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十堂日文課

拖欠已久的堂課的筆記終於開始寫了! 因為下了這堂課, 二天就殺到美國度假這中間忙著玩, 也不一定有網路, 所以就沒有把這堂課的筆記記上. 總之,拖太久, 都快忘光了!

 

這一的題目叫做甲子園へ 行きますか“,重點在於用甚麼手段, 到甚麼地方去. 首先我們看到目的地後面加了一個へ字, 唸法是 e 不是 he, 這就表示前面的那個名詞, 就是我們的動詞所連結的地點. 至於方向動詞, 一共有三個: , , 回來.

 

: いきます () 原形為 行く

: きます () 原形為 くる

回來: かえります(,例外)原形為 かえる

 

去比來多一個音節,可見得去得地方遠, 來的地方近. 遠就長一點, 近就短一點,是這樣分辨的.動詞變化用紅色字分類. 五就是五段,カ是カ段.


如果說到用甚麼工具到那個地方? 我們會用助詞 で.

 

然而這個助詞有 8~10 種用法, 講到其中的兩種. 一個是指工具, 另一個是指量的總稱.

 

あるいて (=步いて), 步行也是一種交通工具

ひとりで    (=一人で), 一個人也是一種數量


若是一句話裡面, 有以前學過的時間,有這教的地點,交通工具, 那麼大家擺放的順序是怎樣咧?

時間に + 交通工具で + 地點へ + 動詞


附帶一提, 講到に, 它有 18 種用法.

 

大家要知道, 這是我們日文入門班的最後一堂. 所以老師把驚人的數字都一起揭露出來. 我們倒底會是因此而勤學上進去續班上初級日文, 還是嚇得打退堂鼓呢? 以有意願續班的同學數目來看, 大約是一半一半.


當作工具用的助詞用的時候, 前面都是接名詞. 當我們想要把一個動詞混作名詞用怎麼辦呢? 就像前面講過的步行.

 

步行 = あるく

把他變成名詞就是成 あるいて動名詞了, 這是說的, 開開玩笑, 但它真的是動詞當名詞用.

變化規則是把前一個 る 去掉, 換成  / ん 加 た ; 或是 し / い加 て. 上例就是去る加いて!

 

<<參考てた動詞變化, 待續>>

 

動詞若是當工具用, 後面多會以て或で結尾 (當助詞).. 若是純名詞, 只會是で結尾 (當助詞).


一緒に的用法

我們在 WII 裡面還蠻容易聽到這個字的就是一起來的意思.

如果我們要說:

 

 和周先生一起去學校

 

直譯成日文會長成這樣:

 

 私は  と 周さん 一緒に 學校へ 行きます

 

 (當然, 前面已經講過動詞/時態在最後面, 就不白目地說行學校了)

 

但日本人不喜歡說到自己, 所以私は會消失

 

然後 と 要往後搬到 周さん 後面, 不然一個字成了助詞, 就不合基本用法:

 

周さん と 一緒に 學校へ 行きます

 

接著  と 一緒に 可以合併成 と , 因為 周さん 絕對是和主詞 私 的 一起去的, 不然不會省略.

最後這句就變成:

 

周さん と 學校へ 行きます

 

或曰, 不是連接 A B ? 此處會不會混淆成 周さん 和 學校へ 一起去.

文法上 A,B 兩者詞性不同, 是不會混淆. 口語上, 倒是要聽清楚一點.


如果強調是一個人, 用法如下:

 

私は  一人で  行きます

 


回顧何時" 這個用法, 它的讀音有兩個:

 

1.    なんじ 表示何時, 回答時通常有助詞 に.

 

2.    いつ 表示甚麼時候? 回答通常是幾月幾. 例如:

  いつ きますか  = 甚麼時候回來呢?

 

答句的話, 因為問句沒有 に, 所以不一定要精確地回答.

