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um 小檔案

Scrum 這個名詞我高一的時候就聽過, 不過當時的用法是在打橄欖球. 為了發揚 "建橄" 的精神, 學長 "無差別" 地鼓吹瘦弱的我們上場拼搏, 聽到 "scrum" 就知道要爭球啦! 喔, 扯遠了, 這次我講的 scrum 是另外一套東西, 它指的是一種軟體開發的流程, 以及管理的方法. 我們先跳過名詞的定義, 直接看看怎麼開工.

既然是一個 project, 當然要先 kick off. 此時計畫的負責人是 PO (project owner) 或是 PM (product manager). PM 負責聽取客戶或是老闆的產品概念 (或稱之為 vision), 然號把產品的性質搞清楚, 寫成需求清單 (requirement list) 或者稱之為 product backlog. 接著由工程團隊的 project  manager (或者稱之為 scrum master) 來帶領團隊.

Scrum Master 把 product backlog 裡面的 use case (或者稱之為 story)  整理為 sprint backlog (衝刺清單). 為何已經有了 product backlog 還需要有 sprint backlog 呢? 因為 sprint backlog 是以 sprint 為單位來執行的. 一個 sprint 可能是一週兩週三週或四週之類的 (OS: 如果寫成 "若一週若二週若三週若四週", 感覺像是在抄襲 "阿彌陀經"), 每個 sprint 自成一個單元, 每個單元都會檢討, 而不是來個期中報告, 和一個期末報告就結案了那麼簡單.

Sprint 要做什麼呢? 當然還是完成那些 story, 只不過我們需要把 story 再細分成 task, 每個 task 可能包括寫測試程式, 寫 UI, 設計 data structure  等等. 既然已經以 sprint 為單位了, sprint 就會有自己的 sprint planning meeting. 並且把這些待執行的 story 依據重要程度來執行.  Sprint 結束的時候, 難免會需要檢討, 此時也會有一個 sprint review meeting. 既然要 meeting 就要有 agenda, 開完會要有報告, 因此 sprint review agenda 和 sprint summary report 就是少不了的文件.

嗯, 講到這裡不就是把大事切小, 小事切無? 類似 waterfall 的開發理念都是老套了, RUP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曾領一代風騷, scrum 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 由於我只是在今天回家後匆匆翻了 50 頁書, 所以很難完整回答, 就先順便補充一下實務上的特色吧!

1. 雙回饋系統: 除了 review meeting, 還有自省會議 (retrospective meeting). 後面這個會的用意專門討論開發流程如何善. 具有自我監督與改善的意義. 否則方法錯了, 再拼也沒有用.

2. 每日站立會議 (daily scrum): 這是更微型的小會議, 只關心昨天做了什麼? 今天要做什麼? 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 因為目標微型化了, 所以每次改動也不致影響深遠, 很快就可以換個手段, 甚至調整短程目標.

3.  永遠可執行的軟體: sprint 結束時, 馬上就產生一份潛在可發佈的軟體, 並且可以 demo. 如果每個團隊都能保持軟體持續健康長大, 這樣聽起來挺不錯的. 

[註1] 以上參考 "笑談軟體工程 – 敏捷開發法的逆襲" page 1~52.

[註2] http://en.wikipedia.org/wiki/Scrum_(development)

我讀 «平民股神教你不蝕本投資術»

這本書算是蘇松萍先生的自傳, 除了有兩篇第三人的文章穿插其中外, 大致上都在反覆介紹他在股市賺錢的原理.

由於作者出身貧寒, 所以沒有閒錢可以長期投資. 最早起家的時候還是盜賣親友的股票才籌到第一桶金. 原來作者的父親在早年個人還不能開證券戶的時候, 就當別人的人頭戶而 “擁有" 不少股票. 作者發現這些股票都相當弱勢 (民國 64 年), 就把這些紡織股換成塑化股, 然後短線進出, 經過 11 年的時間, 終於還掉兩百萬的負債. 而那些借用的股票則是從紅極一時變為水餃股或者下市, 所以作者幾乎不用把錢還回去.

由於這樣的機緣, 作者不相信長抱, 也不迷信類股, 總之甚麼強勢就做甚麼. 並且短進短出, 發揮只用 500~1,000 萬本金, 卻可以一年交易十億元的效果. 他說到台灣的上市上櫃股票, 他大概 9 成都做過.

在實務上, 作者同時會擁有大量的股票, 而每種股票都只買寥寥的幾張. 他的說法也很有道理, 如果重壓 100 張在同一股票上, 難免患得患失. 如果股價跌掉 3 成, 大概人都不想活了. 可是他把股票分散成 20 個 5 張之後, 就比較不容易遇到這種事. 某幾支股票的上漲可能就彌補掉了下跌股票的損失.

此外, 作者買股票也不是用射飛鏢的, 所以出錯的機率不是那麼高. 蘇先生早年在林場上班, 山上沒有人其他人可以交談, 卻可以聽到收音機廣播. 早年的股市的確是由一位小姐從頭到尾把每支股票的行情都唸一遍的, 直到我上班一陣子之後, 才因為股票數目暴增而取消這個服務. 作者在山上大概聽了有 6 年廣播之久, 所以他對於每支股票的的起伏和壓力之稱都了然於胸, 這就是他選股的本錢, 一般人是學不來的. 

(如果大家有看過 “漫步華爾街", 應該記得那位超級作手也是讀股市打孔帶出身的.)  

在買股方面, 作者可以說是斤斤計較. 他說買股一定要掛低檔買進, 買不到都沒關係, 就是不能買貴. 甚麼是貴呢? 假如收盤價再漲停都不能突破前高, 那麼作者就會認為它轉弱了. 很有趣的是, 作者很喜歡買前一天漲停的股票, 而跌停的股票他絕對不碰. 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 作者都快沒錢吃飯了, 如果買到弱勢股不能脫手怎麼辦!? 所以他只買大家搶著要的, 然後從中賺取微利. 很多微粒就累積成大利. 如果股價一直漲停, 作者也不會輕易賣出. 他會設法取回本金, 只留下純粹賺來的部分 (成本為零的股票), 再把本金拿去買別的強勢股, 以增加周轉率.

書上還講到很多不錯的觀點和某些很迷信 – 沒有依據的看法. 但是整體而言, 這本書挺不錯的.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投資看成一家公司, 我們也應該關心自己的本益比, 流動比, 速動比, 股東權益報酬率啊! 所以作者這種一旦虧損就換股操作的積極精神, 還是比長抱等解套的態度要正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