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 “蘋果橘子經濟學" 的續集, 探討的主題也差不多. 在續集當中, 作者也為前作找了當初自己也沒掌握到的主題, 那就是人類做每件事都是因為有足夠的誘因. 於是 “爆柑經濟學" 的重點就在這裡, 雖然後面明明又跑題了~~~
上集講了毒販, 本集就講妓女. 毒販為何和母親同住?因為小咖的毒販沒有錢, 有錢的是他們的大頭目. 作者說這和麥當勞等連鎖店沒有多少區別. 至於妓女呢?因為功能別有限和組織扁平的關係, 妓女業沒辦法像黑幫一樣做到上有董事會, 下有臨時打手. 所以本集就不再拿不同的行業來類比了.
作者訪談此特種行業的業內人士, 在問卷調查後做出了以下的結論:
1) 妓女業今不如昔, 因為一夜情使得這個產業的獨佔性下降.
2) 這個產業供給小於需求, 故司法只處罰妓女, 會使得供應更加不足, 而導致價格上揚. 高薪也會吸引新人的加入. 因此禁不勝禁.
我看到其中最爆笑的片段是:書中被訪談的這位女主角愛莉, 因為覺得自己已經賺很多了(年收入 20 萬美金), 所以把自己的收費提高, 希望以價制量. 想不到從時薪三百美金一路漲到五百美金, 生意還是沒有減少!於是她赫然發現她以前平白賤賣了自己, 乾脆把多的時間拿去大學修經濟學, 哈!
作者說, 人會因為足夠的誘因而做不同的選擇. 比方說, 人類會有利他的舉動嗎?當然!我們看到很多默默行善的市井小民, 也有高調行善, 但順便把資金匯出海外的首富. 最讓經濟學家不明白的就是不自私的人. 如果人類不自私, 經濟學家根本就沒得混了不是嗎?所以行善的人也是經濟學家必須了解的一個族群 – 他們的誘因是什麼?
書上列舉了很多的實驗, 但是作者知道大部分都沒有意義. 因為受試者不過是去做個實驗, 即使受試者在匿名的情況下也願意釋出善意, 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在真實生活中也能如此大方. 最接近真實的一個實驗應該是這個:受試者可以把錢給另外一個受試者, 甚至還可以從對方那裏拿走錢.
當這筆錢是實驗經費, 類似我們說的公款的話, 受試者往往吝於把錢分給陌生人, 只有10% 會分給對方錢. 60% 會把陌生人的錢拿走, 其中 24% 會把對方的錢拿光, 一點也不留給陌生人.
假如參賽用的錢是打工賺來的 – 顯然是由實驗室提供的工作. 那麼大家就不會這麼黑心了. 只有 28% 的人仍然會拿走陌生人的錢, 2/3 的人選擇不拿也不給. 這表示人類不見得會有莫名其妙的慷慨善心, 但是往往都有同理心. 既然錢也是別人辛苦賺來的, 多數人不忍拿別人的血汗錢. 當然這裡也有例外, 這就是為什麼有詐騙集團的原因.
作者在這本書中, 花了很多的篇幅介紹:兒童安全座椅只能減少輕傷, 比直接用安全帶好不了多少. 以及地球本來就會變暖或是變冷, 與其節能減碳, 不如在平流層放一點二氧化硫. 這些都是有統計數字, 但是相當危言聳聽的言論. 個人覺得不太相信, 不過我也沒有數據可以說話就是了.
書中有個有趣的片段: 一百多年前, 醫生接生的初生嬰兒死亡率 (7.6%) 遠高於助產士 (3.7%). 每十位母親就有一位因生產而死亡. 匈牙利醫生西梅爾魏斯 (Ignatz Semmelweis) 後來發現, 這是因為醫生不常洗手. 由於細菌當時還沒有被發現, 所以大家認為這個醫生瘋了, 將他送進精神病院.
另外本書有一個統計, 1999 年, 在洛杉磯的西德斯西奈醫學中心裡, 由臥底護士所統計的美國醫生洗手率約 9%, 而醫生自評的數字也只有 73%. 由此可見, 醫生誇大了自己講衛生的程度, 甚至很多醫生大方承認自己不愛洗手. 醫院採用的對策是:被看到正確洗手的醫生可以得到 10 美元的星巴克咖啡抵用券, 再加上醫生雙手在培養皿裡養出細菌的螢幕保護程式.
原本就是有錢人的醫生會在乎 10 美元嗎?答案是:會!因為這對醫生有利與名雙重的誘因. 加上螢幕保護程式的警醒, 據說洗手率可以達到 100%, 並引起其他醫院的效法. 反之, 如果對不洗手的醫生開罰 10 美元會怎麼樣?看過這本書的人, 應該很快就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