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網路上流傳, 2011 年版的 mbp 換起硬碟來就像喝水那麼簡單, 但是…傳言就是傳言, 和真相還是有點差距.
在軟體方面, 要先去抓一個 Carbon Copy Cloner.app 回來安裝, 它是個免費軟體, 只不過在安裝時要看看廣告. 而我非得選它的原因是: 我按照書上說的, 把新硬碟 format 好後用 USB 連回 MBP, 接著再執行系統裡的 “系統轉移輔助程式", 那支程式竟然就像是 hack 住一樣, 完全不往前進, 只是耗在哪裡找新硬碟. 剛好查到 CCC 這隻程式比內建程式還快, 我就毅然決然地跳槽了.
花了 5 個小時多一點點, 我才把 300GB 備份完. 不過這段期間我也在做事, 所以速度可能稍稍有拖累到. 而我印象所及, 前一次拿到金牛頓去更換硬碟, 他們從晚上六七點備份到打烊, 200GB 不到都還沒轉移完. 所以我感覺 CCC 還是比較快的.
首先必備的工具就是 T6 和 PH00 的螺絲起子. PH 就是 Philips 的意思, 00 和 0 也不一樣. 如果買到 PH0 那就要哭了. PH 這一系列都是十字起子. 另外 T 系列就是六角形的起子. 比較困擾的是:有些人用 T 為型號, 有些人用 TX 為型號. 好!那 T6 和 TX6 是同一支起子嗎?這個令人流淚的問題, 答案是 Yes! 那為何會令人流淚呢?是因為我各買了一支.
首先我們用 PH00 把 MBP 的鋁殼拆掉, 然後看到硬碟那一區. 哇!好多六角形的螺絲喔!且慢! 那是硬碟的螺絲, 拆下來也沒用. 此時仍然是用 PH00, 把紅色那一區的一塊擋板拆下來. 然後呢, 如果能把綠色區域的 SATA 接頭先拆下來是最好. 若是不能, 記得要輕輕地把硬碟往擋板空出來的區域移動, 以免扯斷了超輕薄的 SATA 排線.
把硬碟移走後, 會看到這個畫面.
圈起來的黑色的線即是 SATA 線. 橘色的部分就是硬碟的支架要插進去的地方. 下圖的右上角, 已經有一個支架拆下來了, 這才是會用到 T6 的地方.
按原樣把新硬碟鎖上這四個支架, 把排線調好別捲到, 就可以鎖上擋板了. 最後把背面的鋁板蓋回去.
然後, 就這樣大功告成了嗎?並沒有!
開機之後, Outlook 一啟動, 死要錢的 Microsoft 就跳出來問 Office for Mac 的序號了. 我想它大概已經偵測到硬碟變大, 或許已經被 copy 到別台電腦了吧. 如果大家的序號不記在腦袋中, 或抄在筆記本上, 而是存在 office 文件裡面的話…., 那可就有點小麻煩了!這點提醒大家留意.
最後, 附帶一提, 2010 版 15.4″ MBP 真的可以裝 1TB 的硬碟. 0.5 inch 的高度對它是 OK 的. 但是它只適合放在原來硬碟的那個位置, 想要改裝到光碟機那個位置就不可能. 光碟機那邊的高度只適用 9 mm 高的 (750GB 以下)的硬碟. 除非以後單碟的容量有突破, 不然 3 碟就是會比 2 碟厚, 而且轉速慢.
[ref]
1. 多用途套裝起子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