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的背後

我的聖人老闆寄給我們一篇文章, 裡面是講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 它的精神是 "每個人都表示同意的事, 可能是每個人心中都不樂意做的事". 原文在網路上很容易找到, 我將它放在下一頁.

如果大家把思緒停留在 "要小心對待大家都同意的事情" 上, 這樣的認識其實還不夠深入. 要知道一件事情的發生, 首先要有人起頭 – 傑瑞的岳父, 然後要有人附和 – 傑瑞的妻子, 接著有人同意 – 傑瑞, 最後才會一致同意 – 傑瑞的岳母. 

其實提議的人非常重要, 假如這個問題是傑瑞 3 歲的女兒芭比所提的, "Grand Pa, 我想去艾比林逛夜市~~~". 那麼傑瑞或他的妻子可能會板起面孔說: "我們難得來看妳外公外婆, 小孩子怎麼只想到自己要玩呢!", "或是 "惦惦,! 囝仔郎麥黑白講!" 之類的. 所以出了這樣的差錯, 地位愈高的人責任愈大, 不能推給 "反正集體決策常常會出錯."

接著, 附議者的角色也很關鍵. 他決定了推翻芭比的決議, 或是說服岳父參加逛夜市的行動. 有時候, 先提出意見的人不見得是權力最大的, 附議的人才是. 好比在一場會議中, 約聘人員某甲說了一個有趣的雙關語. 因為老闆還沒笑, 大家都不敢笑或是不想笑. 等到老闆笑了, 大家才哄堂大笑, 就是這個道理.

我想並不存在提議者和附議者都沒有影響力的案例, 這樣應該就成不了局, 也就不會有矛盾了. 比方說在芭比講出她的意見之後, 10 歲的肯尼也大聲地喊: "我要去! 我要去!", 忠狗小黃更是開心地搖尾巴,  跳上跳下; 這些其實都無助於決策的確認與形成啊!

所以, 組織中有些 "砲王" 是好的. 因為就算除了他以外的人全部都同意了, 他還是會照樣反對不誤. 此時的砲聲就有可能震醒當局者迷的人. 當然, 砲王的人品決定他是武生還是花臉? 如果總是為反對而反對, 或是今天的我反對昨天的我, 明天的我又反對今天的我, 這樣難免要惹人厭的. 

然而, 即使是看穿了 "有力人士" 才是製造矛盾的禍源, 這樣頂多只練到乾坤大挪移的第三重. (第一重是不知道有艾比林矛盾, 第二重是知道有艾比林矛盾.) 更往下挖掘, 就會發現這個矛盾源自於封閉的決策系統.

即使傑瑞一家已經決定要去艾比林, 車上的收音機新聞突然冒出: "今天最高氣溫超過 40 度 C, 除了有沙塵暴, 紫外線也過強, 有致癌風險."…就算這個訊息不是來自比較權威的新聞節目, 而是由大嗓門的加油站員工老王所嚷嚷的, 同樣都具有震動人心的作用. 收到外界的反對訊息後, 原先封閉式決策就會受到挑戰, 當決策重新檢討, 艾比林矛盾也就不會發生了.

古代的帝王要有諫臣, 言官, 今天的董事會要有獨立董事都是同樣的道理. 1987 年, ISDN 成為我們通訊電子學的教材. 看到數據和電信將要整合到一個網路上, 並且傳送到全世界每一個家中, 我樂觀地以為世界大同就要來了. 如果大家都知道別人在想什麼? 需要什麼? 世界不是會變得很和平嗎?

可是我當年還是太無知了, 哪裡想到就算有了 Google, 還是會有谷歌中國版. 有了網際網路, 還是會有數位長城和綠壩. 因為不能和全世界溝通, 大家仍然得打法輪功,  這不就是超大版艾比林矛盾嗎?

第四重乾坤大挪移可以看穿閉門造車的方式才會造出矛盾的話. 那…第五重呢? 我覺得是 "以成敗論英雄".  搞不好艾比林正在舉辦 "親水童玩節" 的閉幕式, 任你想都想不到有那麼好玩, 而且去晚了一天就沒有了呢?!

