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請到交大航技系的學長汪秉龍董事長, 汪學長是久元電子和宏齊科技兩家公司董事長. 雖然他想必公事繁忙, 但是還是很熱情地為了我們講足了兩個多小時.
學長自稱因為家境不好, 所以第一志願就是要跑船, 因此進了航技系. 當時他由三副做起, 月薪 1 千多美金左右, 換算成台幣大概六萬塊. 而當他跑了兩年船加入聯電的時候, 薪水反而只有 1 萬 5 台幣 (民國 78 年).
至於為什麼放棄高薪的船員生活加入聯電呢? 據說是因為結婚了不方便離鄉背井 (詳遠見雜誌). 為什麼聯電會錄取沒有相關經驗的汪學長呢? 汪學長幽默地說, 他本來以為是因為自己面談時表現得很優秀, 後來才知道主管認為他不像其他 EE 的工程師那麼容易跳槽, 反正專業不符合, 諒他也不會輕易離職.
當時聯電還是個小公司, 當汪學長努力從生產線組長, 升上副理之後, 就經常能夠跟曹興誠學長學習. 當時曹學長每個月會找副理級以上的幹部上課, 由他主講人事, 宣明智學長負責講業務. 後來汪學長一路升到經理, 並且為聯電立下大功.
主要是當時聯電的產品還沒有 CP 的概念, IC 直接送到矽品包裝, 回來之後才直接上 socket 測試. 不過由於良率不高, 花錢包好的 IC 有一半是要報廢的. 汪學長為了降低成本, 請他的副理設計了一套可以在 wafer 上測試的裝備 – 據說只用了一天, 從此就省下了一半的封裝費用.
個人覺得幫一顆毛利 94% 的 IC 省下一半的封裝費用, 重點不是在於省下多少錢, 能把流程改善才是最重要的. 據說老曹學長龍心大悅, 直接把相當於汪學長月薪 11 倍多的現金放在他的桌上, 告訴他可以隨便分, 如果覺得別人不應該分, 自己全拿也沒關係. 呃, 兩個學長都很厲害!
後來聯電接收國民黨營的欣興電子, 汪學長就被安排去擔任廠長. 當時欣興電子已經頻臨倒閉, 資本額兩億用到剩下 1 千萬. 汪學長接手之後, 由於公司狀況不好, 原來從聯電找過來的幹部陸續離職. 但是欣興電子的股東陣容堅強, 包括施振榮學長和宣明智學長都會指導汪學長, 一個人能有這樣的經歷, 就算辛苦點也是值得的. 學長說自己本來不懂業務, 但是終究還是學了不少東西. 就像他提到當年有點內向, 但是跑船繞了地球一圈之後, 就變得很會蓋 (哈啦) 了.
汪學長後來採用挖角的方法, 從一家排名第四大的競爭對手那裡挖了幾乎整個團隊到他們排名墊底的公司來. 由於用到對的人, 欣興電子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的 PCB 廠了. 至於學長為何離開欣興呢? 主要是他的專長並不在 PCB 業, 興趣沒那麼大, 而且也和聯電漸行漸遠, 因此萌生了回到 IC 業的想法.
當時聯電的股價高達 104 塊, 汪學長賣掉自己的股票, 買了切割機, 便創立久元電子. 當時他們只有 4 台切割機, 但是連凌陽自己都有 10 台切割機, 因此生意很難做. 不過大家給他面子, 久元靠著切一顆 IC 兩毛的辛苦錢才能勉強存活下來. 在這種草創的公司裡面, 自然不可能吸引到學經歷太好的人才. 據汪學長說, 他靠的是劉姐和楊姐. 小學畢業的劉姐負責產線, 高中畢業的楊姐負責財會. (當然還有工程師啦! 哈…)
當客戶禮拜五下單, 週末過後的禮拜一就要提貨時, 劉姐能夠指揮大家週末排班趕工, 完成艱難的工作. 而負責這些工作的人, 包括長官都要排班來切 IC, 司機要送貨到竹東, 竹東的媽媽兵團負責篩檢 IC, 從早做到晚. 因此汪學長說, 雖然劉姐退休了, 只要是劉姐家的人都可以進久元上班.
“一個人有高學力當然好, 但是對於工作有主人翁的意識更重要." 這就是汪學長想和我們分享的重點. 老曹學長曾經教過汪學長: “拿人薪水做事,就是要解決問題,報告成果而不是報告問題。汪學長勞記在心, 並且把職場上的人分成四等.
第一等人
事先規劃好,不但完成交待任務,往往還超過老闆的期待.
第二等人
90% 能完成任務,發生問題時,能快速解決.
第三等人
總是等待老闆的命令,但會把事情做好.
第四等人
老闆命令後,還會找理由做不到.
公司裡有第四等人, 就要想辦法讓他消失掉. 雖然希望大家都是第一等人, 但學長說頂多一個公司只有 5% 的人能做到這樣, 很難再強求. 但是只要能做到這樣, 就算升不了官, 也可以自立門戶了!
[Q&A]
問題包括創業是否做競爭者、SWOT分析? 學長說如果他有做就不會創業了. 創業計畫說大家都寫得很漂亮, 真正重要的是: 如果計畫書上的產品、資金、貴人都不到位, 要怎麼活下去? 能夠活下去才會有成功的創業.
學長說, 當年久元把所有的資產都投在自行研發切割機台, 耗資 8,000 萬, 公司幾乎就要倒了. 幸好他們拿到科專計畫的 2,000 萬補助, 才順利存活了下來. 而在科專審查會場, 工研院提到他們花了 2 億都沒成功, 這個負面訊息當時如果影響到補助經費, 久元早就完蛋了. 由於預算只被刪 50 萬, 久元現在已經發展到有 300 多台切割機了.
另外問到如何用人? LCD 業的出路? 創業何時停損? 等等. 汪學長大致提到現在他已經不教人創業了. 因為每個人適合的舞台不一樣, 像他就覺得他最適合的是管理 100 人的團隊, 可是直到最近才發現. 而超過 45 歲, 不能三天三夜還頭腦清楚的人也不能創業. 超過四十歲的人要靠人脈, 要靠 40 歲以前認識、一起打拼的夥伴才會成功, 否則也稱不上 “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