 

よる きます     = 晚上回來

くじに きます    = 9 點回來

兩者皆可


這一是搭電車要去甲子園, 首先在買票的時候有點學問. 如果我們要買票到甲子園, 賣票的人想知道的是你的目的地, 而不是你想要坐車到哪個方向. 因此這一句是:
 

 甲子園まで いくらですか

 

而不是

 

 甲子園へ いくらですか


Q&A 練習中, 主要的句型就是問: 要去哪裡? 怎麼去? 何時去? 和誰去?

 

あなたは どこへ いきますか

あなたは なんで かいしゃ いきますか

あなたは いつ くに かえりますか

あなたは だれと にほん きました


全面肯定與全面否定

 

全面肯定的句型是:

 W? + でも (即使的意思) + 肯定

 

全面否定的句型是:

 W? +   + 否定

 

例如: 哪裡也沒去 =どこ いきませでした

 W? 就是表 5W 1H


答句的時候, 有時候可以省掉一些話.

 

Q: いつ USAへ きますか

 

來週です or

來週 行きます


由於這一上得比較趕, 所以內容大致就是這樣了. 老師說續班的話, 她會帶大家複習. 不過因為總總因素, 跑到美國去玩了, 回來還有時差, 加上感覺教室燈光對的眼睛不太好, 所以就放棄續班了. 如果大家有看到十一堂, 或是續集的話, 表示找到新班了.

 

畢竟在清大上的這些, 只有和老師有點互動 (因為坐最前面). 但是和同學就沒有互動可言, 在想, 如果回公司上課, 不知道會不會感覺更好? 當然! 覺得曾昭子老師教得不錯, 本來甚麼都不會的, 現在差不多可以看懂 WII menu 的幾句了 (不是看漢字亂猜那種), !

 

我讀 «UML-System C 系統設計實務»

這本書主要的精神, 是用一個 MP3 recorder 這樣的案例來說明 UML 要如何表現出這樣的設計. 至於程式的框架, 則是用 System C 來表示. 這邊說到框架的意思, 就是不會有完整的 source code, 只是大概地描述了 class header file 的長相而已.

UML 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標準, System C 亦然在此我先忽略 System C, 專注在 UML 的介紹. 因為這本書的重點也是如此. System C 的官網在: http://www.systemc.org.UML 的官網在: http://www.omg.org 的最上面的一排 logo 的正中央.

接觸過 UML 的人, 一定不會忘記它有很多圖. 所以本書的第一章先講 UML + System C IC 設計上有多大多大的好處, 第二章就把主要的 UML 圖形都瀏覽一遍. UML 毫無概念的人看到這裡, 應該只會眼花撩亂總括來說, 這本書要介紹的分別是活動圖, 組合結構圖, 通訊圖, 類別圖與案例圖. 並且在每介紹完一章圖之後, 就會以 MP3 recorder 的例子, StartUML 這個免費軟體畫一遍. 說到畫 UML 的軟體, 大家應該不會忘記超強的 Rational Rose. 不過這朵玫瑰被 IBM 吃了之後, 價錢應該又更上一層樓了我們還是用免費軟體就好


System C 的主要元素

模組 (module) : 系統或是子系統. 裡面的組成元素包括: 進程, 通道, 端口. 寫成程式當然也包括資料, 子模組 (sub-module), 建構式 (constructor), 解構式 (deconstructor). 為什麼沒有講到介面呢 ? 因為介面是端口的實現方式

進程 (process) : System C 提供 3 種進程: SC_THREAD, SC_METHOD, SC_CTHREAD. 裡面特別的地方是這三個 process 都不帶參數, 因為它相關於硬體的設計. 硬體做事的時候, 並不需要輸出入參數.一般 pthread 就是指 POSIX 相容的 thread, cthread 就是指 non-POSIX thread.

進程之間不能直接溝通, 必須要透過事件 (event), 或者是呼叫函數 (function).

通道 (channel) : 進程之間可以透過 event 或是 function 互動, 但是它們不能互傳資料通道就是用來傳資料的. 除了共用通道之外, 也可以共用資料.

端口 (port) : 如果是跨 modeule module 的溝通, 就需要透過 port.

