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運氣不錯. 飛去新加坡的時候, 在飛機上看了 Gantz (殺戮都市), 所以客戶再怎麼也不算可怕了. 飛回台灣的時候, 在飛機上又看了 Company Men (中譯:合夥人), 於是對於 “上班" 這件事也沒啥好擔心的了.
Company Men 描述 2008 年金融風暴的時候, GTX 公司大批員工遭到裁撤, 以換取公司的營利增加與股價上升. 主角是 37 歲的中高階主管, 本來以為自己會升 CEO, 結果上班的時候被通知功能重疊, 當天就抱著紙箱回家了. 原本公司要按他 12 年的年資給予 12 個月的資遣費, 結果他大發雷霆之後, 印象中只剩幾個月的資遣費, 外加公司送他到求職中心去坐辦公桌.
那些被資遣的人, 都由各自的公司付費, 讓員工在這裡打電話, 做履歷等等以便找新工作. 這段時間大約是 3~4 個月, 仍然能領薪水. 如果本來是副總級的, 就坐到有窗戶的小房間裡找工作. (By thw way, 在哪裡找工作其實差不多吧?!)
男主角沃克 (Walker…唉, 名字叫做走路當然不吉利啦!) 原本的年薪 16 萬美金也不少 (可能含紅利?因為他說 8 萬是以前的一半, 但網路上都說年薪 10 萬) , 不過他家裡的房子, 車子都是貸款的. 所以被 lay off 之後, 沃克和妻子起了很大的衝突.
沃克希望別人不知道他失業, 一心想要維護住既有生活水準. 但是妻子希望他面對現實, 把車子房子都賣掉, 俱樂部的會費不要再交了等等. 此時, 不能認清自己的沃克, 看了真的很討厭, 哈!
等到沃克連 6 萬塊年薪的工作都找不到了, 他才變得比較務實. 願意幫蓋房子的大舅子打零工. 中間有幾度, 沃克以為自己可以順利謀到主管職, 結果不是面試官根本記錯他的面談時間 (意喻不重視他)就是給他很高的評價卻 offer 給其他人 (對面談詞令太樂觀).
最後, 沃克對於 8 萬塊年薪的工作都不再感興趣了, 打算幫重視情義的大舅子繼續打工. 因為大舅子為了讓大家有飯可以吃, 寧願自己在假日加班, 爭取提前完成工作的紅利來打平收支. 這點和公司高層砍人救股價的心態大異其趣.
第二波的裁員名單砍到高層的 Phil, 但是 60 歲的 Phil 已經完全沒人要了. 求職中心的小姐雖然誇他有從基層做起的經驗, 但還是嫌他履歷寫得不夠好, 寫了太多職務描述和職掌內容, 又叫他要去染頭髮. 而 Phil 的老婆則要他假裝去上班, 以免自己沒面子. Phil 相對身段柔軟, 願意去做常常出差的業務, 但別人不願意給他機會. 碰了幾次釘子的 Phil 最後選擇在車子裡面吸一氧化碳自殺.
這裡很弔詭的是, 如果以 Phil 的職位, 就算不是最高層, 到了 60 歲應該也不致於不能退休吧?頂多是不光彩的退休而已, 經濟上應該沒有壓力才對?總之, 我們學到一定的年紀以後千萬不要欠錢, 絕對不能有負債.
與 Phil 同梯被裁員的還有工號一號的員工金 (Gene), 他的股票只有 250 張, 不如他的大學室友 2 萬張那麼多, 所以他只能算是小股東. 由於他對裁員有很多意見, 例如建議公司只要不蓋新大樓就不需要第二波裁員, 身為大學室友的老闆乾脆連他也給炒了.
當然金的身家已經相當豐厚, 更有競爭對手想邀請他進董事會, 所以失業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問題. 看到當初一起焊接船身的同事 Phil 黯淡地隕落, 金決定把沃克和一干被裁撤的員工找回來, 重新從小造船公司做起. 電影就在這裡結束.
撇開電影中的許多支線不談, 我想本片的重點就在於呈現工作對於一個人的意義. 如果生活無虞, 工作就只是一個選項. 金厭煩了大股東只知道爭取自己福利的態度, 找了第一業務高手沃克回來二度創業. 前線有拼死拼活的前失業員工, 自己的理想也得以間接實現, 真是一個不錯的結局.
反觀當下就缺錢的沃克, 無論他的本事有多大, 也會被付不出的帳單逼死. 自古文無第一, 武無第二. 講到管理, 誰知道有 12 年經驗但是被裁員的沃克管用, 還是剛剛畢業的便宜 MBA 價值更高呢? 工程師也是差不多吧?如果沃克沒有自己所吹噓的 CEO-compatible 的能力, 金也不可能讓他一直玩下去. 所以沒錢的人就得要有實力, 就這樣.
[註]
本片的男主角們:
- Ben Affleck as Bobby Walker – 沃克
- Kevin Costner as Jack Dolan – 大舅子
- Chris Cooper as Phil Woodward
- Tommy Lee Jones as Gene McClary –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