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 90/10 投資組合

我看到這篇文章 [1] 說, 老巴希望他的繼承人用 90/10 的比重, 投資於 S&P500 和短期國債. 不過本文的作者 Tony Dong 把主菜和配菜都代換成不同版本, 然後得出不同的結論.

原本配方的主菜 (S&P 500 股票):

  1. Vanguard S&P 500 ETF (VOO): 0.03% expense ratio.
  2. iShares Core S&P 500 ETF (IVV): 0.03 expense ratio.

換成美股全市場股票:

  1.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VTI): 0.03% expense ratio.
  2. iShares Core S&P Total U.S. Stock Market ETF (ITOT): 0.03% expense

配菜 (短期債券):

  1. Vanguard Short-Term Treasury ETF (VGSH): 0.04% expense ratio.
  2. iShares 1-3 Year Treasury Bond ETF (SHY): 0.15% expense ratio. 

換成長債:

  1. Vanguard Long-Term Treasury ETF (VGLT): 0.04% expense ratio. 
  2. iShares 20+ Year Treasury Bond ETF (TLT): 0.15% expense ratio. 

結論是: “Modifying Warren Buffett’s 90/10 portfolio using long-term Treasurys and the total U.S. stock market historically improved performance, with a better risk-adjusted return. “. S&P500 和短債表現不如美股全市場和長債 (回測期間: 197 7~ 2022). 那老巴錯了嗎?

基本上, 這篇文章寫於 2022 年六月, 而升息對債券和股市的影響主要反映在 2022 的下半年. 上半年笑得出來, 也不一定能笑到年底. 所以呢, 我還是先自己研究一下美國公債中短債、中債、長債的表現如何?

先偷瞄過, VGSH (短期國債) 和 SHY 的波形幾乎一模一樣, VGLT (長期國債) 和 TLT 也是一個樣. 所以三組各派一名代表來 PK 就行了. 借用 [2] 這個網站, 我們得到下圖:

基本上長債 (VGLT) 波形還比較平滑, 問題出在它 “一屍到底", 文章 [1] 的結論, “Modifying Warren Buffett’s 90/10 portfolio using long-term Treasurys and the total U.S. stock market historically improved performance, with a better risk-adjusted return. “, 看來還是有待商榷. 網站 [2] 還提供了下表:

所以呢? 要求穩必須選短債 (VGSH), 報酬高選長債 (VGLT), 折衷就選中期債券. 知名的綠角大大有非常多篇討論股債平衡的文章, 更是每年算一次股債配置如何勝過純股票投資. 它所選用的債券就是美債 iShare 3-7 Year Treasure bond ETF (IEI) 和 SPDR Barclays Internation Treasure ETF (BWX) 各半. iShare IEI 就等於 Vanguard VGIT, 屬於中期. 後者是世界各國政府公債的 ETF.

再加一位大師來鬥陣的話, 闕又上大師在"你沒有學到的巴菲特" 中推薦投短期公債或 7~10 年公債指數基金, 並且說長期公債價格太敏感, 波動比股票還劇烈. (1946~1981, 利率由 2.03% 升到 16%; 債券跌掉 83%). 所以他不忌短中期, 唯獨不好長期.

所以看著看著, 短債是否又比較有道理了? 然而, 大家覺得美國的公債利率會再次上升到 16% 嗎? 如果利率這麼高, 應該會造成巨大的貧富差距. 億萬富翁年收千萬利息; 本來就勉強度日的人, 連正常地借個創業貸款都搞得像跟欠地下錢莊錢一樣. 1981 年高利率其實是為了讓經濟衰退並降溫, 以降低通膨, 當時的通膨率高達 14.6% [3]. 只要通膨率不上雙位數, 利率也不太可能再重返兩位數字.

下圖顯示, 所以 80 年代利率頂多是 10%, 90 年代以後都不曾再見到 6.5% 之類的高利率 [4].

而且呢, 論調升幅度. 2022 年往前看一甲子都沒這麼狠過, annual change rate 達到 6085.71% [4]. 會不會反而凸顯出長債的跌幅已經反映得差不多了? 既然利空出盡, 買長債是否又是最正確的呢?