介面 (interface) : 輸出介面, 輸入介面等等. 例如有時候端口是透過輸出介面與另一個端口連接.


活動圖 (activity diagram)

活動圖可能是表示多個進程 (process, 這年頭書的翻譯都大陸化了) 並行的情況, 或是單一的進程的程式.

既然是一個活動, 就會有起點和終點. 在附圖中, 起點在左邊, 終點在右邊. 而那兩條直直的線也不是畫好看的, 它代表多個進程 (sub-activity state) 是可以並行的. 既然是並行, 就要同步. 這兩條就是同步 (synchronization) 的線. 至於那個 object flow state, 在這個例子中是實現一個 buffer, 此時它就是一種 channel.注意, channel 本身沒有 transition 可以連到起點和終點.

  StarUML 裡面, 起點, 終點, state, 同步線都是用 transition 來連接不過這條線不好畫, 只要不是從一個東西的中心點連到另一個東西的中心點, 它經常會抱怨, 畫面跳出一個視窗 “connect elements exactly", 不客氣地擋掉這個操作. 不過畫習慣之後就沒問題了

這裡的 sub-activity 自然可以再往下細畫出子活動圖, 但是子活動圖就沒有同步線了. 因為裡面的行為並沒有說會同步. 一個典型的子活動圖大概長這樣:

活動圖可以告訴我們系統一共執行哪些工作例如上圖的 Activity1, signal accept state, signal send state 都是 event, 只有 object flow state2 channel.它也可以有 if else 的判斷部分, 一樣是用一個菱形方塊來表示.


組合結構圖 (composite structure diagram)

組合結構圖據說是 SOC 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張圖了, 若是 programmer 應該會選類別圖 (class diagram) ! 總之, 它和活動圖一樣是階層式的. 最頂端的一層叫做結構類別‘ (structure classifier). 我個人覺得把 class 翻成和 classifier 一樣不太合理. 不如翻成結構劃分. 結構的內部包含部件 (part), part 可能是小模組或是小物件歐. 和活動圖一樣, 進程和通道有一樣的地位, 它們都可以是 part.

外部的那個圓圈表示一個介面  (interface), 它用 dependency 的關係線連到 port.內部的圓圈也是一個介面, 但是它不和 port 相關, 因為 port 是要和別的 module 相連的. 在這張組合結構圖裡面, 它是 part Output (channel) 的實現. 所以用 realize 的關係線連接 output output interface. 有趣的是, 當我們用 dependency 連接 interface part 的時候圓球就變成了一隻張開的手, 可想而知, 這表示 input!

一隻手可以接球, 那可不可以兩隻手接球呢? 答案是可以的. sc_fifo 就是一隻手和一顆球的組合. sc_signal 就是一顆球和多隻手的組合, 一個訊號當然可以送給很多個 port.

至於 part part 之間的連接, 不是 dependency 也不是 realize, 而是 connector .

組合結構圖大致描述了系統裡面有哪些 module, 這些 module 彼此的 input, output 關係. 但是我們看不出它們之間是如何互動的? 想要看出互動關係, 就要靠通訊圖.


通訊圖 (collaboration diagram) / 循序圖 (sequence diagram)

一個典型的通訊圖, 不像是活動圖一樣把 event 當作主角. 相反地, 它用物件當作主角. 在物件與物件之間, 可以用 event (send), 也可以用 function (call), 就像下面這張圖.

有趣的是, StarUML 可以把通訊圖自動轉為循序圖, 後者就像是設計通訊系統 MAC 時用的 message sequence chart.

在此有個地方沒有表示出來, 那就是 public private 的觀念. port interface , 可以註明 +xxx, -yyy, 分別表示 public private. 書上說, 選擇連接線的端點, 就可以輸入此訊息. 不過我點不太出來, 而是用畫面右下角的視窗.

 

 

在書上的第八章, 通道的可以被封裝, 也就是兩個端口直接溝通. 這種 port 叫做 export.


