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la 網站簡介

iKala 這個網站的經營理念, 幾乎和老馬兄所想得一模一樣. 不過對方已經經營很多年了, 並非紙上談兵啊!

進入這個網站, 就可以免費使用一些功能. 但要好玩的話, 得要繳幾百塊月費才行. 它有哪些功能呢? 包括:

1. 線上點唱.

2. 揪團開線上包廂唱歌.

3. K 歌上傳到網誌 Klog 上. 歌聲當然是自己的, 至於要露臉 (用 web cam) 還是播 default 畫面都可以. 據說露臉的以女生為主, 我猜她們想要成名吧! 超偶歌手符瓊音就是由 iKala 網站推派出去比賽的.

4. K 歌上傳後 PK, 拿獎金, 進名人堂?!

4. 非即時對唱, 如果看到正妹上傳的 “i影音", 您可以和她 “對唱" 並上傳. 不過在個人的 Klog 裡面都有自己的版本. 不會因為今天有歪果仁和正妹對唱了, 正妹的影音檔就變成歪果版.

5. 紅包場制度. 如果今天你看到章魚哥唱得很好.可以花台幣買 K 幣當小費送給對方. 章魚哥可以拿 K 幣去 7-11 ibon 換點東西來維持 “藝術家" 的生計.

6. 當然什麼花 K 幣買廣告, 花 K 幣買禮物, 那些可以讓各位把台幣敗掉的功能好像都不缺.

7. 宅男不會唱歌, 又捨不得給紅包…那…就當是上另類無名小站吧!

我讀 «圈子圈套 – 1»

這本書據說比 “杜拉拉升職記" 更加地寫實, 所以我也找來看看. 果然這本書裡面描述的主角雖然同樣是 sales, 但是他們鬥起來可就狠了. 如果硬要分類的話, 杜拉拉講得都是內鬥, 而圈子圈套講得就是外鬥. 外鬥自然會比內鬥要來得多元化!

故事的主角洪鈞被自己的前好友俞威下了圈套, 以致丟掉看似即將到手的生意, 也累得自己丟官. 所謂看似到手, 其實根本不會到手. 因為科曼公司的俞威早就和合智公司商量好合作, 只不過合智出不起大錢, 科曼總公司又不同意降價, 所以他們才合演一齣戲. 戲碼是合智就快要和 ICE 的洪鈞簽約了, 科曼的總公司看到棺材終於掉淚, 給出了優惠的價格給合智. 自始至終,ICE的洪鈞都是在陪榜. 嗯,  R 公司大戰 m 公司會演出它的翻版嗎?

第一男主角洪鈞在恍神中只看到這張單子可以讓他扶正為大中國區的首席代表, 所以忘記了世道的險惡, 還把自己的大老闆 Peter 請來簽約. 結果簽約的前一天, 科曼倒是和合智簽上了約! 丟了臉的 Peter 要找個人負責, 所以就把大意的洪鈞給 fire 了. 當然, 故事中比較曲折. Peter 要洪鈞自動請辭, 但是洪鈞堅持要被 fire, 這樣他才能後不受競業條款的限制. Peter 拿他沒辦法, 只好把他炒了.

科曼得標之後, 合智仍然希望可以把價錢壓低一點. 俞威心裡暗暗不爽, 便慫恿合智不要買 Unix server, 直接把軟體裝在微軟的伺服器上. 其實柯曼的軟體只能跑在 Unix 上, 這也是當初洪鈞認為科曼不可能進來競爭的原因.  合智 得到俞威的口頭保證, 便真是不買 Unix server.

如此一來, 原本和科曼合作的 Unix server 的泛舟公司就吃癟了. 妙的是俞威還要假裝好人, 傳話給泛舟公司, 說不買 server 都是全智公司的主意, 他屢勸但是對方不聽.

搞慘客戶, 當然也會搞垮自己公司. 但俞威的算盤更精, 他藉著洪鈞被炒魷魚的好時機, 直接被獵人頭到 ICE 去, 這樣科曼出的事, 就變成競爭對手的問題了.

