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ETF 小整理

整理一下中國的 ETF, 把有槓桿的那些先排除.

這些國內的 ETF 都不配息, 經理費用都很高. 0061 雖然經理費較低, 但是它實際上追蹤另外一支 ETF. 或許應該稱為拷貝費.

股號 名稱 追蹤方式 上海 深圳 經理費 其他
費用
成分
股數
0061 寶滬深300 連結式[1] O  O 0.3% 0.14% 300
006205 富邦上證 最佳化法 O   0.99% 0.1% 180
006206 元大上證 50 最佳化法  O   0.99%  0.1% 50
006207 FH 滬深 最佳化法 0.75% 0.1% 300
00636 國泰中國A50 完全複製 O O 0.95% 0.1% 50
00639 富邦深100 最佳化法   O 0.99% 0.1% 100
00703  台新 MSCI 最佳化法 O O 0.9% 0.2% MSCI China
00643 群益深証中小板 最佳化法   O 0.95% 0.13% 深証中小板指數
008201 BP 上證 50 AXP [4]   0.89~0.99% [2]  50

ETF 不是應該照著大盤買嗎?實際上追蹤方式確有好幾種 [3]. 原因是在盤中也要盯緊成分股, 完全複製的話, 程式可能要寫得好一點. 不然光是買進賣出就會虧掉不少本金.

因此實際上被採用較多的是最佳化法和合成複製法. 最佳化法追求差不多, 合成複製法則不一定買股票, 可以用其他金融性衍生商品來達到目的, 0061 的寶滬深就是追蹤 “標智滬深300ETF", 以購買 AXP 取代真正的 A 股 [4].

如果考慮港股, 02801 的安碩中國 ETF 追蹤 MSCI 中國指數, 它不只涵蓋大陸和香港上市的股票, 連在美國上市的股票也會列入追蹤. 追蹤同一個標的的還有紐約證交所的 MCHI. 不管是港版或是美版的都會配息 [5][6], 這是和台灣所有中國 ETF 最不同的地方. 台灣剛上市的 007030 並不配息。 港版大約是 24.75 港幣的市值, 年配 0.5 元港幣左右, 美版是大約 59.4 美元市值, 半年配 0.1~0.9 美元, 殖利率似乎比港版不穩定許多.

股號 / 名稱 成立時間 追蹤方式 管理費 其他費用 成分
股數
2801.HK 2001/11/23 實物買進 0.59% 0.03% 151
MCHI 2011/3/29 實物買進 0.59% 0.04% 151

概略殖利率比較 [7], 其中 MCHI 是 6 月, 12 月各除息一次. 2801.HK 是 12 月除息. MCHI 是美股, 預扣所得稅 30%. 2801.HK 是港股, 扣稅 0.5%. 直覺是買港股較優.

  MCHI 2801.HK 
2017 (H1) 0.36% 年配 12 月
2016 1.62% 2.49%
2015 1.91% 3.65%
2014 2.03% 2.56%
2013 2.47% 2.96%
2012 2.27% 2.75%
2011 2.05% 2.91%
2010   1.88%
2009   1.64%
2008   1.93%
2007   0.70%
2006   1.14%
2005   1.84%
2004   2.36%
2003   2.04%
2002   1.63%

[REF]
1. 標智滬深 300 ETF的費用 1.39% (經理費 0.99% + AXP 存置費用0.3% + 其他費用0.1%)

2. 標智上證  50 ETF的經理費 0.89~0.99%. 基金淨資產價值7.8億港元的部分,經理費每年0.89%;基金淨資產價值超過7.8億港元的部分,經理費每年0.99%。

3. https://www.moneydj.com/etf/eg/ET920000.djhtm

4.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tw/2009/08/300etfwise-polaris-csi-300-securities.html

5. https://www.moneydj.com/ETF/X/Basic/Basic0005.xdjhtm?etfid=2801.HK

6. https://www.moneydj.com/ETF/X/Basic/Basic0005.xdjhtm?etfid=MCHI

7. 主要參考  Moneydj, 因為懶得查除息日的股價, 因此以前一個月月線的股價代替.

幾個有趣的指數

ETF 指數型基金本身是一種基金, 操作的依據則是某個指數. 基本上, 大家都同意只要指數成分股貼近真正的權值比重, 表現就不會太差. 台灣50 ( 0050 ) 就是這樣來的. 先有指數, 證券公司覺得這個題材有吸引力, 授權取得這個指數之後, 才會依據它發行基金.