閉幕式中, 傑瑞一家還幸運地抽中巴菲特所提供的特獎: 波克夏股票一卡車. 那麼大家重新歸納一次今天這樣快樂的理由時, 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英明睿智和勇氣喝采! 他們會說相信你的直覺, 並且把念力的功效寫成一本本的暢銷書!!

[按下一頁到 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

繼續閱讀「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的背後」

日文動詞的五段變化

動詞的五段變化, 以前的曾昭子老師有教過, 不過當時只學到變化, 沒學到為什麼? 所以在此把新學到的五段動詞整理一下. 為何要有五段動詞, 因為一個動詞可以用來表現不同的語氣. 除了原形動詞之外, 還有否定, 敬體, 假定, 意向四種情境, 總共加起來有五種.

五段動詞又分成 3 組, 有時稱為五段, 上下一段, 和其他; 或者乾脆稱為第一組, 第二組, 和第三組.  這次上課的馮主任是用後面這種分類法. 他說日本人都這樣用.

[第一組動詞]

結尾的動詞為例, 五段的用法如下:

  後面接的假名  後面接的字尾 意義
  ない 否定
  ます 敬體
行 (=い)   原形
  假定
  意向,xxx 啦!

 

如果是結尾 る 的動詞, 當然就換成的那五段, 後面接的字尾是不變的.

 

  後面接的假名  後面接的字尾 意義
  ない 否定
  ます 敬體
歸 (=かえ)   原形
  假定
  意向,回去啦!

我們過去上過的動詞, 都偏重於ます 形, 所以用了五段中的一段而已.

ます 過去→ ました
否定→   過去否定→
ません 過去→ ませんでした

 

[第二組動詞]

看起來是否簡單多了, 只有去 的動作.

 

  後面接的假名  後面接的字尾 意義
    ない 否定
    ます 敬體
食 (=たべ)   原形
    假定
    意向,吃啦!

[第三組動詞]

只有兩個, 連第一個假名都會變, 死記就對了.

 

  後面接的假名  後面接的字尾 意義
    しない 否定
    します 敬體
  原形
    すれば 假定
    しよう 意向,啦!

 

  後面接的假名  後面接的字尾 意義
    こない 否定
    きます 敬體
   くる 原形
    くれば 假定
    こよう 意向,來啦!

聰明的網友可能會問, 第三組就算是, 第一組和第二組的假名要怎麼區分呢? 根據馮主任的說法, 口訣只有一句, 然後就會分了. 至於是那一句, 他叫我們把筆放下來他才講, 絕不外流. 既然這樣的話, 我就不好意思貼出來啦! 因為他說這是他把第一組動詞和第二組動詞全部抄下來的時候, 交叉比對出來的.

所以, 抱歉啦! 我列出七個規則外的東西 (總共 13 個例外). 看看聰明的大家是否可以反推出那個口訣. 畢竟, 合約上的保密條款都不包括事先知道或是從其他管道知道的事.

符合第一組的動詞規則, 但其實以第二組在變化.

居 (=い)る 煮 (=に)る 出 (=で)る 似 (=に)る 著 (=き)る 見 (=み)る 寂 (=ね)る

日文之て形變化

這次代課的馮主任講的是て形變化, て形用在哪裡呢? 一共有五個場合.

1. 現在進行式,  て + います

[例] 食べています, 表示正在吃

2. 請求, て + ください

[例] ちょっと 待(=ま)ってください, 請稍待

3. 原因或理由, 理由 + て

[例]  かぜを引(=ひ)って 頭が痛いです

因為感冒, 所以頭痛.

4. 句子+句子 或是動詞+動詞, 表示連續動作, XXて +  YYて

[例] 家へ歸って ごはんを食べて 寐ます

一回家就吃飯, 吃飽就睡覺.

5. 接某些片語,  て + 片語

[例] 食べても いいです

吃也可以, 不吃也可以

[例] 食べては いいません

不許吃


 

て形和五段動詞變化一樣分成 3 組, 不同的動詞加 て 的變化不太一樣.

 

[第一組動詞, 或是五段動詞]

公式 1, 促音變:

う、つ、る 結尾的原形動詞, 去 う、つ、る 改為 って.

[例] 買 (=か)う, 待 (=ま)つ, 歸 (=かえ)る

公式 2, 鼻音變:

ふ、む、ぬ 結尾的原形動詞, 去 ふ、む、ぬ 改為 んで.