另一方面, 洪鈞因為 credit 不錯, 被找進業界的第三家公司 VCL VCL 實力比較弱一點, 但是洪鈞率領這個比較弱的團隊, 擊敗了俞威的競爭, 巧妙地攻下一家大客戶普發 , 完成了部分的復仇. 第一集的故事就寫到這裡.

書中有些細節其實很魔鬼, 舉例來說. 俞威進了 ICE 之後, 因為他特別痛恨仍然懷念洪鈞的那些手下, 所以假借了解屬下進度之名, 把普發的情報收歸己有, 然後把那些 sales 踢到一邊去冷凍.

而洪鈞進了 VCL, 雖然也 review 屬下的進度. 但是他教了他們重要的一課 – 不要被客戶牽著鼻子走. 客戶即使提出許多要求, 像是看了好幾次 demo 之類的, 未必就是對產品有興趣, 可能仍然只是陪榜, 比價用的命. Sales 要讓客戶相信你要他們相信的, 這才是 sales 份內的工作.

洪鈞仗著口才, 機智與內應, 勉強和 ICE 在普發公司的 PK 戰打了個平手. 不過上次被俞威坑害的 Unix server 商泛舟公司, 適時地反擊了俞威, 弄得普發公司沒有人為 ICE 說話, VCL 才能驚險勝出. 此點頗為符合自助人助,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的中心德目, 所以本書還的確滿好看的.

女兒成績不好的理由

女兒成績不好的理由有很多, 主要是沒信心, 愛看漫畫之類的. 另外, 和我小時候一樣, 花很多時間畫圖. 愛畫圖…是我比較能夠接受的 “成績不好的理由"…

其實本站當初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放我女兒漫畫圖檔, 因為免費網頁對單一檔案的限制太多了, 所以我乾脆自己架一個站. 不過, 要掃描那麼多圖檔真的很費事, 所以本站最後就, 就, 就…變成本人專用的啦!

TED 小檔案

我看了鄒景平先生所寫的 E流企業學習第277講:TED改變了我 之後, 也連上這個網站上去一探究竟.

TED 這三個字代表這個非營利的 conference 想要傳達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或是 Design 方面的好想法. 如果各位連上 TED 這個網站, 就會看到 ideas worth spreading 放在 TED 的旁邊, Riveting talks by remarkable people, free to the world 放在橫幅的位置. 如此一來, TED 的精神應該描述得很清楚了.

網站的左邊有一些選項, 它可以決定那個演講的 icon 比較大. 比方說我選了最多語言的 (Most Languages), 那麼已經翻譯成 42 種字幕的那些 sub-nail 就會變得比較大顆, 其他依此類推. 我看我們 DMP 的 UI 也可以改成這樣, 最好每一個 video 都會動, 這樣就厲害了~~~

這裡面的演講頗有水準, 我推薦大家去看肯尼•羅賓森的"學校扼殺了創意嗎?" (Does school kill creativity?) 以我的女兒來說, 雖然我可以把她的理化從及格邊緣教到 95 分, 不過這對她的人生真的有幫助嗎? 恐怕其效用只是等於一場頭腦體操而已. 我在學校待了很久, 也完全認同羅賓森先生對公立教育制度的看法. 我們以實用與否來教育小孩, 但是小孩才是未來, 我們應該教育他們, 使他們能夠抵抗外星人的侵略, 呃, 只是舉例, 誰知道?

鄒景平先生推薦的包括:

Denis Hong展示他們公司獲獎的七種類型機器人

美國總統夫人密雪兒歐巴馬

印度Shukla Bose女士談 “每次教一個孩子"

Kevin Bales : How to combat modern slavery

在 “工" 言 “工", 這個網站是用 Flash 10 做的, 用起來的感覺像是另一個 Youtube. 目前沒有客戶要求我們非要支援 TED 不可, 我想以後也不會有.

轉圈圈

人類雖然嘲笑狗狗追自己的尾巴, 但是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 很多人相信過去的事還會再發生, 甚至於認為其發生頻率是可以預期的. 如此一來, 人們也製造了某些莫須有的圈圈.

