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極簡歐洲史» (上)

前幾天去金石堂的時候, 剛好看到這本書, 於是趕快買回來讀完. 對我來說, 了解歐洲的歷史可能無助於了解今天歐洲會不會發生金融風暴之類的問題, 但是對於已經困擾我很久的幾個問題, 我都在這本書中找到了解答.

本書是一個澳洲的歷史學家 John Hirst 所寫的, 內容不過短短的 250 頁左右, 但作者根據幾個不同的面相, 幫我們上了很有意義的一課. 這種寫史的方法讓我想到黃仁宇先生的 “萬曆十五年", 不過本書實在是簡單有趣多了!

首先說到希臘和羅馬, 我一直很納悶, 為何電影中的斯巴達 300 壯士會和 “黑人" (波斯人) 對戰? 如果黑人這麼厲害, 殺得歐洲人潰不成軍, 那後來美國人為何有種把黑人當奴隸呢?

按本書的說法, 希臘人 (包括雅典和斯巴達) 的生存範圍只在地中海的沿岸, 向東延伸到黑海附近.  波斯人在最強大的時候, 則曾經扼住黑海的咽喉, 最後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滅. 所以波斯人應該不是黑人, 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 大家都說電影誤導觀眾.

因為羅馬人比希臘人驍勇善戰, 所以希臘被羅馬所滅. 但羅馬人也有不如希臘人的地方, 因此他們主動吸收希臘人的優點 (如幾何學). 影響所及, 就是把歐洲的兩大古老語系都保留了下來. 羅馬人原本使用拉丁文, 但是希臘文也沒有因此失傳. 作者認為, 構成歐洲文明的第一個要素就是希臘和羅馬文化.

構成歐洲的第二個要素是基督教. 就算不信基督教的人也都知道,耶穌出生的時候, 當時的統治者是羅馬皇帝. 耶穌是猶太人 (神應該是沒有國籍啦, 但是一定要交代一下), 居住在羅馬帝國邊邊的角落. 假如我們把羅馬帝國的地圖攤開, 它西到英格蘭, 南到北非, 北到萊茵河與多瑙河, 東到中東.  因此耶穌不論怎麼樣地傳教, 其實都不至於動搖羅馬帝國的國本. 更別說希臘和羅馬本身都信奉多神 (以希臘, 羅馬神話為證).

真正擔心這些傳道者的反而是猶太教的領導人, 他們聯合羅馬人的力量, 把偏離教義的傳道人處以死刑. 耶穌是這些傳道人中的一個, 只不過, 他不僅僅傳播踰越猶太教教義的福音 (馬太福音 – 愛敵人), 更以神的獨生子的身分取代了猶太教領導人正統的地位. 這樣當然就難逃被出賣的命運啦! 後來, 基督教傳教士保祿更明確地把基督教定義為一個非猶太人也可以信奉的宗教. 憑藉著這種普遍性, 基督教終日後於熬到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那一天. (就像儒教在中國突然變成正統那樣.)

歐洲的第三個元素是日耳曼蠻族. 日耳曼人經常性地侵略羅馬帝國, 狀況類似中國的匈奴. 原本日耳曼人只是在羅馬帝國攻城掠地, 搜刮財物, 他們對統治國土沒有興趣, 甚至也承認羅馬君主的統治權. 但是羅馬帝國實在是太弱了, 即便君士坦丁大帝變成了基督徒, 西羅馬帝國所有的土地終究還是都落入蠻族之手.

不過就在這個黃金的歲月裡, 羅馬的基督教徒由旁支變成正統, 一百多年的時間, 讓他們已經建立了龐大教會系統. 不擅於治國的日耳曼人雖然得到了土地, 還得借助基督教會的力量來管理國家. 日耳曼民族的戰士性格, 使得他們到處封疆裂土. 這種國王管不動貴族的環境, 造就了歐洲人 “並非所有的東西都歸國王所有" 的思想基礎, 和中國 “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的觀念大異其趣.

作者說, 現代三軍統帥閱兵時, 嘴裡唸唸有詞的傳統, 就來自日耳曼國王檢閱貴族派來的老弱殘兵的嘟囔. 此外, 基督徒因為本身受到希臘和羅馬文化的薰陶, 所以積極地保留了許多和基督教義無關的文物資料. 某些文獻能夠重見天日, 就是因為教會的保護 – 修士們不斷謄寫古籍的結果. 然而, 教會本身是一個球員兼裁判的機關. 當時並沒有聖經這種印刷品在民間流行, 對於不懂拉丁文的平頭百姓, 教義都是由教會自己說了算.

