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ales 小檔案

在 "圈子圈套 – 3" 裡面一直看到 presales 這個名詞, 那麼這是個什麼東西呢? 在網路上不太容易找到相關的訊息,  看了 Answer.com 的說明還是一頭霧水, 比小說裡面的描述還不實際. 後來發現正確的 keyword 不是 presales, 而是  pre-sales.   

Pre-sales 原來可以延伸到 FAE 啊! [1] 不過, 無論是友達或是趨勢科技, 他們認定的流程和角色和我們公司常見的狀況不同:


IC 設計公司
系統公司
對客戶介紹技術 Marketing, PM
Pre-sales / FAE
與客戶討價還價
Sales, PM
Sales
標準版的產品
工程師
工程師
把客戶要的功能做出來 FAE, 工程師
FAE/ pre-sales
解決客戶使用的問題
FAE, 工程師
客服, Post-sales / FAE

 

如果客戶要預先看最新功能的 demo, 按理說要派出 pre-sales, 但是在本公司似乎都是派出工程上的大頭目出馬, 因為新功能通常都是新到發燙, 只有工程上的大頭目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而很多團隊成員甚至聽都沒聽過. 就這一點而言, 我們的確做到 pre-sales 是技術專家的這個層面.

綜合網路上的訊息, pre-sales 不但要在技術上有說服力, 還要展現出顧問的身手, 一副看起來像是可以解決客戶問題的樣子, 所以寫計畫書也是必須具備的能力. 此外, 有些 pre-sales 和 sales 一樣都有 quota 要扛, 也有花紅 (incentive) 可拿. 工作內容包括:
' P2 a5 u6 m f2 L6 n i) h% R( A5 {; M

1. 產品問題分析

2. 協助sales說明公司產品技術優勢

3. 產品簡報、企劃書撰寫…

4. 教育訓練

至於某些網站上說, pre-sales 也負責售後服務, 或是兼任 account handler (既然不叫 account manager, 可見得人數必定不少), 我想那應該算是 post-sales 的範圍, 或者說以 FAE 囊括 pre-sales 和 post-sales, 又以 pre-sales 取代 FAE 來用的結果. 畢竟, 招募的時候一定是選比較好聽的名字, 什麼都學得到的工作→ FAE, 老闆不會幫你決定做法的工作 演算法開發, 對了, 徵人公告的 "達文西密碼" 也很好笑! 總之, 找工作就是那麼一回事囉.

[ref]

1. Pre-sales

2. Post-sales

3. 售前工作的职责和流程 pre-sale

4. 想問 Pre-sale Engineer通常做d咩架???


我讀 «圈子圈套 – 3»

在第三集裡面, 鬥爭變得更加地激烈, 而且為第四集也預留了伏筆.

話說洪鈞 (Jim) 失勢之後, 只剩了一個直屬的下屬 Larry. 書上說得好, 在這種架構下, 不是留 Larry 就是留 Jim, 另外一個人在組織上是多餘的. 這種故事不只是小說中才會發生, 在真實世界裡, 凡是管轄範圍和另外一個主管完全重疊的時候, 其中總是有一個人得另謀出路. 幸好 Larry 不忘 Jim 提拔之恩, 讓一部分的下屬直接 report 給 Jim, 免得 Jim 完全被架空了.

不過就算 Jim 已經小心翼翼, Wayne 還是沒有打算放過他. 因此 Wayne 一方面挖 Jim 的牆角, 以提供 Larry 更大的領地為誘餌, 想要 Larry 把 Jim 擠出權力圈. 另外一方面, 他又使出了查帳的手段, 利用 Jim 改變泛舟公司付款方式的缺失, 要求 Jim 辭職下台.

Jim 自認清白, 可惜他所做的事情, 並沒有回報給他亞太區的老闆科克. 即使這次 『弊案』 牽扯到的金額只有 10 萬元人民幣 (補償范宇宙之用), 但只要直屬上司 Wayne  認為這是弊案就夠啦! 最後亞太區老闆科克出面解決, 因為他和 Wayne 也不是一路的, 所以冒認此事已經他的批准, 讓 Wayne 找不到理由把 Jim 逼走.

除了明槍也有暗箭, Wayne 聯合華東區的 CK 出手修理不受招安的 Larry. 大致上的手法就是假意以 Larry 不配合調動, 要把他 fire 掉, 順便沒收他的 notebook. Larry 揚言要採取法律途徑之後, CK 假借收回成命, 向 Larry 道歉. 在請他吃飯的時候, 把 notebook 的包包還給他, 裡面還塞了 10 萬人民幣的現金. 包包放錢的原因是要用來坐實 Larry 威脅公司的罪名, 在 CK 引誘 Larry 說出若不如何如何, 他就要向媒體爆料的話之後呢, 在場埋伏的公安蒐證完畢就把他給逮捕了!

Larry 為了脫 『罪』, 只好和 CK 簽下不平等條約, 自動消失於維西爾  (VCL). 看來大家有罪無罪都是怕官 (關) 的. 我記得在杜拉拉的故事裡面也有類似用官方的力量來逼迫對手的招數, 效果和這邊差不多一樣好.

Jim 沒了 Larry 之後, 對工作的熱情也所剩無幾. 於是乎他也想跳槽了. 三大軟體公司, Jim 已經待過兩家了, 所以目標當然放在他還去過的科曼. 科曼公司的老闆 Tony 對於人事的變化相當敏銳, 因此他主動向 Jim 示好, 拋出中國區銷售總監的職位做為誘餌. 因為這個職位是他的對頭俞威留下來的職缺, 所以 Jim 找了一些理由, 說明柯曼缺少的是中國區的總經理, 唯有如此才能夠防止俞威在第一集裡面搞出的狀況. 嗯, 不愧是好的 sales, Jim 唬得 Tony 把中國區總經理的位置空了出來.

