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凱因斯的理論中, 他認為經濟人是自利的. 而政府是大公無私的. 政府適時地提出各種 "宏觀調控" 來輔助市場的話, 那麼經濟運作就得以完整. 這種類似貴族與平民合作的論調, 在當時頗受歡迎.
布坎南對於經濟人的自私和政治人的無私感到矛盾, 畢竟大家都是人, 於是他創造了公共選擇學派. 在這個新的理論中, 政治人依舊是自私的, 他們透過開支票換選票, 拿到選票再換鈔票. 於是大家在政治上選擇可以給民眾最大好處的人, 而政治人也可以從中撈到好處. 這樣大家就扯平了. 民眾有意識地選擇爛蘋果, 而不是無意識地被騙選票, 這就是公共選擇的核心理論.
其實不只是在政治上如此, 在公司也是一樣. 基本上, 每個人都做了選擇, 包括主管選擇屬下, 或是屬下選擇主管. 選擇對方做自己的搭檔, 就意味著權力的交換.
屬下把 "我該做什麼?" 的權力放棄, 換取主管 "指點明路: 由此去 – 升官發財" 的服務. 如果主管不能提供這種交換, 底下的人就會跑掉. 有時候主管可以提供的服務太少, 例如: 怎麼樣都不能滿足屬下的財務需求, 那麼屬下就會選擇其他公司或主管. 反之, 若是屬下不能提供主管 "解決問題" 等等的服務, 主管就會想要換個屬下. 或許這應該稱之為 "私私選擇理論", 哈!
政治圈最可貴的是聖人, 公司人最可貴的是台灣牛, 任勞任怨, 傻傻地往前衝, 從不顧慮可以換回甚麼! 可惜這種人終究會覺得不好玩, 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大概都可以拿到諾貝爾獎, 像是德蕾莎修女, maybe 哪一天慈濟也會得獎, 畢竟這種人相當罕見.
寫完這篇, 還庫存著的時候, 恰好在杜拉拉的第 27 回裡面看到類似的說法, 雖然它說得比較功利一點, 其實是同樣的東西. 這證明我的思路並不孤單呢!
這年頭, 不光是做老闆的會問手下: "你向我要什麼, 要看你能給公司什麼?"; 做下屬的也會看: "我就到了什麼老闆能給我什麼?" . 威望和權力是相結合的, 沒有 power 哪裡去找 admiration (意指 "無權威則無德望").
除非部屬樂於接受做個 "小資" 或是 "中產階級", 若是他們想做 "高產階級" 或是 "富人", 那麼不賺錢的公司大概都拿他們沒辦法. 據此而言, 用女生比用男生好. 因為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較低, 她們也比較不會過度膨脹.
現在一般 IT公司都可以接受晉用女工程師了, 主管的想法可以再先進一點. 我覺得公司應該多用殘障人士, 只要做 audio 的不聾, 做 video 的不瞎, 似乎也不影響工作品質. 若是他們能愛惜工作, 堅守崗位, 主管就算是以小博大了.
話說回來, 普通人還可以選擇公司, 主管, 部屬. 若講到政治舞台, 每個國家都只有一個啊! 政治聖人覺得不好玩的時候, 顯然比公司人要更慘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