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主管的關心這件事, 我還沒有想透. 剛好看到馮仁厚總經理的文章 “用心經營第424講:如何贏得員工的投入?" 中有兩個數據, 就把它整理成兩個圖表.
第一個圖表示公司裡只有 21% 的人發揮了潛能, 79% 沒有.
在這 79% 當中: 41% 的人還關心公司, 但是沒有受到激勵. 30% 對公司有點感情, 但是不想投入, 最後有 8%, 對公司沒有感情.
資料來源: Towers Perrin顧問公司的全球工作者調查
另外一份資料說, 當主管給員工回饋時, 員工會更願意投入工作. 包括正面回饋和負面回饋都有幫助. 中性的回饋我想應該是正面和負面回饋的中間值. 而不回饋則是明顯地差.
主管 \ 員工 | 投入 | 不投入 | 總計 |
正面回饋 | 61% | 38% | 37% |
負面回饋 | 45% | 55% | 11% |
中性回饋 | ? | ? | 27% |
不回饋 | 3% | 97% | 25% |
資料來源: 勞動力管理雜誌(Work-Force Management)上的蓋洛普問卷調查
從這些數字看來, 主管只要對屬下多說一點話, 好話也行, 壞話也罷, 似乎都有幫助. 不過言不及義的話應該沒效, 所以我假設它必須是針對個人工作的、評價的、前途的、報酬之類的.
另類思考是: 假如某人不做我主管了, 但是偶然地他找我講一些生涯規劃的話題, 那麼是否在他有潛力再度變成我的主管的時候, 他的話才有意義呢? 若是這樣, 人類似乎也太勢利了. 所以重點應該不在主管跟同仁說什麼? 而是同仁如何藉由主管的話定位自己的身價. 如果深深有自知之明, 他人非誠意的褒貶都相對不重要, 不會聽到一句話就失志或是忘形, 包括主管、爸媽、愛人在內.
假設某同仁因為資深、職等高而拿到為數不少的獎金. 主管據實以告: “你只是因為資深所以拿比較多, 其實我對你不滿意." 這樣一來, 公司的錢應該全部白花了. 因為這個定位是負面的. 若是主管表現出愛之深、責之切, 跟同仁說: 在這個年資基礎上, 若不好好表現會很危險, 或是相反地, 指出好好表現就能賺更多, 相信這樣才是優質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