適合的是管理 100 人的團隊, 可是直到最近才發現. 而超過 45 歲, 不能三天三夜還頭腦清楚的人也不能創業. 超過四十歲的人要靠人脈, 要靠 40 歲以前認識、一起打拼的夥伴才會成功, 否則也稱不上 “團隊".

我讀 «大資金潮»

本書是在去年七月出版的, 大前研一先生的新作. 全書雖然分成 4 章. 重點大概可以看作兩大部分.第一就是解釋國際間熱錢的由來和動向, 第二部分則是作者對日本政府的建言.

去年我才把總體經濟學複習一遍, 不過以本書的說法, 其中很多觀念都已經不適用了. 原先總體經濟的基本假設, 類似於能量守恆的觀念. 假如錢的數目是固定的, 那麼我們可以用供給量、利率等手法來刺激經濟. 不過考慮到國際熱錢的因素之後, 利率降得再低, 經濟活動也未必會更活絡.

以日本為例, 低利率只會導致 “渡邊太太" [0] 把錢轉存澳幣獲取較高的利息, 而不會用在日常的支出. 反倒是柯林頓時代, 美國藉由高利率公債吸引了大筆熱錢進到美國, 一方面掩蓋了政府超支的窘境、另一方面又真正地帶動了經濟的繁榮.

據說這 6,000 兆日圓的國際熱錢大概有三個來源. 第一是已開發國家的長期資金, 第二是產油國家的油元, 第三是中國的外匯存底 (大概 3.286 兆美金) 之類的主權游資 [1]. 由於科技的進步 (網路化, 金融商品化), 這些熱錢的動作非常迅速. 只要哪裡有套利的空間, 熱錢就一湧而上.

既然錢已經無國界, 而且各國競相印鈔票; 這導致了許多地區不合理的房價. 比方說土耳其伊斯坦堡, 靠近伯斯普魯斯海峽的老房子, 6 年前 (作者寫書時) 過去開價 2,000 萬也乏人問津, 現在已經暴漲到 20 億日圓.

熱錢炒高房價之後, 當然要尋求脫手; 但他們甚至不需要真正買賣房屋, 單靠 REITs [2] 就能套現離開. 換言之, 如果我們在房價高點買房, 只是便宜了國際熱錢而已. 一旦經濟崩盤, 所有泡沫都會打回原形.

在本書的中段, 作者介紹了他看好新興國家的原因. 細節就不一一細述了, 總之, 資金流向新興國家比待在本國有前途, 比方說發展潛力大, 利率高等等. 因此在本書的後段, 他認為日本應該要設法吸引熱錢流入, 而不是舉債或加稅.

怎麼做到吸引熱錢呢? 大前研一先生認為開發新都市的 BOT 案可以做到這一點. 由於日本原先把好的土地畫作工業區, 導致住宅區被迫遷到郊外. 現在這些工業區因為產業外移而荒廢了, 正好可以解編變成重劃區. 之所以沒能夠活用這些土地, 據說是主管機關的不同. 以台灣來說, 工業區本來屬於經濟部, 重劃完變成內政部的話, 經濟部就不太願意做這件事.

至於我在日本也親眼看到的, 許多冷清的站前商店街, 據說則是因為管理委員會的無能而任由其衰敗. 作者認為只要引進外資, 重新規劃為大型商場, 就有可能吸引原本搭車到郊區採購的當地人. 類似這樣的想法, 本書還提到很多. 例如加速折舊、取消遺產稅、提高建蔽率、降低營業稅、提振觀光等等. 總之, 他提出了許多只要改變法規, 就能吸引外資到日本的方法.

對於新興國家的開發, 作者提到可以把國內沒有發展空間, 但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業外移. 諸如鐵道技術、甚至是挖土機的產業. 特別是經過整合的技術, 大前先生更是認為這是日本可以領先國際的地方. 像是鐵道建設、機電技術、收費機制、週邊產業、以及類似悠遊卡的整套商業模式, 整套包裝好之後, 對於新興國家應該會有不錯的吸引力.

基本上, 作者認為日本的政府無能 (民主黨無能、危險有破壞力, 自民黨無能、有害、但至少不破壞), 人民麻木 – 年輕人連外派海外的勇氣都沒有, 但是技術仍然領先全球. 只要拿國內既有的技術到海外發展, 就能開創一片不錯的事業. 像是機車業可說是不錯的案例. 不過有些別的產業就不同了, 像是作者認為日本的半導體業不太行.

