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 轉 3D 的小註解

因為 3D 的片源很少, 所以有些公司提出了 real time 將 2D 轉成 3D 的技術. 比方說 DDD (Dynamic Digital Depth) 就是其中的一種, 原本 3D 需要兩張不同視角的圖片來生成, 但是對 video 來說, 不同時間的兩個畫面, 其實也可以提供景深的訊息. 只要把景深算出來, 就可以把不同區域的物體放大或是縮小, 模擬 3D 的效果.

說起來容易, 但是我們怎麼界定那些像素點是同一個物體呢? 顏色、位置、移動方向、對比、模糊、遮蔽、陰影等訊息都是有幫助的. 比較簡單的做法, 可以把畫面分成小方格, 每一格都去計算分數, 然而用加權平均判斷遠近. 參看 前瞻 3D 顯示技術 的 59 頁, 大家或許就會有點靈感.

舉例來說, video 的格式是 RGB 或 YUV? 其實對 3D 的分析有不同的意義. 因此看似一大堆的公司都有這樣的技術,  2D-3D Conversion Technology and Service Vendors, 包括 ArcSoft, CyberLink  這些 PC 軟體公司、IC 公司的競爭對手 – 奇景、Marvell, 代工廠的緯創資通等等. 但是實做的完整度、演算法的效能、專利的涵蓋範圍與效力等等, 應該不能一視同仁.

除權的算術

如果伯恩斯坦只是講講理論, 勝間和代就不會推薦他的書了. 正如台灣的醫生一樣, 作者的數學可是相當地好. 在投資金律裡面, 有許多需要動動腦筋的計算.

比方說, 合理的股價應該是多少呢? 作者用的模型是教科書上的費雪 (Irving Fisher) 模型, 也就是把股息經過折現之後累積起來, 當做股票的內涵價值.

年份 名目股息 8% 折扣因子 8% 折算現值
  每年 x 1.05 每年除以 1.08 名目股息 / 折扣因子
2001 140.00 1.00 140.00
2002 147.00 1.08 136.11
2003 154.35 1.17 132.33
2004 162.07 1.26 128.65
2005 170.17 1.36 125.08
2006 178.68 1.47 121.61
      4,667.67

請注意, 這個方法原來是用來評價債券, 最後得到的內含價值 4,667.67 元, 等於是假設公司的股價跌到 0 元, 淨值也是 0 元時的狀況. 但公司如果變成這種德性, 股息應該也沒辦法每年成長 5%. 因此可以想像這家公司總有一天會忽然倒閉, 但是在那天之前, 我們有機會可以拿到 “內含價值" 這麼多錢. 若是公司沒倒, 把股票再轉手賣掉又是一筆收入.

如果用課本上的公式 (P = cF / y), 基本上就是:

P = 現值

F = 面值

c = 利率

y = 折扣因子

股價 = 股息 (cF)/ 折扣因子(yield factor)

因為這個公式沒有考慮公司的成長性, 所以我們可以把折扣因子減去成長率.

140 / (0.08 – 0.05) = 4666.67, 這樣可以更快得到答案.

然而, 這個公式同樣也沒有考慮到股票還可以脫手這部分的價值.

問題來了! 我從來沒有見過誰討論這個問題. 假如這家公司, 真的如公式所說的, 每年都不停地發放股利. 那麼我們乘著時光機到明年去看看. 明年, 我們看到同一隻股票, 果然也成長了5%, 並且 yield factor 也還是 8%. 果不其然, 我們又用同樣的公式算出這支股票的價值是 4666.67 元. 只不過那是明年的錢, 不是今年的錢. 如果要我買明年的股票的話, 我只願意花 4666.67 / 1.03 = 4530.75

也就是說, 如果我看到一支股票, 內含價值是 4666.67  元, 我買了並且參加除權, 我會獲得 140 元的收入, 股價也會下降到 4666.67 – 140 = 4526.67 元. 帳面上來看, 我沒有獲利也沒有損失, 除了要繳稅之外. 不過我實際上會得到 140 元的股息, 以及內含價值有 4530.75 元的股價, 總計為 4670.75 元, 所以我竟然賺了!!!