類別圖 (class diagram)

類別和物件的關係, 就像是概念與實體. 類別圖也是用來表示模組 (module) 或是類別 (class).事實上, 類別圖裡面的 class 和組合結構圖裡面的 class 完全是同一個符號, 只不過在組合結構圖裡面, class 的屬性 (attribute) 和操作 (operation) 被隱藏起來而已. 一個完全不隱藏內容的 class 長得像這樣. 下圖的 Memory 右邊按藍色加 attrib, 按紅色加 operation.同樣地, + 表示 public, – 表示 private, 用下圖 Memory 左邊的那個 icon 點選.

至於結合 memory record 的那一條組合關係的線, 它有兩個結合端 (association end), 其中一邊有個鑽石頭 ( poker diamond), 表示底層屬於上層的一部份的意思. 結合端的屬性 aggregation = none 的那一端沒有記號, aggregation = composite 的那一端就是鑽石頭. 端點旁邊的數字 1 表示 1 個個體, 1…2 表示有兩個個體.此處就等於有兩塊記憶體模組.

類別圖也可以和 port 結合, 並與 interface 結合.這樣就更可以和組合結構圖聯想在一起.


案例圖 (use case)

案例圖就簡單了, 左邊就是一個使用者, icon 也就是這個小黃人. 右邊的框就是 system boundary. 裡面的兩個圈圈就是 use case. User use case directed association 連起來. 當然這意味著會有普通, 無方向的 association.


最後, 要提一下這個書的 bug, 表示我真的有在看. Page 5-4 作者說這一章的活動圖和上一章不一樣是版本的關係, 要我們比較上一章的圖 4-21 和本章的圖 5-6. 不過很抱歉! 上一章沒有圖 4-21, 應該是和圖 4-13 比才對喔.

 

我的第九堂日文課 (下)

課文的主題是時間和動作. 某某時間做某某動作, 就是大家的日本語第四課的主題.

 

關於動作, 就會用到前面講了很久的動詞.

 

 

現在/未來肯定 +ます

現在/未來否定 +ません

過去     + ました

過去否定   +  ません + でした

 

 

已經是禮貌體了, 不過五星級的禮貌, 還要用過去式 ました.

 

例如畏 る –>  りました我明白了" 聽起來比較受教吧!

 

 

這裡插播一下, 課文中有個 104 (查號台) 的念法. 光碟片上面是唸 いちーれいーよん, 但是老師說要唸 ひゃくよん , 她說因為緊張的時候, 110 會唸不出究竟有幾個 1.

 

 

第一個句型是報時間: 45です

 

這邊有個有趣的地方, (いま) 當然就是現在了, 為什麼主詞沒有?主詞加不是最基本的嗎?老師說, 因為這句話的主詞被省略了. 主詞是這裡的地點, 如台灣.

 

第二個句型是幾點到幾點要做甚麼事? わたしは 後面加動詞的 ます形就是這個句子的基本句型. 這就是說從 OO XX 時間在做某些事.わたしは 9から 5時まで はたらきます

 

第三個句型就只針對某個瞬間的動作成立:わたしは 朝 6時  起きます這裡有兩個重點:

 

 

1. 主詞有, 就沒有助詞. 所有“, ““, ““,"昨天“, “後天“, “午前“, “午後“,"今天“…等等不特定詞, 都是不用助詞的. 所以和主詞是否被省略沒有關係.

至於星期幾, 可以加, 也可不加. 加的話是當作不特定詞. 不加的話是當作星期 4″, 因為有阿拉伯數字, 慣例都不加. 土曜日 はたらきます 土曜日に はたらきます OK!

 

2. 第二個重點是, 瞬間的時間, 不會用から也不會用まで, 而是 .

 

這裡記幾個雜事:

1. 講一連串的數字. 123 の 4567 <– 來切斷數字

 

2. 對方問的東西, 回答可以省略一點

 

ABC美術館です

 

そちらは 何時から  何時まで ですか。

 

答句的そちら=ABC美術館

 

3. Aと B = A B

4. 金曜日 休ます=下個星期五

  金曜日 休みました= 上個星期五

 

5. みはすいようびです 的 是甚麼啊? 就是休みます, 去掉ます就變成名詞了.