[例] 飛 (=と)ぶ -> 飛 (=と)んで

[例] 休 (=やす)む -> 休 (=やす)んで

[例] 死(=し)ぬ -> 死(=し)んで

公式 3, 長音變

く、ぐ -> いて いで, 清音對清音, 濁音對濁音

[例] 書 (=か) く -> 書 (=か) いて

[例] 泳 (=およ) ぐ -> 泳 (=およ) いで

公式4, して變

話す -> 話して

[例外] く結尾的 , 因為物極必反, くく 變為促音 って

[例] 行 (=い) く -> 行 (=い) っく

[Note] 沒有ゆ結尾的動詞, 其他都提到了.

[第二組動詞]

只有一招, 就是 去 る 加 て.

[例] 寢 (=ね) る 

[例] 食 (=た) べる -> 食 (=た) べて

[第三組動詞]

只有兩個.

[例] する ->  して

[例] 來(=く)る -> きて

我讀 «杜拉拉升職記»

某個周末我看到電視台在介紹 “杜拉拉升職記", 並且提到它在大陸非常地紅火, 不但是出了第二集, 也拍成電視電影. 於是我留上了神, 決定要插隊把這本書讀一讀! 於是我的吃飯書, 開車書, 上網書都自動讓位了, 畢竟看小說的興致總是高一些.

這本書描述一個平凡的上海女子杜拉拉如何在職場上闖蕩. 當然, 一個年輕人不會光是上班, 所以故事中也以杜拉拉的感情生活作為襯景. 整本書如果要抓重點的話, 我覺得應該分成 3 個階段, 第一個部分叫做 “進入500 強前", 第二個部分叫做 “在 500 強的奮鬥", 第三個部分則是 “在 500 強求生存". 500 強就是指世界前五百大公司的意思.

雖然這三個部分在書中所佔的比例相當地懸殊, 前面只有一點點, 重點全擺在後面. 不過, 對於在職場上闖蕩的各位, 誰不是從第一個階段做起的呢? 如果沒有不怎麼樣的過去, 自然就不會珍惜後來的所有.

拉拉工作的第一年待在國營單位, 接著轉職到大型的民營企業. 拉拉本來也想在這裡努力奮鬥. 不過呢, 姿色只是中上的拉拉, 很快就遇到老闆的性騷擾. 想來想去, 還是進入比較有制度的 “500 強" 外企 (外資企業) 吧! 這就是本書的第一部分.

換句話說, 職場生涯的重頭戲, 都是從進入一家值得奮鬥的公司開始的! 哈哈!

第二個部分呢, 就是年輕人的奮鬥史了. 拉拉在了解了公司的組織架構之後, 做出了這樣的結論:

經理以下的級別叫做 “小資", 就是窮人的意思. 需要還房貸, 搭公車.

經理級別算是中產階級, 有自己的房子. 一級的經理有配車, 二級的經理有交通貼補.

總監級別算是高產階級, 可能不只有一棟房子, 公司也會配高級車.

VP 和總裁是富人, 公司配司機, 出門坐頭等艙.

拉拉雖然是從銷售助理做起, 並不想做一輩子的 “小資".

拉拉努力做了兩年, 以出色的英文能力獲得了肯定. 剛好公司有一個行政主管職出缺, 便徵詢拉拉是否有意願擔任? 當然, 新人總是天真的. 拉拉認為這是擺脫小資的機會, 並不了解在這樣的美商公司, 銷售和業務是主流, 而行政工作只是旁支. 不過傻人有傻福啦! 拉拉一頭栽進新工作, 開啟了她生涯的新頁.

拉拉的主管也是女生, 叫做玫瑰. 雖然玫瑰不會對拉拉性騷擾, 不過也沒讓拉拉好過. 拉拉一上任後, 玫瑰就丟給她裝修辦公室的工作, 至於合作的供應商, 則是由玫瑰所指定的. 拉拉管不動供應商, 玫瑰也不支持拉拉的投訴, 反而將她教訓了一頓.

