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甚至 OLED 的技術, 早在幾年前就被股市名嘴的老師們說爛了. 然而, 到了今天, 我們也只見 LED 的市場, 尚未見 OLED 世界的到來.
OLED 比起 LED, 主要的差別是 O, O 就是 Organic (有機). 有機的特性在於其材料不需呈晶格排列, 所以可以做出柔軟可摺的顯示屏. 不過由於技術的限制, 早先發展的被動式面板 (Passive Matrix OLED) 具有容易把壞掉的 pixel 沿水平與垂直方向傳染的缺點. 後來的 AMOLED (active Matrix OLED) 則是同樣有製程的困難, 主要仍以真空鍍膜的生產方式為主. 受限於鍍膜的均勻性不易掌握, 這種面板也沒有辦法做得很大. 目前的主流是 2 吋, 10 吋還相當罕見.
日韓的一些大廠紛紛投入這個非常藍的藍海, 而台灣廠商其實望塵莫及. 主要是台灣人看到的藍海往往技術門檻比較低, 等到別人也開始模仿, 這個優勢就不見了. 何況, 以腦筋轉念所發現的藍海, 可能無法源源不絕地產生. 比方說珍珠奶茶這個概念雖然很好, 進入門檻卻是趨近於零. 聚陽 (1477) 不買廠房是一個策略、信錦 (1582) 把產能外包是一個策略, 執行地好固然有競爭力, 但是遠不如用資金、人才、品牌與技術的多重障礙來建立藍海才夠紮實.
當初的宏達電是一個藍海的開拓者, 但是今天除了品牌之外, 它的利基已經不存在了. I-phone 也是一個藍海產品, 品牌和設計還算是有利基, 產品綜效則是最有競爭力的地方, 至於其他方面就還好. 因此, 藍海策略這個東西並不是可以撈一票就好的, 電子雞、MP3 這些只能算是某種程度的珍珠奶茶. 真正要講藍海策略, 那是有實力的人才有資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