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可扣抵稅額變化

明天就可以報綜合所得稅了. 如果在去年參加了某些高可扣抵稅額的股票除權, 今年應該可以少繳一點稅.

不過, 明年要繳今年的稅又不同了. 今年很多股票的可扣抵稅額都大幅下降, 適合除權的的股票真是寥寥無幾. 根據偉士牌數據, 可扣抵稅率已經沒有 40% 以上的, 就算是可扣抵稅率 30% 以上, 殖利率大於 5% 的股票, 已知只有這 7 種:

代號 公司 扣抵稅率% 配息 配股 股價 現金殖利率% 殖利率% 去年EPS
6251 定穎 35.69% 0.1 0.9 19.05 0.52% 5.25% 0.27
6196 帆宣 34.05% 1 0 19.9 5.03% 5.03% 0.88
3217 優群 33.33% 1.5 0 18.75 8% 8% 2.1
1785 光洋科 32.01% 2 2.5 69.2 2.89% 6.50% 5.35
3607 谷崧 30.98% 4 0 58.4 6.85% 6.85% 2.92
2208 台船 30.80% 1.8 0 28.05 6.42% 6.42% 2.36
6140 訊達 30.68% 0.1 0.4 12.5 0.80% 4% 0.65

再扣掉 EPS 不到一塊錢的 3 檔, 那就是做零組件的優群和谷菘, 做金屬材料的光洋科, 和造船業的台船. 其中光洋科的現金殖利率偏低. 優群在 2008 年曾經虧損過, 台船的營業利益率偏低. 

就算用刪去法, 選擇 3607 的谷菘來除權, 它的可扣抵稅率僅僅略高於 30% 不到 1%. 所以今年是不利於參加除權的一年. 因為即便可扣抵稅率高於 30%, 因為參與除權的關係, 該繳的稅也增加了, 因此這 1% 其實幾乎享受不到. 

然而, 為什麼去年的可扣抵稅率都降低了呢?

原因是這樣的, 可扣抵稅額原本是來自兩稅合一. 若公司已經繳了營業所得稅, 參加除權的股東就不用重複繳稅. 然而民國 99 年 (2010) 起, 營所稅稅率已由25%降低為17%, 所以今年可扣抵稅額比率也大幅降低. 這都是政府的德政來的~~~

關心這個議題的各位一定要去這篇, 今年不要貿然為了可扣抵稅額而買股票, 為了長期持有才買的股票可以留著. 

我解釋一下其中的公式: 作者說: 一般媒體或名嘴,常誤會可扣抵稅額比率如 20%,就可實際抵所得稅 20%,正確數=〔20÷(100+20)%=20÷120%=16.666%

一般人的確誤解了, 我更深入地解釋如下.

股利憑單上都會寫著: 股利總額 = 股利淨額 * ( 1 + 稅額扣抵比率)

舉例來說, 某企業每股的股利總額 120 元, 股利淨額 100 元, 稅額扣抵比率是 20%. (120 = 100 x (1 + 20%)).

作者算出的 16.666% 就是公司的扣抵 (繳稅) 比率, 並不是個人的扣抵比率, 至少分母不一樣.

直覺來說, 如果個人繳稅比率低於公司已繳稅的比率, 就有扣抵的機會.

但要是計算不精, 參加除權後, 所得還往上升了一級, 那就搞笑了!

2011/5/3 補充

今天收到幾位朋友的提醒, 順便跟大家報告.

今年參加股票除息的人, 超過 2000 元的股利收入還要再繳 2% 的補充健保費. 

最糟情況下, 假設股利先扣掉所得稅 40%, 再重複扣掉補充健保費.

原來殖利率 X 的股利, 實際價值大概剩下 0.58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