Federal Funds Rate – Historical Annual Yield Data
YearAverage YieldYear OpenYear HighYear LowYear CloseAnnual
% Change
20221.67%0.08%4.33%0.08%4.33%6085.71%
20210.08%0.09%0.10%0.05%0.07%-22.22%
20200.36%1.55%1.60%0.04%0.09%-94.19%
20192.16%2.40%2.45%1.55%1.55%-35.42%
20181.79%1.42%2.40%1.34%2.40%80.45%
20171.00%0.55%1.42%0.55%1.33%141.82%
20160.39%0.20%0.66%0.20%0.55%175.00%
20150.13%0.06%0.37%0.06%0.20%233.33%
20140.09%0.07%0.13%0.06%0.06%-14.29%
20130.11%0.09%0.17%0.06%0.07%-22.22%
20120.14%0.04%0.19%0.04%0.09%125.00%
20110.10%0.13%0.19%0.04%0.04%-69.23%
20100.18%0.05%0.22%0.05%0.13%160.00%
20090.16%0.14%0.25%0.05%0.05%-64.29%
20081.92%3.06%4.27%0.09%0.14%-95.42%
20075.02%5.17%5.41%3.06%3.06%-40.81%
20064.97%4.09%5.34%4.09%5.17%26.41%
20053.22%1.97%4.30%1.97%4.09%107.61%
20041.35%0.94%2.34%0.92%1.97%109.57%
20031.13%1.16%1.45%0.86%0.94%-18.97%
20021.67%1.52%1.92%1.15%1.16%-23.68%
20013.88%5.41%6.67%1.19%1.52%-71.90%
20006.24%3.99%7.03%3.99%5.41%35.59%
19994.97%4.07%5.76%3.99%3.99%-1.97%
19985.35%5.84%7.06%4.07%4.07%-30.31%
19975.46%6.26%7.07%4.63%5.84%-6.71%
19965.30%4.73%7.80%4.73%6.26%32.35%
19955.83%4.94%7.41%4.73%4.73%-4.25%
19944.21%2.85%6.56%2.85%4.94%73.33%
19933.02%2.66%3.99%2.66%2.85%7.14%
19923.52%4.09%4.98%2.58%2.66%-34.96%
19915.69%5.53%10.39%4.09%4.09%-26.04%
19908.10%7.97%9.53%5.53%5.53%-30.61%
19899.21%9.04%10.71%7.97%7.97%-11.84%
19887.57%6.89%9.64%5.72%9.04%31.20%
19876.66%14.35%14.35%5.52%6.89%-51.99%
19866.80%13.46%16.17%5.56%14.35%6.61%
19858.10%8.74%13.46%6.73%13.46%54.00%
198410.23%9.92%12.31%6.93%8.74%-11.90%
19839.09%11.20%11.20%8.22%9.92%-11.43%
198212.24%13.13%16.80%8.36%11.20%-14.70%
198116.39%22.00%22.36%11.83%13.13%-40.32%
198013.35%14.77%22.00%7.65%22.00%48.95%
197911.20%10.84%17.60%8.34%14.77%36.25%
19787.94%6.53%10.89%6.50%10.84%66.00%
19775.54%4.17%7.10%4.07%6.53%56.59%
19765.05%5.37%5.71%4.12%4.17%-22.35%
19755.82%3.87%8.55%2.99%5.37%38.76%
197410.51%9.83%14.33%3.87%3.87%-60.63%
19738.74%5.50%13.00%5.25%9.83%78.73%
19724.44%3.00%6.00%3.00%5.50%83.33%
19714.67%3.00%5.75%2.25%3.00%0.00%
19707.17%5.00%9.75%3.00%3.00%-40.00%
19698.21%4.00%10.50%4.00%5.00%25.00%
19685.66%4.50%6.88%2.50%4.00%-11.11%
19674.22%5.00%5.75%2.00%4.50%-10.00%
19665.11%4.63%6.25%1.50%5.00%7.99%
19654.08%4.00%4.63%1.00%4.63%15.75%
19643.50%3.25%4.00%1.00%4.00%23.08%
19633.18%3.00%3.50%0.75%3.25%8.33%
19622.71%2.50%3.00%0.25%3.00%20.00%
19611.95%3.00%3.00%0.13%2.50%-16.67%
19603.21%4.00%4.00%0.25%3.00%-25.00%
19593.31%2.38%4.00%1.50%4.00%68.07%
19581.57%3.00%3.00%0.13%2.38%-20.67%
19573.11%3.00%3.50%1.00%3.00%0.00%
19562.73%2.50%3.00%1.00%3.00%20.00%
19551.79%1.44%2.50%0.50%2.50%73.61%

