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股市大贏家 II»

這本書的作者是陳進郎先生, 而本書的重點就是作者如何操作股票的技巧. 它的副標題下得很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 嬴在修正, 不在預測, 這正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陳進郎先生認為有效的招數不需要多, 兩個就夠了: 一個是六十日線, 另外一個是股價的相對高低點. 在他歸納出這招之前, 他也嚐試過各種其他的方法, 包括請乩童開示. 乩童說: 烏智麻拾、杭以各口育、湯列基瓦.

一星期後, 未上市盤商說: “我叫你買英業達你沒買, 現在已經買不到了." 作者起初感覺非常後悔, 後來才知道乩童也是矇的.

不過由本書中大量引用幾本書的句子來看, 陳先生應該也試過博覽群書, 以追求突破. 這幾本書包括 “我如何從股市賺了 200 萬", “股市作手回憶錄" 或李佛摩的傳記, “歐尼爾投資致富經典", “股價、棉花與尼羅河密碼" 等等. 但是用股票箱理論來理解陳先生的操作方式是最容易的.

談完了作者多年來的心路歷程, 本書第十一課複習了達瓦斯股票箱的概念. 第十二課就進入技術分析的主題, 先講 60 日線.

如果股價突破 60 日線 (也就是月線, 但寫成 “六十日線" 的話稿費或許比較多), 翻多的機會就比較大. 最重要的差別是達瓦斯只看最高價, 而陳先生看的是均價. 最高價突破當然是明顯的突破, 但是均線的突破就未必是六十天內的最高價, 比方說常常開高走低, 均線雖然突破了, 不過一個月內還是有很多人套牢, 難保他們不會見紅就賣!

不過月線絕對是個客觀的標準, 用不著去研究箱形穩不穩. 此外, 相信均線的人也就拋開了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的可能. 基本上看到突破六十日均線就買進、跌破六十日均線就賣出的話, 絕對不可能是操作在最高或是最低點.

作者認為 60 日線遠比其他的線重要, 頂多再看個 240 日線, 也就是年線. 至於什麼 10 年線他是不看的. 畢竟, 對一個職業的炒股專家來說, 長抱股票等它漲那是不可能的, 好幾年才做一次股票也是不可能的. 像巴菲特那樣長期持股, 買股買成大股東, 還需要有治理公司的本事才能善後. 所以陳先生的操作以積極找買賣點為主. 他不會等多頭排列出現, 只要看到 60 日均線愈來愈陡就可以再加碼買進了.

技術分析除了趨勢以外, 作者重視氣勢. 所以若是漲停板突破 60 日均線, 他會特別想買進. 跳空漲停更好, 連續漲停他也會去搶. 另外就是先前大跌一段後開始猛漲的股票, 作者認為想像空間比較大. 這就是相對高低點的概念. 因為回顧台股的歷史, 往往大漲大跌、小漲小跌; 大跌過的突破看來比小跌後的突破更為可信.

本書中還有許多細節和分享, 但我就不多描述了. 總之, 單看六十日線和相對高低位置還是不能保證絕對的勝率. 作者採用的是不斷修正細節的方法來增加勝率. 只要積極操作, 勝率大於敗率, 長久下來, 作者認為就會有獲利空間. 而懷抱高價電子股等它漲回來的那種事, 陳先生是絕對不贊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