因為東羅馬帝國還沒有滅亡, 日耳曼人卻真正擁有歐洲的統治權, 所以有一段時間裡, 日耳曼法律和羅馬法律是並行的. 當時根據罪犯本身的種族, 來決定採用哪一種方式來審判. 如果是羅馬式, 就聽法官的, 如果是日耳曼式, 主要採用酷刑, 決鬥, 賠錢等方式解決. 在這個系統裡, 法官沒有太大的地位, 但判決時倒是需要神父在場做上帝的見證. 換言之, 教廷本身走的是日耳曼路線, 直到十二世紀時, 東羅馬帝國在六世紀所寫成的查士丁尼法典出土, 教會受到它的影響, 才告誡神職人員不得參與酷刑.

從書中看來, 日耳曼人真是會打仗. 因此羅馬帝國甚至派他們轄下已定居的日耳曼人和入侵的日耳曼人打仗. 奇怪的是, 日耳曼人願意打日耳曼人, 卻不願意做皇帝. 即使日耳曼人已經當家作主了, 還非得找一位羅馬人來當他們的傀儡皇帝不可. 最後, 一位日耳曼領袖 Odoacer 終結了這個鬧劇, 他自立為義大利國王, 然後把西羅馬帝國的皇冠送到東羅馬帝國去, 正式和羅馬帝國畫清界線, 也宣告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

第七、八世紀的時候, 穆斯林在東邊打敗東羅馬帝國, 在南邊侵入北非, 在西邊則占領了西班牙. 換句話說, 幾乎是從南邊對日耳曼人形成了大包圍. 守住歐洲不被穆斯林占領的關鍵在於法蘭克王國的鐵鎚查理 (Charles Martel). 顧名思義, 法蘭克王國的範圍就在今日的法國一帶, 但是領土更大. 而穆斯林穩穩守住西班牙的數百年間, 也把阿拉伯和希臘的文化在此發揚光大.

西元第九、第十世紀,北方的維京人也來歐洲一遊. 因為穆斯林在地中海域占盡優勢, 所以歐洲各小國紛紛棄守海防. 這樣的環境給了維京人 (諾曼人) 長驅直入的先天條件, 輕鬆地把教會的財富當作肥羊宰. 法蘭西國王和諾曼人做了妥協, 把諾曼地這塊地區讓給諾曼人, 交換條件是要求他們停止掠奪. 百年之後, 諾曼地公爵威廉變征服了英國. 所以英文的祖先其實是某種法語. (後面有更詳盡的章節專門講語文的演化).

基督教世界經過喘息之後, 決定要把回教徒趕出西班牙. 前後花了四百多年, 終於讓西班牙改信基督教. 在東邊的狀況是, 西元 1095 年起, 十字軍東征穆斯林, 企圖奪回基督教的聖地, 經過兩個世紀的時間才結束. 若干年後, 土耳其人繼穆斯林也大肆侵占東羅馬帝國的領土. AD 1453 年, 土耳其攻占東羅馬帝國的首都. 君士坦丁堡淪陷之後, 當地的基督徒帶著珍貴的古希臘文獻逃到義大利, 讓這些代表歐洲文化源頭的文物回到西方的懷抱.

西元十六世紀, 修士馬丁路德從聖經裡保祿寫給羅馬教會的信中讀到 “你只要相信耶穌基督就能得救“. 這句話使得馬丁路德想到: 我們這麼卑微的人, 哪有什麼資格可以榮耀上帝? 我們只要相信上帝就夠了. 所以馬丁路德把聖經翻譯成了德文,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去了解上帝, 而不是透過教會的翻譯.

原本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 天主教會也是不能容許的. 不過因為印刷術的發達, 和各個邦聯的私心自用,已經闖出名號的路德教派正好可以讓邦聯的小國王合理地回收當地教會的權力. 於是乎馬丁路德可以堂而皇之地開設分店, 英國也藉機建立了自有品牌的英國國教. 當然, 這裡的說法比較簡化,新教和天主教還是兵戎相見打了一百多年但不分勝負.

以上的章節 (一到三章) 大致交代了歐洲文明的三個要素: 希臘與羅馬文化, 基督教與蠻族入侵. 至於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和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我就省略了. 這本書很有趣的一個地方在於: 它某方面像是參考書. 每個段落的後面, 作者都會提問本段的宗旨,  測試讀者有沒有看到重點? 比方說: 羅馬帝國為何從盛世走向了衰亡? 等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