如果指數的取材過於特殊, 就有違前述分散風險的假設. 精明如證券業, 當然也就不會傻到去創立這個基金, 還不如簡單地打打東協或是大中華牌來得容易. 那麼這些比較奇怪的指數, 表現倒底好不好呢? 剛剛看了一下上櫃的部分, 覺得還滿有趣的.

一般的指數都是以 100 或 10,000 點為基礎, 後續的漲跌多少, 只要把它除以基期指數, 再減去 1 就知道了. 績效的部分已經減過 1, 就不用再減. 小於 100% 的部分, 我用紅色標記, 代表可能虧了.

指數名稱 英文縮寫 基期指數 創立日期 104/10/30 報酬指數
櫃買指數 TPEX 100 指數:86/10/30
報酬:94/12/30
124.83  167.76
富櫃 50 指數 GTSM50 100 99/7/8 (?) 143.5 175.61
高殖利率指數 TPHD 100 103/2/27 91.67 101.67
薪酬指數 TPCI 100 103/8/27 87.9 91.21
勞工就業88指數 TPEX EMP 88 100 103/5/30 88.67 95.65
公司治理指數 TPCGI 100 105/6/15 83.31 86.16
寶島股價指數 10000 102/12/31 9904.78 10601.83
指數型基金 發行價 成立日期 收盤價 績效
0050 [1]  36.98 92/6/25 62.95 146.41%
0056 [2]  25 96/12/13 21.51 15.06%

由上述的幾個指數來看, 買整個上櫃市場是賺錢的, 買上櫃前 50 大也是賺錢的, 但是高殖利率指數就不太靈光了, 這裡是指上櫃公司的高股息股票, 看起來比上市公司的高股息基金要差. 這邊列出元大投信官網的基金績效當作報酬指數, 以及當初發行時的價格.

我對於元大官網所寫的績效計算方式還不理解. 如果是在  0050/0056 發行當天, 對兩者各投入 100 元, 每次除權的配息立刻買入來計算 (實際上所有股票都是先除權, 過很久才發利息, 所以這假設其實不成立.) , 投入 0050 的 100 元會變成 249.68 元, 投入 0056 的 100 元會變成 114.15 元.  和官方數字相去不遠.

綜合以上所有數據來看, 追蹤大盤就算不賺也不會太虧. 富櫃 50, 台灣 50 都賺, 但是跨越上市和上櫃的寶島股價指數卻是虧的. 我猜是因為它的年份不夠久, 相較於成立時的高基期, 指數跌掉 1%. 不過在報酬方面仍然是正的. 至於追求殖利率高的指數, 指數帳面都是虧的, 上櫃的高股息連報酬率都是虧的.

其他怪怪的指數, 薪酬指數看公司平均薪資、勞工就業88指數看員工貢獻度 (營業利益 /員工人數 )、公司治理指數看公司治理評鑑排名…他們的短期績效都很悲劇啊!

最後, 不得不幫櫃買中心打個廣告. 因為他們編指數也很辛苦, 在眾多指數當中, 富櫃 50 的績效還不錯, 堪稱是他們指數中的代表作. 從今年 10 月到 12 月, 凡是買富櫃 50 ETF (006201) 就有機會抽中禮券 3000 NTD. 最大獎是禮券 10,000 NTD. 不過要買 1,000,000 NTD 才有機會抽到這個獎…[3]. 

ETF-006201

[NOTE]

  1. http://www.yuantaetfs.com/#/Products/1066
  2. http://www.yuantaetfs.com/#/Products/1084
  3. https://www.tpex.org.tw/web/link/etf/reward/investor.php?l=zh-tw

0050 貴了嗎?

最近台灣 50 (0050) 和高股息 (0056) 公布了今年的股利, 大約分別是 1.35 元和 0.85 元. 最後的數字要在 10/22 才會公告, 並於 10/24 除息.

如果以台灣 50 的股價 59.05 和高股息的 24.19 來說, 殖利率分別是 2.286% 3.514%. 相較之下, 0050 真的比較貴. 當然, 這個也要看大家的買進成本啦. 對於低價買進的人, 配 1.35 元可能已經是不錯的利率.

台灣 50 裡面還有 0.87% 的宏達電 [1], 這檔明年應該是配不出什麼股利. 若是跌出市值 50 大, 還得把它賣掉換股. 今年高股息配這麼少, 我看宏達電應該貢獻不少虧損 (0056 已經將它賣光). 如果能接受今年的殖利率, 明年可能會更好.