6. 銀行 9:00~3:30です 這句話沒有動詞, 因為大家都知道銀行幾點到幾點當然是做生意囉.

7. 何時有兩個唸法何時 なんじ和 いつ :

 

何時(なんじ)に 起きまっすか。

 –> 要問特定的時間, 答句會有數字, 後面有動詞

 

何時 (いつ)ですか。

 –> 沒有動詞也沒有に.

 

8. 大學何時下班呢? 下班 = , 一句難容兩終, 所以有終, 本句不適合有まで.

 

何時わりますか

 

我的第九堂日文課 (上)

這一題外話大概講了一個多小時, 什麼題外話呢? 那就是動詞五段變化. 老師很好心地把課程範圍之外的動詞變化講解一遍. 因為的動詞都是禮貌體(ます, 我們又很難從禮貌體反推動詞原型. 不知道原型就推不出其他變化, 這就是老師要先講動詞原型的理由

 

首先老師叫我們判斷甚麼是動詞. 動詞要滿足下面三個條件, 缺一不可.

 

1.          動詞帶有動作意義的漢字.

 

2.          漢字的後面接一個 () 以上的平假名

 

3.          最後一個平假名在 (包含濁音, 半濁音). 

 

 

u

ru

yu

mu

hu

nu

tsu

su

ku

u

 

! 規則雖然簡單, 但是陷阱也不少. 日本人用漢字當動詞的時候, 很習慣只用一個漢字, 那麼一個漢字怎麼判斷它可不可以是動詞, 就要有點想像力了!

 

        à 必沒有當動詞的機會, 故它不是動詞

める  à , 可以當作提高, 所以它符合條件一二三.

    à 不符合條件3.

 

判斷動詞的能力有了, 接著老師帶我們念幾個代表性的動詞.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借一定是指借出去, 貸就是貸進來, 不可混用 (). 

 

為什麼非要學動詞原型呢? 不能看到人都說禮貌體 (V + ます=丁寧=客氣) ? 這樣據說也是可以的, 但是當我們用動詞修飾名詞的時候, 此時動詞就只能夠用動詞原型. (回憶, 名詞修飾名詞要用 N ++ N), 反之, 若是用到動詞的禮貌體, 對日本人來說, 這句話就結束了, 當然也就沒辦法修飾後面的東西.

 

當我們去查文字典的時候, 上面也不會有動詞的禮貌體, 只會有動詞的原型可查. 若是不懂動詞原型, 查起來也很麻煩. 我們得知動詞原型之後, 接下來就要學動詞的詞尾會做甚麼樣的變化? 變化一共有五種.

 

1.          五段活用動詞

2.          上一段活用動詞

3.          下一段活用動詞

4.          變活用動詞

5.          變活用動詞

 

 那麼我們如何判斷那一種動詞屬於哪一類呢? 凡是動詞後面的平假名不是, 都是五段活用動詞.

如果剛好是的, 先看是不是上一段或是下一段動詞? 此時要看的是前面的那一個注音.如果那個注音 X 是在 U 段的上一行, 就是上一段動詞, 如果那個注音 X 是在 U 段的下一行, 就是下一段動詞 

 

 

 

如果不是五段動詞, 不是上一段或是下一段動詞, 就沒有規律了. 變和變都是要死記的

1.          五段活用動詞公式:       字尾將藍色字換成紅色字 +ます 

 

      à ます

   à ます

   à ます

   à ます

    à ます

    à ます

    à ます

    à ます

す   à ます

 

 

 

    つくる    à つきます?  「る 「イ  

參考http://www.cuhk.edu.hk/jas/jlcenter/revision/addnote/addnote.htm 補充.

 

 

2.          上一段/下一段活用動詞公式:      + ます 

 

3.  變活用動詞  () à ()ます 

    看起來彷彿是字根做五段動詞變化, 字尾做上下一行動詞變化.