於是我很好奇這個意外之財是從哪裡來的? 假設有這樣的一家股票上市公司, 叫做印鈔機企業, 它在我們感興趣的時間內都不會倒閉, 公司的盈利也完全不會成長, 使得折扣因子 y 就固定是益本比. 根據下面的公式, 參加除權就會有好處, 只要這家公司經得起時光機的考驗.

用圖形來說明比較容易理解. 如果折扣因子 y =  0, 表示這家公司的成長率和股息發放比例就像債券的利率一樣穩當, 而且年復一年地發放股利, 永不間斷. 如果是債券的話,每年的內在價值都會減損, 但這家印鈔機企業的內含價值卻亙古不變.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發生的事!

相對地, y = 1 的爛公司就有不同的故事. 爛版的印鈔機企業始終不被市場看好, 大家都覺得那是夕陽產業, 即使它竟然撐了幾十年都沒有倒 (紡織業、鋼鐵業、化工業…etc.)! 市場先生心存疑慮, 所以它在除權之後, 能否填權都是個問題? 不過要是它真的能通過時光機檢驗, 到了明年都還一樣好的話, 我們就可以賺到紅色的這一塊, 這塊永遠比藍色的要小 (y <= 1).

不好不壞的公司, 會有一個介於 0~1 之間的 y. 而且 y 值愈大, 本益比愈低, 紅色就愈大塊. 極限就是本益比為 1 的時候, 紅色這部分相當於股息的 1/2.  換言之, 只要一家公司能通過時光機的考驗, 那麼以除權參考價去買股票的人, 他們就賺到了! 這不知道算不算是爛公司 = 高風險 = 高報酬的數學證明呢? 哈! 不過, 我可不敢說我是對的, 我畢竟只是財金界的 “路癡甲"  (不會走位的路人甲) 啊!

在債券的世界裡, y 永遠是正的, 因為市場上的利率應該永遠是正的.不過此處的 y 其實隱含了股息的成長率在裡面, 若是股息大增 (EPS 大增), 成長率高於市場利率, 那麼 y 確實可能會變成負數, 而超出這個模型的範圍之外.

路癡甲不負責任的附註: (這不表示前面寫的就會負責任…)

1. 如果股價高估遠超過內含價值, 或是公司無法通過時光機考驗, 那麼上述的推論就沒有什麼幫助.

2. 本益比愈低的公司愈值得投資, 一來股價接近真實價值, 二來有風險溢酬.

3. 以除權後的參考價買入股票也會賺, 不參加除權所以也不用繳所得稅.

4. 除權之後股價不漲反跌, 可能是大家看壞這家公司, 故以更高的折扣因子來看待它.

5. 如果我想錯了, 麻煩提醒我一下,謝謝!

我讀 «投資金律» – 上

這本書是由威廉•伯恩斯坦醫生所寫的, 雖然他的職業是有錢的醫生, 但他也是個能寫書的投資的散戶.

我想, 醫生應該都是聰明人吧! 所以伯恩斯坦有他自己的投資觀點. 首先他重視投資理論, 其次是歷史, 再來是心理學, 最後是投資產業的生態觀察.

理論是指什麼呢? 作者指出高報酬來自高風險, 比方說小型價值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表現得比其他區隔中的股票收益都來得好. 這是因為危機一直沒有發生, 而人們已經事先低估了小型價值股的股價以防萬一. 若是危機真正發生了, 這個預估就會成真, 而使得小型價值股的投資人重重摔一跤. 反之, 危機沒發生, 投資人就會有意外的收穫.

投資垃圾債券也是一樣, 如果這些公司都沒有違約, 投資人就會大賺. 反之, 只要有一部份的公司無法按時付息, 投資人就會虧損. 如果某家公司體質很健全, 或是某個經濟體系表現得十分穩健, 那麼風險既然很低, 報酬也會走低. 因此, 作者直言討資好公司賺不到錢! 像是麥當勞、可口可樂等等.

或是有人會想到: 這些穩當的公司, 不就是巴菲特投資的標的嗎? 沒錯! 這就要講到歷史. 歐美承受過多次的泡沫經濟, 從英國的南海南泡沫 (1720)、密西西比泡沫(和前者同時發生於美國)、鐵路泡沫 (1845)、大蕭條 (1929)、電子泡沫+閃耀五十 (Nifty Fifty) 破沫 (1973)、科技股泡沫 (2000)、到金融海嘯 (2008), 每次都會發生狂喜狂悲的結局. 而巴菲特入市的時候, 恰巧就是大蕭條 – 人群遠離股市的時候. 若是他早入行個幾年 (1972), 麥當勞和迪士尼的本益比高達 70, 拍立得本益比則是 100, 相信老巴一定買不下去!