 

 
2010 大崩壞就是這樣的這本書. 它的作者哈利.鄧特二世, 職業是經濟學家. 雖然他討論起經濟的議題也是相當專業. 但是本書的脈絡, 基本上是由水晶球式的預言所建構起來的. 書中提到了一大堆的週期, 根據這些週期所指出的總總徵兆, 作者認為 2010 年該糟了!!
 
我 很肯定作者在書中吐槽計量經濟學的辯證, 但是對於才發生一兩次的事情, 就認為它有週期性, 似乎是有點不靠譜. 再說若是週期性是硬道理的話, 為什麼原始人不受這些規律的限制呢? 難道火和輪子的發明都非得是西元 2000-250X 年所發明的嗎? 難道佛教 (BC 600), 回教 (AD 600)和基督教的誕生, 沒有比宗教改革 (AD 1500) 重要嗎?
 
我怎麼看, 都覺得這些週期性都是先有結論才去找理由的. 以人類短暫的文明而言, 竟然觀察到了 5000 年為單位的這種週期性, 嗯, 太神奇了. 我想我來掰一個 non-linear 的週期公式, 參數都用 training 的方式獲得, 順便出一本書好了.
 
週期的名稱
舉例
週期性 (年) 高點
低點
商品週期
石油
29~30 2009/M~2010/M 2010~2015

黃金

2009/E~2010/M
地緣政治

32~36 2000 2016~2018
文明週期
農業革命, 城市興起, 帝國主義
5000 2020
帝國週期
烏 魯克, 希臘, 資訊革命
2500 2000
大創新週期
商 業革命, 通貨膨脹, 資本主義, 資訊革命
500 2000
革命週期
宗 教革命, 工業革命, 網路革命
250 2000
股市週期 – 1

40
2022~2023
股市週期 – 2

20
2010/E~2012
股市週期 – 3

10 2008~2009 2009/E~2012/M
美國總統大選週期

4
2010/H2
艾略特波浪

3.3
2011 or 2010/E~2012/M
阿姆斯壯週期

8.6 2009.3
2011.45 (0.45 是小數)
年度週期

1 2010/4~2010/5 2010/9~2010/10
季節週期

3~4 個月

2009/9~2009/10 or 2010/1

雖然以上的週期性根本是為了自圓其說自我吹噓而掰出來的, 但是作者有一點講得很對. 那就是經濟繁榮的程度取決於人口, 新生人口的高峰期加 40~45 年之後, 往往就是經濟最繁榮的時候. 以台灣少子化的現象看來, 未來一定會變成老化的社會. 不管是誰來執政, 經濟很難像以前一樣好了.
 
有效的解決之道包括大量地引進移民, 只要年輕力壯的移民進入, 他們雖然搶走較低階的工作, 也會擴大內需. 但是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引進移民, 執政者等於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抗議失業或是抗議治安變差的聲浪, 一般政客應該都受不了. 所以即使對國家有利, 也很少有人真正會去做. 反而是搞鎖國, 搞保護主義比較得民心. 根據作者的預測 2023~2065 年就是印度人的天下, 因為到時候中國也老了! 
 
找 出了那麼多的週期性, 其實作者的本意只是要告訴大家, 歷史是可以借鏡的. 於是他把 1930 年美國的大蕭條拿來和 2010 年預期的大崩壞作一個類比, 想要藉此找出致勝的投資之道. 根據 2010 年必敗的結論, 作者建議大家在 2009 年起把手上的資產逐步賣掉. 2009 年1~4 月 賣出持股. 2009 年底到 2010 年中, 賣出商品與能源類股. 2010 年中到 2010 年底, 殖利率暴漲, 此時要買 30 年的國庫債券. 2010 年底到 2011 年中, 要買 20 年公司債, 想賺大錢的可以買利率高但評等低的公司債. 2011 年中到 2012 年中, 投資長期地方政府債券.
 
好神啊!? 為何作者可以這麼精準地把什麼時候該做什麼都講得那麼清楚呢? 無它, 當年經濟大蕭條的時候, 三種債券落底的順序就是這樣. 有歷史為證啊! 然而, 2010 大崩壞的預測是否準確? 我們應該要多看幾次才能歸納出 "準確" 的結論 (呃, 我是沒機會再等 80 年…). 但是一次不準, 就是不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