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群眾心理與走勢預測» (上)

這本書的作者是 Tony Plummer, 算是冷門的作者. 按照書名, 書中似乎會描述群眾心理與走勢預測兩大部分. 不過呢, 其實前者只佔了約  35% 的篇幅. 我就先把群眾心理和 “算術" 的部分整理出來.

作者在一開始就先從人腦介紹起, 表示大腦由腦幹, 腦緣和新腦皮質 (neo-cortex)所組成. 腦幹負責本能行為, 腦緣負責內化外在的世界, 把外在的經驗翻譯為情緒. 因此這個部分和群眾運動的關係最為密切. 而新腦皮質負責自覺與人性.

在第一篇 “群眾非理性行為的原理" 中, 作者對於群眾運動其實有不錯的見解, 他以回饋 (feed back loop) 來描述群眾運動. 若是群眾的情緒獲得養份 – “能源之交換" 或 “資訊之交換", 則群眾的活動力將會增強, 形成一個正向回饋. 反之, 若是收到負回饋, 群眾最後就會瓦解.

比方說, 紅衫軍正在倒扁, 如果他們的資訊完全斷絕, 只能自己唱歌, 演講, 收不到任何新的資訊, 想必撐不了多久. 因此政府對於抗議者的態度往往都是不予理會, 或是派出低階官員去當砲灰, 使得抗議群眾的能量不致高漲! 但是若有人帶來報紙, 有人打開廣播, 有人吃到免費便當,… 如此都可以使得紅衫軍保持在正回饋的狀態.

等到社會上的熱情回饋撐不起這麼多群眾的時候, 任何組織都只剩下漂亮收場和草草結束兩個選擇. 當然, 作者真正關心的群眾運動與群眾心理其實是針對股市. 鼓是群眾只是一個特例, 任何的兩人團體都可以是群眾, 所以這裡的描述當然也適用於一般所認知的群眾.

首先, 群眾運動有生命週期. 在風頭上的時候, 大家都知道要反對美國牛肉進口, 但是若沒有足夠的能量, 運動就會慢慢走向衰退與死亡. 事實上, 沒有一個運動可以永遠地持續下去, 就算是文化大革命, 也只能搞個十年, 不能永遠 “革命" 下去!

後人修正達爾文的演化論, 認為光靠突變不能完全解釋進化. 掠食者和犧牲者之間將會產生互動, 這個交互作用才會決定演化的方向. 否則長頸鹿的脖子愈長愈長, 樹也只好愈長愈高. 自然界的法則到了某個平衡點, 運動總歸要結束!

於是作者提出一個時間 – 環境變遷 – 群眾活動指標的三維模型, 表示隨著時間的延伸, 群眾活動指數和環境變遷以擴大的的螺旋形前進. 若是不考慮時間軸, 環境變遷 – 群眾活動指標二維就會是一個蝸牛殼的樣子. 這裡暗含一個玄機, 就是蝸牛殼上帶有 “黃金比例" 這個 “密碼".

在第二篇 “多空交替的動力" 裡面, 作者把多空看作兩隊群眾的較勁. 因此我們同時考慮兩隊群眾運動的發生. 由於此消彼長, 隊群眾的回饋因素恰好相反. 更有趣的是, 某一方的勝利來自於另外一方成員的叛逃! 一般的群眾運動都需要領袖, 股市裡的群眾運動亦然.

股市的領有兩大特點, 其一就是: 唯有已經贏得聲譽的人才能博得群眾的注意. 這件事既使是顯而易見, 但是人們身在其中的時候, 就並不是很容易徹底領悟.

無論哪一種群體當中, 都不容易培樣出 “說了算" 的新領導人, 群眾往往偏好相信舊的大師. 然而, 在所謂老化的組織中舊大師本身往往就是進步的障礙. 因為人們總是認為舊大師一定不會錯, 以至於對於新趨勢反應不及, 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職場上有時候會聽到這種抱怨, 認為自己懷才不遇, 無法主導或影響決策, 其實就是這種 “舊大師" 現象所造成的. 然而, 新人最後仍然可以取得大師的地位. 比方說某些股市分析師以 (新) “末日博士" 聞名, 就在於他們能夠正確地唱衰, 結果也真的被他說中了. 當然, 正常人都不想以唱衰自己的公司或產品來博取名聲, 所以還得謀求更好的方法.

股市領袖的另一個現象是, 如果股市的走勢和大師說得恰好相反, 追隨者就會愈來愈少, 領導者的招牌也會愈來愈暗淡. 這表示特定的個人無法永久領導走勢. 表現在政治上, 可以印證在強人政治終究會瓦解, 一個朝代就算能延續八百年之久, 最後皇帝還是要改姓.

作者又以股價與情緒作成示意圖, 表示情緒的高峰落後於股價的變動, 並稱之為右偏的現象. 換言之, 大家的情緒反應往往落後於真正的股價變動. 如果把這個情緒隨著價格變動的蝸牛殼畫出來, 作者的企圖心就昭然若揭了. 其實作者希望大家同意, 黃金比例與黃金分割, 很適合於描述股市的變動.

如果把一個脈動視為 a-b-c-x-y-z 幾個點的組合. 那麼 bc 將會是 ab 的 2.618 倍, yz 將會是 xy 的 2.618 倍. 2.618 怎麼來的呢? 就是黃金比例的 1.618 除以 “黃金比例的倒數". 若 a-b-c 表示震盪向上, 而 x-y-z 表示震盪向下. 比方說, 整個震盪向上 a-b-c 包含一個先向下測試的跌幅 0.618 倍 (a-b), 以及一個上漲至原來的 1.618 倍的漲幅 (c-a), 期間最大震盪幅度就是 2.618 倍 (c-b).

作者再把 a-b-c-x-y-z 做一些排列組合, 就構成了各種買進與賣出的指標. 比方說在 a 波就反轉下產生一個 x 波, 或者 b 波才產生 x 波, 一直到 z 波才反轉, 這樣就有 6 種波鋒訊號. 相對地, 也有 a 波就上攻等等的 6 種波谷訊號. 總之, 基於作者堅信不移的黃金比例, 我們的技術分析於是有了算術的基礎.

當然我要聲明作者並非傻蛋, 他認為基本分析是有用的, 只不過黃金比例恰好比其他的模型更適合於發展與印證他的理論與觀察. 其他就等到下次再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