熟讀歷史, 並不只是告訴大家 “有泡沫" 這件事. 作者以長期的觀察心得, 告訴我們股票和債券的投資報酬率其實差不多. 債券在統計數字上輸給股票 主要是因為金本位制在上個世紀中被放棄了, 大量印出的鈔票, 造成了債券收益的下跌. 如果排除這個可一而不可再的因素, 以後股債兩方應該是互有領先的局面, 因此大家不要認為股票獨好, 而把財產全部押在股票上. 頂多是放 75% 的資金在股票, 其它應該投資債券.

心理學的單元就是告訴大家, 不要過於自信, 認為自己可以打敗大盤. 作者認為市場上有哪麼多的專業操作者, 他們有錢、有工具、消息又靈通, 因此小散戶沒有機會勝出! 基於效率市場的假設, 我們小散戶只能做指數型的投資, 賺取穩當的報酬. 比較恰當的比例是: 40% 投資美國 (美國 GDP 佔世界的 10%), 30% 投資海外, 最後 30% 投資債券. 如果要投資指數型基金, 作者建議投資手續費低廉的先鋒基金, 千萬不要當冤大頭去買一般的基金!

作者在產業這個部分要說的重點, 就是基金經理人的目標和散戶是互相違背的. 基金經理人只要搞大基金規模就賺飽了, 因此並不會認真地為顧客著想. 就算是他們想為顧客做些什麼, 幾乎所有的基金都不能做到長期穩定地賺錢. 根據統計, 前幾名的基金, 有 7/9 的機會變成後幾名. 反之後幾名的基金, 有機會變成前幾名. 大家投資的功力都和黑猩猩差不多, 因此不需要讓他們白賺手續費.

投資的四大關鍵, 大概都整理在上面了. 後面我再根據實做考量寫一篇.

蝶戀花

前幾天上班的時候, 正在等路口等別的車通過時, 忽然看見兩隻隻碩大的蝴蝶, 雙雙穿越寬闊的研發六路路口. 蝴蝶的花色不怎麼樣, 看起來只是黑白花, 但是相當地醒目. 如果是漂亮的鳳蝶, 老一輩的 (呃…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是爺爺輩吧!) 人就會說那是梁山伯與祝英台了. 此時腦海中也閃過 "蝶戀花" 這三個字, 可能是因為相關的詩詞挺多的吧!

不過, 我忽然想到, 公蝶不是應該戀母蝶嗎? 為何人們說牠戀花呢? 吸食花蜜是蝴蝶的工作吧! 人們看到蝴蝶經常在花的前面飛來飛去, 所以認定蝴蝶一定很喜歡花. 如果撇開了吃飯問題, 蝴蝶應該會專心追別的蝴蝶才對! 要是外星人看到人類經常花很多時間工作, 就主觀地做出 "人類愛工作" 的結論, 恐怕人類也要哭笑不得.

蝶不戀花, 但是愛它的花蜜. 人類也不愛工作, 但是工作裡面也有人類要的東西, 若不工作, 還不知道要去哪裡找?

香港一日遊

很久沒進到香港了, 這次剛好有機會到香港中文大學出差, 順便完成了一日遊的壯舉.

前一晚睡得不太好, 還好早上四點鐘就準時起床了. 本來想趁機吃個泡麵, 不過老婆堅持要我吃冰箱裡的 pizza, 所以覺得有點失望. 每次吃到泡麵的時候都不是我所預期的, 以為會吃大餐的時候有機會吃到泡麵, 反而想吃泡麵的時候卻會吃到別的東西, 這就是家庭主婦的特權啊~~~

接機的司機大哥果然在 4:30am 出現, 因為是一日遊, 所以不需要行李箱, 我背著包包就輕鬆跳上車. 這時我不算是非常想睡, 我比較擔心的是司機大哥~~~ 果然, 司機大哥在土地公廟附近, 沒有轉到大馬路上, 反而往墓仔埔和陰森的樹林駛去~~~ “啊! 錯了吧!" 司機說. “呃, 相反方向!" 雖然有這個小 miss, 不過其他的部分都很順利. 月亮低低地垂在高速高路的地平線附近, 相當地好看.七月半剛過, 這是一顆大大的滿月.