另一方面, 同樣是以台灣市值最大 50 家做為追蹤標的的另外一檔 FB 台灣 50 (006208), 去年的股利就以 1.844 元逼近了 0050 的 1.85, 但股價卻只有後者的六折. 若是今年它也能配出 1.3 元左右的水準, 我們為什麼不買 33 元的 FB 台 50?

答案很簡單, 我買不到嘛! 它的成交量一天只有個位數張, 昨天只有 4 張. 而 0050 竟然有 14,810 張的大量, 根本不能比. 如果我有一缸子閒錢放在 006208, 我會賣嗎? 當然不會.  這可是 5% 的高利定存. 要買的人可要有耐心才行.

由於 006208 很難買, 大家可以考慮自己買一些看起來比較好的公司. 反正那 "配方" 是公開的, 不必然要透過別人去操作, 更不要傻傻地在銀行買台灣的 ETF 基金 – 還得多繳手續費, 自己多買個幾檔好股就能分散風險了.

[ref]

1. 臺灣50指數成分股票

ETF 的新發現

前陣子中共十八大之後, 中國股市儼然成了超級大明牌. 以官股居多的上證指數蓄勢待發, 比深圳股市更值得期待. 果然上證領先上漲, 接著深證才補漲.

其中, 富邦 FB 180 上證 ETF 的股價正式在 2012/12/18 號突破 2012/10/31 那根大套牢紅棒 (下圖最左邊), 可以說是確立了股票箱的上軌突破.

FB180

再看到 5/10/20/60 日四條均線漂亮地依序散開, 我看陳進郎先生也敢買了. 這一個月之內用力買的應該都會賺錢吧! 不過, 達瓦斯先生也說過: 突破得再漂亮, 漲多也會回檔. 所以還是得注意一下是否買貴了?

“什麼叫做貴? “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當初 FB 上證 180 就是以 20 塊面額發行的, 而那個時候的上證指數約 6000 點. 因為當時一直跌, 一個月跌掉 500 點. 所以大概抓發行前一個月和發行當天的均值來估計. 這個所謂的平均值也跟現在 (5677.69 點) 差不多. 看起來今天的價錢也沒什麼不對, 頂多就是貴了一點.

不過 ETF 畢竟是要收經理費的, 我們不能用 20 * 5677.69 / 6000 來估計這支 ETF 的價值, 要看它現在的淨值, 才能準確判斷股價是否偏高? 在富邦的網站上, 我們可以查到這個貼心的訊息, 而且是即時估計淨值.

FB Net ETF Value

誰都看得出來, 大家對陸股的信心指數偏高. 今天的收盤價比淨值還高了 4.27%. 相反地, 大家對摩台指數非常沒有信心, 看到比現股便宜 1.63% 的 ETF 都不買, 定存一年的利率也不過如此啊?! 而金融股比科技股還慘, FB 金融折價 1.28% 尤甚於 FB 科技的 0.95%. 

總而言之, 陸股是大神牌, 是大明牌, 是無上牌, 是無等等牌, 能除一切苦, 真實無虛. 但是不要買貴比較好.

 

ETF 小 PK

這陣子沒什麼時間研究投資的事情, 今天則是第一次注意到 ETF 已經變成這麼多種了. 除了歷史比較悠久的 0050 台灣 50, 和 0051 的中型 100, 一直到 0061 都是 ETF 的股票, 更不用說還有連結上櫃和香港指數的那幾支.

當初會注意到台灣 50 當然是為了分散投資風險, 現在有更多東西可以投資, 這表示更分散? 還是更風險呢? 剛好 Google 到一個網站 (Money DJ  理財網) 有這些 ETF 的配息紀錄, 我就拿這個來當初步的參考.