如果利率真的漲到 20%, 正常來說, 那我只好出清股票買短債吧? 但主要靠股票致富的老巴, 80 年代在做什麼? 他…他在撿便宜啊! 大家都說 “巴菲特的資產9成是50歲以後才賺到!如何讓財富像雪球,活愈久滾愈多?". 好像關鍵在於滾雪球, 人人有機會成為股神. 其實老巴生於1930年8月30日, 他五十歲的時候就是 80 年代. 當債券利率高達 20%, 誰還會跟老巴搶股票啊!? 任何神股都變得不值得一顧, 但是買了就有機會當股神!

所以逆向思考才是對的. 如果美國的殖利率就這樣飆上去, 也不要學人瘋搶債券. 還是要多買股票才能當巴菲特. 下面兩張圖都來自商周財富網 [5][6]. 80 年代如果重現, 買債券可以小富, 買對股票可以大富! 畢竟利率再高也撐不了十年, 但是好企業可以撐百年.

巴菲特99%的財富,是在50歲以後才賺到!看過這張圖,你就懂了為何存股要越早越好-小樂的投資理財之道-股票-商周財富網

[REF]

  1. https://www.etfcentral.com/news/warren-buffett-90-10-etf-portfolio
  2. https://tickeron.com/pick-the-best/VGIT-or-VGLT-or-VGSH/?utm_source=Tickeron&utm_campaign=Compare&utm_content=CompareSearch
  3. https://www.gvm.com.tw/article/90957
  4. https://www.macrotrends.net/2015/fed-funds-rate-historical-chart
  5. https://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m/GArticle.aspx?id=ARTL000098348
  6. https://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m/GArticle.aspx?id=ARTL003002363

2022 年終投資回顧

這一年和過去三年不同, 前三年我在同一個市場 (美國股市) 享受了三年高投資獲利 (20.55% -> 18.84% -> 21.97%), 感覺就像家裡多 1.5 個複製人在上班, 又只要繳一份所得稅一樣 (美金一路跌都還無傷). 然而, 好景不常. 就如另外一篇 « 2022 投資心電圖» 裡面說的, 今年震盪劇烈, 不到年底根本不知道劇情會怎麼演? 今天起床後結算數字是 —> 全年投資報酬率 3.38% , 即使加上分紅費用化以來最高薪資報酬的結餘後, 合計成長都還不到雙位數. @@

大家都知道投資時間拉長之後, 不可避免地就會發生"均值回歸" (Mean Reversion). 今年就這樣走下坡了, 明年倒底會繼續 “龜" 縮, 還是否極泰來? 至少我是不知道. 基於通膨、升息、解封這幾件事明確地發生了. 理論上現在買個美國公債就應該能保 3%~4% 的收益, 如果買台灣的特別股, 也穩穩有同等的獲利. 所以投資在股市若只有這樣的報酬算是不夠好. 同事 Jim Sir 昨天有安慰我, 至少比 all in 台股虧 20% 的人好, 那倒也是啦! (今天臉書忠孝大大說台股報酬是-18.68%).

其實呢, 我的投資按美金計價應該也是虧損的. 帳面上能夠賺錢完全是因為美金匯率漲了 12.4%. 只是我絕大部分的資產本來就都在美金了, 所以我唯一可以再優化的就是年初賣光股票去定存, 但當時若腦筋歪掉去買債券結局也是一樣慘而已. 顯然我對匯率這部分歷練還不夠. 不過投資沒有早知道, 匯率本身也會均值回歸, 我就先姑且隨波逐流, 把匯率所得或損失都當作天災來看待, 把該做的事做好就行了.

