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洪蘭教授前陣子因為批評台大學生的上課態度不佳而聲名大噪, 不過我對她的初次認識來自她在廣播節目中的自述.
洪蘭本來是唸台大法律系的, 雖然她到美國留學後一心想要轉系, 但是苦於法律和生物之間的差異太大, 她找不到老師可以收她. 我記得的故事內容是: 不氣餒的她仍然經常在生物系的實驗室出入, 和大家都交了朋友. 有一年的聖誕節, 大家都回家過年了, 洪蘭突然想到那實驗室的那些小動物不就沒人餵食了? 於是她跑到實驗室去餵動物, 順便幫牠們清理籠子. 就在洪蘭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 主持實驗室的教授 正好來巡視 (可見也是一個宅男), 他對洪蘭的義行相當有好感, 便收了洪蘭這個學生.
在這本書裡面, 主要是洪教授發表她對於教育的想法.我覺得對我重要的部分主要是下面幾點:
1. 不管年紀多大都可以學習, 因為海馬迴仍然可以生成, 只要下的功夫足夠, 就可以學會新把戲.
2. 習慣會影響腦部的模型. 如果把兩隻手指頭綁在一起, 則大腦中管理這兩隻指頭的區域的界限也會愈來愈模糊. 所以習慣可以改變大腦, 使得大腦更習慣重覆先前的行為.
然而, 周處之所以可以除三害, 那是因為掌管道德和習慣的區域是分開的. 雖然周處已經習慣於為惡, 但是經過頓悟還是可以修正行為. 如果我們希望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除了禁止之外, 更需要說服對方相信自己應該要改變.
3. 作者反對三歲看到老, 因為三歲連思想都不成形, 自然無法預言孩子的一生. 但是小孩子可以根據他身邊的人的身教與言教, 找出他仿效的對象. 如果這些對象未來也不改變, 那麼孩子的未來也就差不多定型了.
4. 洪蘭的爸爸真的很厲害, 真是個有學問的人. 我多次聽過洪教授轉述她爸爸告訴她的話, 我覺得有這樣的爸爸真是太令人驕傲了. 這本書裡面提到她的外公也教過她很多東西, 可見這真是代代相傳的書香世家.
5. 作者舉美國數學教育的例子, 提出美國教育的問題:
1950 年代的數學題, 一個伐木商賣了一卡車的的木材給建商, 拿到 100 元, 如果他的成本是售價的 4/5, 請問他的利潤是多少錢?
1960 年代的數學題, 一個伐木商賣了一卡車的的木材給建商, 拿到 100 元, 如果他的成本是售價的 4/5, 即 80 元, 請問他的利潤是多少錢?
1970 年代的數學題, 一個伐木商賣了一卡車的的木材給建商, 拿到 100 元, 如果他的成本是 80 元, 請問他有賺到錢嗎?
1980 年代的數學題, 一個伐木商賣了一卡車的的木材給建商, 拿到 100 元, 如果他的成本是 80 元, 利潤是 20 元, 你的功課是在 20 元的下面劃一條線.
1990 年代的數學題, 一個自私的伐木商賣了一卡車的的木材給建商, 只為了賺 20 元, 你認為他的這種謀生方式如何?
2000 年代的數學題和 1950 年代一樣, 只不過用的是西班牙文.(這部分我看不懂?)
6. 影響一個人自信心高低的關鍵, 在於 16 歲時候的身高、體重、家庭與健康狀況. 差不多就是唸高一的時候, 所以讀一個比較好的高中還是頗正面的. 在這個時期也正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 差異最大化的一個時間. 如果此時身材瘦小, 就算後來長高了, 信心也無法和 16 歲時特別高大強壯的人相比擬.
7. 人類具有模仿的本能, 因為連低等的魚, 高等的猴子都知道: 相當大王要跟誰打架? 所以觀察和模仿的能力是大家與生俱來的. 我們多接觸好的環境, 頭腦中相對的區域也會活化起來.
8. 當然, 每個關心教育的人都會吐槽我們填鴨式的教育. 我一向也認為, 讀懂書比考好試重要. 上了大學之後, 才額外體認到會考試比讀懂書要吃香太多了! 除了智慧超卓的高手, 大部分的人在二選一的時候都是以分數為重, 以至於背考古題也成了 “讀書人" 最愛的方式之一.
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 學校的教授多數既沒有興趣去了解, 也沒有空去引導, 出了教室和實驗室, 教授們基本上就是普通人. 大學教授都這樣, 中小學的教師就更平凡了. 能夠像洪教授這樣有良心又不譁眾取寵的知識份子, 我個人是很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