 

4.     サ變活用動詞         ()à ()ます 

    看起來彷彿是字根做五段動詞變化, 字尾做上下一行動詞變化.

 

5.     五段動詞也有例外, 還是要死背. (double check)

 

 

  はしる à はります

    はいる à はります

 かえる  à かえります

    しる        à しります

    いる        à いります

    ける        à けります

    きる        à きります

 

至於發音的規則, 都是要看是哪一種動詞變化? 可以分段休息的地方, 就是原來斷字的地方.

 

 ? ()   à  ? き ^                ます

勉強        à    勉強        ^      します 

^ 表示可以停頓的地方

 

五段動詞變化先整理到這裡. 關於動詞再補充幾句. 當我們看到一個具有動態意義的名詞, 加上 する就變成動詞N + する= V N 的例子包括修理, 說明. 都是兼具動詞與名詞性質的特殊詞.比方說, 收音機的修理很難

 

ラジオの修理しいです。  這是用當主詞的名詞句型, 只有名詞才能當主詞. 

ラジオを修理するのは難しいです。    “ラジオを修理する”是有受詞和它動詞 (修理する)的子句.再加一個の, 整個由動詞變成再變成名詞 “修理收音機這件事”, 這樣就可以當作名詞句型的主詞. 

 

再舉個例子, 6:40 開始學習日語可以有名詞和動詞的說法

 

日本語勉強 6:40 からです.                  ß 名詞說法

6:40から日本語勉強ます(する.          ß 動詞說法 

 

這邊有許多連續的名詞, 再補充一個發音. 當我們說 97 6 19 , 因為有阿拉伯數字, 這中間都不需要加 . 

 

"題外話大概講到這邊, 接下來才進入課文的部分.

我讀 «投資專家怎麼會輸給猴子 ?»

投資專家怎麼會輸給猴子 ?這本書的作者是個日本的金融工程師, 名叫藤澤數希. 他在這本書裡, 提倡一種獨特的投資觀念, 對我而言也相當地新鮮, 因此把它整理出來.

在進入正題之前, 作者先和大家溝通幾個觀念, 例如, 他認為投機和投資是沒有差別的. 然後解釋買名車, 辦高級的信用卡, 貸款買房子, 賽馬, 買彩券, 買保險同樣都是不划算的投資. (保險有但書, 負擔家計的人可以買).

賭博不好, 大家都知道, 因為期望值是負的. 買房子這件事沒什麼不好, 問題是出在貸款. 因為貸款這件事不是白吃的午餐, 若是對銀行業沒有好處, 他們絕不可能平白借錢給我們. 更別說看起來是我們貸款買下來的房子, 除了名字是我們的, 稅是我們繳的, 一旦我們付不出貸款, 房子立刻就變成銀行的. 另外名車和高級信用卡, 主要是在和交往對象初識的時候才有用的.

除了上面這些很容易理解, 但是不容易做到的事 (我的意思是: 我個人有賭博侵向, 有買車, 又有貸款買房子, 幸好我克制住了使用那些高價信用卡的永續錢坑) , 本書精華的部分其實還是在後面. 另外, 這本書有兩個小地方講得很好, 我一定要提.

第一個小地方是, 作者解釋了賣方分析師與買方分析師的不同. 買方分析師的作用是評估那些公司值得投資, 或是已經不具投資價值. 接著他們就會真正地買進或賣出這些股票, 使自己的公司獲利. 我的理解中, 他們就對應到我國的自營商“. 他們自己要賺錢, 所以他們的投資評等應該不會讓其他人知道. 反之, 賣方分析師是推銷產品叫別人買或是賣, 從而賺取手續費. 我的理解中, 他們就對應到我國的投信“. 我們曾經看到一些估計敝公司上看 220 元的投資評等報告, 基本上那是賣方分析師所寫的, 他介紹你買, 他就可以賺取手續費. 如果他說錯了, 可能會失業, 但是你我被套牢的錢, 那些分析師絕不會賠給我們的.