大家都知道, 要走人當然要通知老闆啦!  Jim 做足了心理準備之後, 便打電話請科克請辭 (雖然 Wayne 才是 Jim 的老闆). 科克聞言後除了使出悲情牌慰留之外, 也說出了他想要鬥倒 Wayne 的方法. 和杜拉拉差不多, 大老闆要來中國視察往往都是鹹魚翻身的關鍵. 這次 VCL 的董事長兼 CEO 弗里曼不但想來中國看看, 而且希望能夠見到國家主席之類的大官. Wayne 畢竟澳洲人, 能夠辦妥這件大事的, 也只有 Jim 莫屬. 若是事情辦得漂亮, 給弗里曼留下好印象, Wayne 日後就很難把 Jim 扔到一邊了 (上班真辛苦啊).

Jim 怎麼做呢? 無巧不巧, 他在大學時代的舊情人柳崢是黨的中堅幹部 (這也告訴我們要唸名校, 慎選女朋友…). 雖然弗里曼見不著一號, 後來還是見到了三號. 為何三號人物願意見不太大的軟體公司的總裁呢? 除了 VCL 和柳崢做足功課之外, 恰好 Jim 安排記者朋友寫了 VCL 對中國保護智財權很滿意的文章, 適逢美國商業部長要到中國來抱怨智財權問題, 於是三號認為先見見弗里曼, 恰好可以先聲奪人, 營造有利的氣勢.

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 以 Jim 擔任翻譯的 『三弗會』 相當地成功. 弗里曼赫然發現應該要以中治中, 才能討好中國的高層高層高高層. 於是 Jim 獲得了平反, 坐了 Wayne 的位置, 變成中港台兩岸三地的大老闆. 在 Jim 和科克合演 『王子復仇記』 的過程中, Jim 為了全心投入, 便拒絕了科曼的 offer. 科曼的 Tony 看到 Jim 坐地喊價, 結果還不買單, 便不爽地在媒體登了一些 『本報訊: VCL 組織異動, 人心不穩. 高層 (洪鈞) 求去』 的新聞, 希望 Jim 在業界都不能立足. Jim 的做法就是把這些網路新聞轉寄給公司全體和他的老闆, 當作八卦笑話處理. 按小說的情節, 他這麼做發揮了正面的效果. 實際上有沒有這麼好, 呃, 就沒人知道了.

Jim 自己翻身之餘, 他的心腹小薛也成功拿下一張澳格雅訂單. 本來澳格雅的單子已經被各路人馬盯上, 該公司的高層也都被不同的公司所收買, 按理說 VCL 很有可能會掉單子. 但小薛幸運地走了沒人注意的 『太子黨路線』, 陸總為了栽培自己的兒子第一次做決策, 不管其他高幹怎麼說,  立刻把訂單簽給了 VCL, 真不愧是一個家族企業啊!

下一個大戰役發生在第一資源集團的訂單爭奪戰. 這家公司的單子超級無敵大, 不但是系統廠商, 管理諮詢公司都想分一杯羹, 連第一資源的總公司和省級分公司都要互爭主導權. 原本 ICE 的俞威對第一資源已經布局得相當深入, 比 VCL 佔盡上風. 不過第二集裡面的小譚在這一集大大地發揮了砲口向內的本事, 把俞威的布局搞得一團糟. 這是因為俞威從代理商那邊 A 了太多回扣, 總公司的 Peter 對俞威不放心, 俞是聯合小譚來牽制俞威. 小譚本事不如俞威, 眼光不足, 把牽制變成了反制.

因為地方勢力太強, 第一資源的鄭總搞不定他底下的那些分公司, 所以把相關的採購授權給幾個單位先試辦. 書中的 Jim 在此展現了不錯的商業頭腦, 對於哪些地方該投入資源, 哪些地方該放棄說得頭頭是道. 我想搞 marketing 的人應該要以此為標竿, 對此市場的取捨要能言之成理. 不管事後對或是不對? 至少領導力先展現出來了. 哪些市場因為輸不起所以不投入, 哪些市場因為輸不得所以非得拼一下? 諸如此類. 說起來容易, 我相信做起來總是很困難的.

因為第一資源的目標太大, 各公司在故事中有很精彩的攻防戰. 戲份最重的是 ICE 為第一資源辦的那個 forum, 結果反而使得 ICE 正式得罪了第一資源的鄭總. 關鍵是小譚引進了專和總公司叫板的省級公司大老來和總公司平起平坐. 最特別的則應該是小薛的部分, 他負責重點目標 『浙江省』, 結果遇到黑道來示警. 把黑道寫進商業小說裡, 感覺很像是好萊塢電影. 但其實後面很爆笑, 看了就知道.

在 Jim 的這一方面, 不知道為啥子和第一資源的大老闆鄭總非常地親近, 可能是我漏看掉一段的關係吧? Jim 使出的招數就是釜底抽薪. 他說服了鄭總不要再聽管理諮詢公司的話, 同時要求系統廠不要綁定軟硬體廠商, 而是分別列出不同組合下的不同報價, 讓系統廠的利潤透明化. 如此一來, 先前各公司在系統廠商那邊所投入的資源就做虛功了. 鄭總看到此舉可以增加他對分公司的管制能力吧? 便採納的 Jim 的意見. 於是乎那些大概是系統廠找來威脅小薛的黑道也就自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