股號 股票名稱 股價 | 配息 101 100 99 98 97 96 95 94

管理費 (%)

0050 寶來台灣卓越 50 51.18   1.95 2.2 1 2 2.5 4 1.85 0.4884
0051 寶來台灣中型 100 25.44   0.9 0.9 1.7 0 0.77   0.718
0052 富邦台灣科技指數ETF 30.34 2.374 0 1.4 1.461 0 0   0.52
0053 寶來台灣電子科技ETF 22.23   1 1 0 0     0.8231
0054 寶來台商收成ETF 19.09   1 0.7 0 0 0.35►     0.9376
0055 寶來台灣金融ETF 10.41   0.3 0.4 0 0     0.5521
0056 寶來台灣高股息ETF 23.76   2.2 0 2 0     0.8345
0057 富邦台灣摩根ETF 29.15   0 0 0       0.3
0058 富邦台灣發達ETF 29.31 1.998 0 2.2 0       0.4
0059 富邦台灣金融ETF 22.1 1.389 0 0 0       0.55
0060 寶來新台灣ETF 25.83   1.3 0 0       0.9053
0061 寶滬深ETF 14.79   0 0         0.4861
0080 恆生H股(恆中國) 361   8.7945 5.9244 1.48428 0 0 0 0 0.66
00081 恆生指數(恆香港)ETF 754 [779.65]   24.0975 21.3072 8.246 0 0 0 0 0.14
006201 寶來富櫃50ETF 10.92   0.25►             3.7179
006202 寶來富盈債券ETF 19.25 [25.57]               0.227
006203 寶來摩臺ETF 24.65   0.8►             0.345
006204 永豐台灣加權ETF(豐台灣) 36.71               0.32
006205 富邦上証180 ETF 20.25               0.99
006206 元大上証 19.66               ?

上表中記錄了我剛剛 google 到的訊息, '' 表示這支 ETF 創立的時間, 至於配息為 0 的部分, 如果前後的年份都有配息, 那麼它就表示配息真的是 0. 如果它是一路 0 到基金的創立日, 我不敢保證是真的沒有配息或是資料不全所致. 

由於今年只過了不到一半, 所以除了富邦系統的 ETF 之外, 其他人還沒有公布配息的數字. 也就是說那個股價可能是含權的.

綜觀過去的歷史, 台灣 50 的確表現較為穩健, 連金融海嘯期間都能付得出股息, 但是其它幾支的抵抗力就相對較差, 畢竟台灣 50 都是大型的股票, 體質還是比較好一點.

豐台灣 (006204) 號稱是台灣 200, 所以表現應該比 0050 + 0051 更加穩定. 不過從歷史資料來看, 中型一百從來不曾表現地比台灣 50 更好, 故台灣 200 應該是比台灣 50 的期望值更低.

另外一方面, 豐台灣的淨值 (869 M NTD) 比 0051 (965 M NTD) 都還要小很多, 更不用說和 0050 (82,903 M NTD) 相比. 加上豐台灣的管理費 (0.32%) 比 0050 (0.4884%) 和 0051 (0.718%) 還低一點, 永豐投信賺得比寶來投信少太多了.

如果對電子股的未來沒有信心的話, 寶來新台灣是一個不含電子股的台灣 50. 從它 2011 年的配息來看, 似乎比 0050 更厲害!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富盈債券和恆香港. 大部分的 ETF 基金淨值和股價都很接近, 但是這兩支 ETF 的價差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 尤其是富盈債券的市值比淨值低那麼多, 是不是意味著這裡面有些債券會倒帳呢? 如果沒有信用風險, 它真是太便宜了.

[update]

1. 乾脆把管理費用也加上去.

2. 更正剛剛對富盈債券的說法. 它的官網說這是連結到台灣 5, 10, 20 年期公債的指數. 所以信用風險並不存在, 若公債倒閉, 我們都亡國了, 也不會再用到新台幣啦!

它的淨值與市值差異, 據我的分析是這樣: 它一開始有兩億的資本額, 發行 8,000,000 股. 可是操盤手只買了 1 億五千萬的債券, 所以對應到實物 (也就是債券) 的股票只有 6,000 張 (6,000,000 股). 為何不一口氣把錢買光光呢? 可能是因為要考慮債券到期需要汰舊換新, 萬一到時候要花更多錢買進, 口袋沒錢可不行, 總不能舉債買債券吧!

現在這些債券, 加上操盤人手上的現金已經上漲到 NT$ 204,501,717. 這個淨值分給 7,999 張股票, 每一股的淨值就是 25.5659 NTD. 而每一個買這種 ETF 的人, 都能分享 "每實物申購基數約當市值" = 6,000,000 x 25.5659 = NT$ 153,395,462 的權利. 所以此 ETF 的市值遠小淨值. 不過很抱歉, 這裡沒有套利的空間!

至於原來好端端地發行 8,000 張, 為何後來的計算少掉一張, 變成 7,999  張,  這就不關我的事了, 我絕對沒有本事把它 A 去當乾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