既然賣方分析師講得話那麼沒保障, 為什麼他們還要講, 而我們還在聽呢? 其中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不得不講, 如果他們什麼都不講, 客戶很可能會流失到手續費最低的證券公司. 為了那看似不多千分之幾的手續費, 營業員每天都在寄新聞簡報, 每日推薦好股, 逢年過節會送禮盒, 偶爾還報報明牌, 不就是為了穩住客戶嗎想通這一點, 我也能夠瞭解我那些手續費的去向了.

第二個小地方是, 作者淺顯地解釋了效率市場和隨機漫步. 所謂效率市場就是: 聯發科為什麼跌到 329 ? 因為它正好值 329 ! 市場上這麼多人,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 參考聯發科未來的獲利, 未來各種有利與不利的因素, 一致公認它值 329 , 所以它就應該收在 329 . 再換個書上的例子來說, 有人在路上撿到 100 , 然後大叫: " 我撿到 100 元了!" 路過的金融專家會說, “那一定是假鈔啦! 如果那一百元是真的, 早就被別人撿走啦!" 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到, 如果是一個效率市場, 絕對沒有便宜讓我們撿, 如果你貪便宜, 一定買到地雷股. 邏輯好的讀者可能會想到, 這根本就是倒果為因嘛! 然而這就是效率市場的假說, 它解釋了為何有些人不怎麼樣聰明的人, 因為運氣所以發了大財, 就像是賣水果的阿添伯一樣!

那什麼是隨機漫步呢? 那就是說, 市場雖然已經反映了個股長期的價值, 所有的因素都已經考慮進去了, 結果螃蟹公司的股票落在 77 . 結果, 某個神秘的小道消息傳出, 螃蟹公司將會在和三間公司的官司中勝訴, 不旦不用賠錢, 所有股東還可以獲得精神賠償每股 100 ! 結果, 得知這個消息的法庭清潔工立刻用漲停買了螃蟹公司的股票一萬張, 造成該公司股價突然漲停. 由於這時股價的走勢從先前的股票中完全理不出頭緒 , 像是隨機變數一樣, 因此這個學派叫做隨機漫步.

那麼問題來了, 效率市場不用再分析 (合理股價就是現在這個價錢), 隨機漫步市場分析不出來 (你我又沒有內線), 那還有什麼好玩的呢? …, 畢竟效率市場和隨機漫步都是假說, 它一點也不準! 我依稀記得, 不知道是那一位大師講的 (股市作手回憶錄?), 股市會反映好消息, 也會反映壞消息, 但是它不會同時反映好消息和壞消息, 以至於表現出中間的股價. 相反地, 股價會一次反映一個消息, 比方說先反映好消息, 大漲之後又反映壞消息, 然後大跌!  作者同意認為這兩種假說都不可靠, 真正有搞頭的事情, 在本書中雖然一次也沒有提到這個名詞, 它的的確確就是賽局理論“!

就是因為股市吸納了太多的人才, 這些人才又都自認自己比較聰明, 於是大家都在做獨立的最佳化分析. 根據賽局理論, 每個人都做優化之後, 大家都變得不優了! 因此並不是賣方分析師想要耍我們, 故意推薦一些爛股叫我們買, 而是他們殫精竭智所想出來的高明策略, 剛好被另外一群人的作為所抵消了. 作者的原意比較像是大家都採用一樣的好方法, 所以使得大家都表現得一樣好, 也就一樣地平凡. 另一方面, 我覺得也會有這種狀況當某一群聰明的業者看到某股票可以買, 只要買價過了頭, 另一群聰明的業者就會開始放空. 雙方角力的結果, 也同樣會讓一大群聰明分析師, 業者的積效都無法特別好. 只要稍稍玩過頭, 就會被市場上的另一批人修理. 大家互相修理, 造成了大家的積效甚至比猴子射飛鏢差!