到了機場之後, 發現到處都在施工. 這是用來補救新聞裡受到重創的國門形象嗎? 總之, 什麼店都沒有開, 所以入關之後連可以換港幣的地方都沒有. 上飛機後大致在昏睡之中, 很快地就來到了香港. 我拍拍口袋裡的陀螺, 發現口袋裡也是什麼都沒有!? 嗯, 我果然不是在做夢!! 出關的時候有點糗, 因為我以為只要有台胞證就可以進入香港了, 所以竟然不知道還要填入境表格. 沒關係, 這是小事! 出到機場大廳, 果然輕鬆地找到機場快線的入口, 以及很多台的售票機.

和網站上說的一樣, 機場快線只有五站, 於是只能選擇到青衣站下車. 神奇的是單程票和當日來回都是同一個價錢, 60 塊港幣. 那當然是買來回票囉! 機場快線的電車坐起來很舒適, 而且幾乎沒有其他人. 前面的螢幕會播出新聞或是廣告, 聲音則是從頭枕發出來. 座位的前方有旋鈕可以調整音量, 根據測試, 如果隔壁的人把音樂開得很大聲, 您不想聽都不行. 車廂的前方有一個 progress bar, 可以讓大家知道距離目的地還有多遠.

下了機場快線之後, 發現青衣站真是冷冷清清. 往標示方向走去, 最後只看到一具電梯. 下了電梯之後, 發現底下卻是熱鬧非凡. 來來往往的人潮, 有些要上班, 有些要去迪士尼, 和樓上根本是兩個世界. 和機場快線相連的港鐵東湧線, 一邊往迪士尼, 一邊往香港. 買了票之後, 發現港鐵真是比快線便宜太多了, 雖然要轉來轉去, 但是從青衣到大學只要 11 塊港幣! 因此我選定香港的方向, 跳上橘色線. 只坐一站, 在荔景下車.

[ref] http://www.mtr.com.hk/jplanner/images/maps/routemap.pdf

到了荔景要換紅線, 坐到太子. 這段路比較長, 所以可以看到通勤的學生站在哪裡打 PSP, 基本上人挺多的. 到了太子之後就換綠線, 再坐到九龍塘. 這個站名令人想到海鮮餐廳, 不過聽說圖的右下方的尖東海產比較厲害. 如果我失神睡著的話, 說不定會現身在終點站的調景嶺呢! 所以我得提防的是不要坐過頭, 而不是想吃的. 從九龍塘下車, 就進入淺藍色的東鐵線. 前面的地鐵長得都和台灣的捷運差不多, 不過東鐵線就像是台鐵列車了.由於車門關得還是挺快的, 所以還是有一點點捷運的感覺~~~

好了! 可以看電視新聞的東鐵線, 顯然比較少人搭乘, 而我自從下了機場快線之後, 也再度找到座位可以坐. 不久之後, 我在中文大學順利下車. 原本看 Google Map 注意到這個站有三個出口, 我還挺怕走錯出口的. 但實際上出了站之後, 發現每個出口的距離都近到不行, 原本以為慘了, 我要怎麼從 “偌大" 的校園走出去? 想不到一拐彎就到了大街上, 無法體會到這個校園比交大大還是小?

回程的時候因為有三個同事, 就直接坐計程車到機場. 剛好前一班飛台灣的班機延誤, 有些人好像轉搭別的航班走了, 所以我們就順利補位. 在災難片裡面, 如果巧合搭上特定的飛機的話, 並不排除是死神為了絕命終結站 (Final Destination) 1.1 版而佈下的局. 萬一出了什麼事, 明天的報紙頭條就可以寫: “幸運變噩運, 後補搭上死亡班機"、"造化弄人, 六個巧合步入死亡陷阱"、 “一念之差, 家人生日變忌日" 之類的. 幸好這件事並沒有發生, 在出門後的 15 個小時, 我還是活著回家了! 哇哈哈哈! 回到家後, 老婆說: “你覺得你真的有去香港的感覺嗎? 好像是去台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