拉拉心想, 雖然主管難纏, 自己的年資不過六年, 又沒有其他的人脈, 總不能越級向上投訴吧! 再說這家虛構的 DB 公司, 已經是拉拉待過最好的公司; 不論收入, 環境與未來都是最好. 拉拉原本想問問其他主管是怎麼幹的? 卻只收到反效果. 原來玫瑰和北京的主管也一樣處不好, 手下的兩個部屬過於親近, 反而引起玫瑰的疑心. 最後, 拉拉只好自己想辦法求生存.

拉拉的駐地在廣州, 而她的老闆在上海. 兩邊遠距溝通, 難免會有嫌隙. 於是她研究了上海使用的報告格式, 取代廣州原來對上海的報告. 此舉果然得到玫瑰的歡心, 就比較不會挑剔拉拉的表現.

除了建立 “一致性" 之外, 拉拉也認真地研究了玫瑰的習性. 哪些事情一定要請示拉拉, 哪些事不該去煩她. 幾個回合下來, 拉拉就不再接到做太多被批, 或請示太多被嫌的恐怖電話了.

接下來的發展, 就是 DB 總公司要擴大在中國的發展, 總裁要親自到上海來佈署戰略. DB 的高層為了迎接大老闆的到來, 特別還將上海的分部重新裝修. 故事的轉折就在這個裝修事件上, 行政部門的最大主管, 人力資源總監李斯特因為接近退休年齡, 很多事都不再用心, 於是把裝修的工作交給行政經理玫瑰. 玫瑰雖然有一定的能力, 但是和屬下的關係卻相當地差. 結果玫瑰對於裝修費用的估計, 明顯地低估了許多.

碰巧李斯特有意的測試拉拉的程度, 便把裝修費用的問題拿來測試拉拉. 正如前面提到, 拉拉的當主管第一個工作就是在萬難之中搞定了供應商, 所以拉拉的答案明顯比玫瑰更加準確, 嚇得準備退休的李斯特也亂了手腳. 玫瑰知道自己犯了錯, 又與上司不合, 所以假稱流產走人, 把爛攤子丟給李斯特.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 李斯特只好用拉拉來完成此次的裝修.

拉拉的勤奮和能幹引起了 DB 中國總裁何好德的注意. 此時拉拉代理了行政經理, 又兼任北京和廣州的行政主管 (北京主管被玫瑰逼退了), 李斯特還是很小氣地不幫她升官, 只幫她加薪 5%. 所幸何好德出面幫了拉拉一把, 讓拉拉正式當上主管. 李斯特也見風轉舵地把拉拉再升一級, 兼管 HR. 不過 HR 本來是另外有單位在管轄的, 拉拉踩了別人的地盤, 於是就培養出新的仇家, 不過這是後話.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 主要是推崇努力工作的精神.

本書的第三部分 – 當了主管之後, 拉拉的天空就有點變了. 原本在底層看不到高層的明爭暗鬥, 紛紛地浮出檯面. 比方說業績好的主管變大牌, 經常和老闆放話. 然後老闆就把他負責的區域切割, 找別人來削弱他的勢力; 或者閃電將他拔除. 有時只是主管之間有私怨, 也會指使對方的助理來蒐集不利於對方的資訊. 即便是中國總裁何好德似乎已經做到頂了, 但是也常常被新來的亞太總裁修理, 只好袖手不管事. 放任底下的人去搞.

接任何好德的齊浩天則力保不對的人 – 拉拉的情敵岱西當大區經理, 還以為自己培養了優秀的人才. 岱西為了報復舊情人 – 拉拉的男朋友王偉, 幫著市場部修理銷售部, 後來果然把公司搞得天翻地覆, 弄走了公司不少銷售人才.

妙得是壞人被炒了, 有能力的王偉, 何好德, 李斯特都被逼退了, 故事中擺爛的幾個人物像是新中國總裁和副總卻都撐到了故事的最後一頁. 畢竟, 少數人還是不致於動搖大公司的根本啦! 我的觀察也是這樣. 所以儘管風風雨雨, 到了故事的最後, 拉拉還是一直堅持著做她的 HR 經理, 甚至已經培養出福爾摩斯般的識人能力…

我覺得書中的結尾很棒, 什麼是好工作? 拉拉以 HR 的身分給大家做了註解. 今天太晚了, 沒空給大家翻譯, 可以接受簡體字的, 請按下一頁.