作者認為, 如果我們把市場上的金融工程師全部 fire , 換上一群普通人, 那麼大家的積效也會一樣抵消. 反之只要在這個賽局裡面加上一個巴菲特, 彼得林區, 其他人就會被修理得一塌糊塗. 因此, 與其聽信甚至是不懷好意的業者或是投顧老師, 還不如只追求市場的平均獲利值. 這個平均獲利值就是指數型基金. 在台灣, 好像沒有一個 ETF 是涵蓋整個市場的, 台灣 50 (股號 0050) 算是最接近的一種.當然, 指數型基金不可能把我們變成巴菲特, 但是至少可以優於一半的投資人. 如果連這樣都嫌風險太大, 那麼應該把一定比例的財產放在定存. 這就是所謂的投資組合.

要持有那些有風險的資產的投資組合才會達到最佳化呢? 那就是將各種投資組合對風險微分, 從而得出在最小風險下的最大報酬. 這條最小風險 vs 最大報酬的區線叫做效率前線針對投資組合提出數學模型, 使得經濟學家馬可維茲拿到諾貝爾獎. (和馬可維茲一起拿諾貝爾獎的夏普, 則是因為更深入探討該模型, 提出資本資產價格模型理論.)

另一位經濟學家杜賓假設市場上每個人都採取合理的行動, 市場也完全效率化的時候, 任何人都不會當冤大頭, 抱了滿手雞蛋水餃股, 卻讓隔壁老王滿手股王股后. 假設大家都優化了, 這樣競爭最為激烈. 他歸納出最佳的選擇一定是持有無風險資產 (定存, 公債等) and/or 一部份最佳化的有風險資產 (股票等).  從無風險的報酬率劃一條切線切到效率前線上, 這樣會產生一個切點. 如果大家不喜歡無風險報酬, 那麼最大報酬不超過這個切點上的報酬. 若希望風險少一點, 投資組合就應該往切線的另一端移動, 更靠近無風險報酬的那一方. 總之好康就在切線上,

經濟學家的理論也是買空賣空, 好像已經告訴我們天大的秘密, 但是也等於什麼都沒說. 歸納起來, 也就是作者說的: 投資整個市場, 就會是贏家. 其具體的作為, 就是投資指數型基金, 還可以省下買一般基金的手續費和管理費. 作者更說, 不應該只投資日本, 應該要按市值比例投資全世界! 省下的時間多去加班還比較實際. 不過這個結論是有前提的, 哪就是市場已經忠實反映應有的效率, 大家都做了最佳的選擇. 只是這裡面的邏輯漏洞, 難免給我們一點遐想的空間.

個人認為, 作者寫這本書, 叫大家不要相信他們這個行業, 真可以說是佛心來的. 部分投資定存, 部分投資在指數型基金的觀念我也很認同. 我可以延伸書上的例子, 作者說: 如果對你說每天花 3 小時練習伸卡球, 你也可以變成王建民!" 這種鬼話是沒人會相信的. 但是大家卻彷彿相信我們只要每天研究股市 30 分鐘, 就可以變成股神. 因此作者叫大家不要白費力氣了, 追求市場平均報酬, 買指數型基金就好!

我可以作證, 有一天我看到福懋油的股價竟然低於淨值, 很是心動! 只不過我還沒行動就看到第四台的老師在節目上說, “我這檔福懋油連漲三根停板, …." 後面我都聽不下去了, 因為我知道市場資訊太透明了, 你才看到, 別人已經吃下去了. 又有一次, 我看到回收垃圾的金益鼎, 這個行業又骯髒, 名字又土, 加上籌碼乾淨, 法人持股只有 3 ? 完全符合彼得林區的優選股票, 想不到我才去西濱公路的廠房確定他們公司很破舊 (這樣更好!), 第二天它就給我漲停了, 第三天也一度漲停. 現在只好等股災了, 不然它的本益比可不低, 買了會被巴菲特叔叔笑….於是, 我對於自力開發潛力股也絕望了, 只好選那些沒爆發力的股票, 至少比較抗跌一點. 我沒有全部買指數型基金, 因為人就是有點賣弄小聰明的劣根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