[Ref]

0. 「渡邊太太」就是指日本炒作外匯的菜籃族. 因為渡邊是常見的日本姓氏, 所以泛指日本人.

1. WIKI 資料

年外匯儲備前12位 (2012年)
排名 國家或地區 十億美元(最後更新)
1  中華人民共和國
$ 3285.95 (2012年9月)
2  日本 $ 1272 (2012年7月)
3 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 $ 883 (2012年6月)
4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 $ 592 (2012年5月)
5  俄羅斯
$ 514 (2012年)
6  瑞士 $ 479 (2012年7月)
7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 400.9 (2012年11月)
8  巴西
$ 376 (2012年8月)
9  香港
$ 317.3 (2012年12月)
10  南韓 $ 312 (2012年6月)
11  印度
$ 289 (2012年6月)
12  德國
$ 245 (2012年6月)

[2] REITs: 不動產投資信託

解決 Outlook 進不了 Exchange Server 的問題

上次裝 Outlook 2003 的時候, 選用自動設定帳號, 總是會失敗. 改用手動設定之後, 它也不會成功. 更嚴重的是, 從此以後, Outlook 就開不起來了. 每次進去它就說無法連上 exchange server, 然後就自動離開, 再也回不去了. 對於這種固執錯誤己見, 不提供其他溝通管道的軟體, 我們還能說什麼呢? 當然是只好砍掉了!

今天早上心血來潮想看看 Outlook 2013 版有沒有變聰明? 結果,…竟然還是一樣. 上網 Google 了一下, 有幾篇遇到類似的問題:

Cannot start Microsoft Office Outlook. Unable to open the Outlook window

How to Solve MS Outlook and Exchange Server Errors | Solution

Users cannot open Outlook – “The name could not be resolved. The operation failed"

不過看了三篇都沒有合適的解法, 第二篇可能有用, 但是太麻煩了. 如果要靠自己的話, 只有再看看有什麼線索了. 由於每次它的錯誤訊息都會列出螃蟹公司的 Exchange URL (這個在 Mac Book Pro 上面明明是正確的, 不過 Windows 就是不買單.) 我想這東西一定是存在什麼地方吧? 

本機搜尋的結果也很令人失望, regedit 裡沒有一看就懂得特殊 Outlook 目錄, 硬碟也找不到帶有 realtek.com 的新檔案,… 幸好我改來改去, Outllook 又吐了找不到 myEMAILaccount.ost 的訊息. myEMAILaccount.ost 就是我的 email 帳號啦! 所以我就改為搜尋 myEMAILaccount.ost, 果然在 C:UsersmyPCaccountAppDataLocalMicrosoftOutlook 下面找到這個檔案. 把它 rename 之後, 就可以重新設定 Outllook 了.

附帶一提, 我在 Outlook 2003 版就試過重新安裝, 那招沒效. 所以這次也不會再做無謂的掙扎~~~

那個 C:UsersmyPCaccountAppDataLocalMicrosoftOutlook 是用第一篇 link 所說的 %appdata%MicrosoftOutlook 找出來的. myPCaccount 就是我在 PC 上的登入帳號, 和 email 帳號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 正確安裝之後, 跑到這邊再怎麼亂改名字, 基本上 Outllook 都會是對的, 砍掉都可以自動長出來.

我想起 Outlook 剛安裝的第一個畫面就是要我們順便設定一個 email 帳號, 所以這邊卡關之後, 後面都無法動作了. 這次幸運地重現生機, 我就決定無視 Outllook 的警告, 不設定任何 email account. 等到進入系統之後再加入手動加入. 而且, 為了避免設定錯誤, 這次我只使用自動設定.

和先前一樣, 自動設定時會跑來問密碼. 我設了一次不 OK, 再試同樣的動作, 一連做了 3 次, 忽然就自動連上了. 我想可能是敝公司的 time out 設的太短, 或是我中毒了!? 我姑且相信是前者吧! 總之, 這次 Outllook 2013 可以用了, 雖然 bug 都和以前一樣, 我總算找到解法 – POP3 可以用了. 唉, 好浪費生命啊! 還是寫下來供同病相憐的人參考吧!

其實, 比起下面這個小二數學, 這個 bug 也沒有考驗到太多觀察力. 不過, 小二數學花了我三五分鐘數眼睛、觸角、方塊、三角形, 至少我可以確定找到了正解. 爛 Outllook 花了我三五十分鐘, 我才只是勉強 hack 過而已 (嘆氣).

2nd grad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