  繼續閱讀「我讀 «杜拉拉升職記»」

3D 繪圖速成小筆記

我希望自己在最短的時間之內, 就把 3D 基本觀念搞懂. 最好只花一個 page 就可以複習. 以下就是我的筆記.

3D 繪圖方式有三種, 第一種是用線的觀念. 可以想像一個視線從投射面回溯到光源, 這稱之為 Ray-tracing. 第二種方式是把圖的表面 (surface) 分解成小塊 (patch). 而每個 patch 都有自己的光照圖 (light map), 並且輻射周圍的 patch. 這稱之為 Radiosity, 聽起來有 iteration 的感覺.

第三種方法,  稱之為 Rasterizing (光柵化), 也就是唯一適用於硬體加速的演算法. 簡單地說, 就是先得到頂點 (vertex), 然後把點連成網眼 (mesh), 其中的基本圖形是點, 線, 與三角形, 三者合稱為 primitive.

假設我們要畫的東西是一個剛體, 不會隨便就變得軟趴趴的, 那麼每個 vertex 都可以有一個相對座標值. 要把這個 object coordinate 轉到整張圖上的座標位置 world coordinate, 這就是第一個轉換. 轉到 world coordinate 還是不夠的, 因為觀察者視角的關係, 這個位體還要轉到 eye coordinate. 就好像一個魔術方塊, 不可能讓我們同時看到六個面, 座標位置當然與觀察者的角度有關.

轉完之後, 開始打光, 包括 R, G, B, alpha 四個值決定紅, 綠, 藍和透明的強度.

畫好之後, 剛才的魔術方塊又出現了. 被擋到的東西不用畫, 也不能畫. 所以要再次轉到裁切座標 (clip coordinate). 在最上層的東西, 才會畫到螢幕上 screen coordinate.

以上可以得知哪些 vertex 位於螢幕之內或是之外. 凡是落在螢幕之外的 vertex, 我們只需要畫到螢幕邊緣就好. 但任意多邊形並不是 primitive, 所以那些形狀不齊的四邊形會被分割成兩個三角形.

現在有了一堆轉換過的頂點, 接著就要把頂點所包圍的畫素 (pixel) 都找出來. 這個過程就是光柵化 (Rasterize). 還在 vertex 階段的處理稱為 front-end, pixel 等級的處理稱為 back-end.

在 pixel 的操作包括下面三者: texture (紋理), blending (混色), filtering (濾鏡), 總之就要給每個 pixel 最合理的顏色. 原先在 vertex 階段所配置的特性如何用在 pixel 上呢? 大致就是內插法. 所以原先幫每個 vertex 打光的工程, 就不需要詳細到 pixel 等級上那麼累! 真是聰明哪!

下一個階段就是要把畫好的圖貼進 frame buffer 了. 比方說要畫個眼睛在臉上, 眼睛總不能大過臉, 又不是海綿寶寶的蟹老闆. 因此要在可以畫眼睛的範圍以外塗上框框, 這個框就是模板 (stencil). 其次當然不脫後景不蓋前景, 需要更新的區域才更新等基本限制, 在真正畫出去之前, 要先做這類的測試. 例如 scissor test, alpha test, depth and stencil test 等等.

測完之後可能還有一點事情要做, 比方說 alpha belnding, 千辛萬苦之後, 一個點好不容易才可以進到 frame buffer.

講完硬體之後, 再講一點點軟體. 繪圖的 API 包括 OpenGL, 這是 ARB 推的. 還有 Direct3D, 這是 Microsoft 推的.

OpenGL 的指令分為兩種, 一種是給定 vertex 與顏色等等, 以產生圖像. 另外一種是設定對上述資料的操作. 甚至是先做一些 transform 以取得新 vertex 的座標.  基本就是只做 rendering.  

[reference]

http://www.ategpu.com/2009/05/29/interactivecomputergraphics.html

說 reference 也太牽強了, 我根本是濃縮再製版.

http://zh.wikipedia.org/wiki/OpenGL

因為不太懂又沒有時間, 所以我花 2 個小時, 寫了這個快速學習備忘錄. 謬誤之處, 請多多見諒. 等我有所成長, 再來修正這裡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