總而言之, 2023 年, 不只是我老闆想做一點不一樣的事, 我的投資也是. 細節可以在過農曆年的時候再好好研究. 那時候有錢有閒比較適合思考. 只要記得放假前要先換一點美金, 不要落得每天只能眼睜睜看美股開盤, 有想法沒籌碼就好了.

下表是年度投資彙整, 紅色字是原本想要維持就好, 但是它漲價自動增加占比較多的 (XLE – 美國石油 ETF). 藍色字是明明要加碼, 但是加了以後股價下跌, 比重反而下降, 美國的 SPY (S&P500) 和台灣的 0050 都是如此. 當然 QQQ (S&P100 非金融) 也是大幅衰退, 去年年底股價是 397.85, 今年底只剩 266.28, 跌了 33.07%. 但是我一買再買, 買了又買才讓它比例上升! 反觀 SPY一年只跌 19.48% (474.96–> 382.43), 大盤真的是比科技股穩重許多.

2022名稱最後比重去年比重
維持SPY11.36%13.85%
 VIG (DRIP)9.48%10.38%
 NOBL (DRIP)6.67%6.58%
 KO8.4%7.68%
 BRK.B5.25%4.99%
 XLE5.77%3.6%
加碼QQQ (DRIP)27.46%24.11%
 SHEL (DRIP)14.76%10.56%
 00509.5%11.25%
減碼2882B 國泰金乙特0%可忽略
其他日股, 瑞昱和現金1.35%7.01%
4 檔參加 Firstrade 股息再投入計畫 (DRIP), 所以比重會自動稍微上升.

哀悼完錯誤來講一下自己的亮點. XLE 自動漲了快一倍. 殼牌的部分, 則是不知道世人哪根筋不對, 忽然搞出個大跌, 所以我 48.4 USD 趕快買進 (2022/9/23). 這筆也貢獻良多. 至於石油股還能買嗎? 目前殼牌配息殖利率 3.5% 左右, 查爾斯國王還沒跟我要所得稅. XLE 配息殖利率約 2.5% (預扣 30% 稅後). 若沒有大跌就不夠誘人, 這種獲利靠美國公債就行.

其他操作都沒有特別可取的地方. 就是有錢就買一些 QQQ. 然後買一點 0050, 再買一張瑞昱. 買一點日股 ETF (TOPIX). 日股是亂買的, 主要是賭日幣和日股有一個會變好. 以後打算買波克夏 (BRK.B) 間接投資日本就好. 老巴買了不少能源股和日股, 又買了台股中的精華 – 台積電, 所以這幾方面的增持都靠他就好.

由於國泰金乙特終究不敵升息壓力下跌, 這是我今年唯一站在賣方的股票. (國泰金增資案的 81 股入賬就賣掉, 賺幾個便當錢除外.) 基本上, 我仍然秉持 buy and hold 的精神, 可以簡單就不要麻煩. 何況賣出任何一筆, 國稅局會算做我的海外所得, 還要我們自己舉證成本是多少? 自己講得還不算, 要券商或法院公證, 故我買了就不打算賣. 要賣就是準備要報稅.

最後, 今年破了很多個人紀錄. 我不像跑馬拉松的朋友們可以破跑幾小時幾分幾秒的 PB (personal best). 但是我今年破了下面幾種紀錄: 總資產創新高 (上半年 18 次, 下半年只有 7 次, 前次高點已遠在 2022/11/30)、單日股價上漲獲利 (約當 2022 綜所稅)、 單日股價下跌損失、單日匯兌收益、單日匯兌損失. 算是過了驚滔駭浪的一年. 人沒事、車能動、快拍照、速移車. 在此算是拍完照了, 讓我們往 2023 年移動! 大家新年快樂!

[Note] 美股本益比 18.9 (2022/12/17), 台股 10.92, 日股 14.8, 中國 12.78 (2022/12/31)

國泰金 (2882) 二三事

大家都知道今年金融業表現不太好, 特別是 Covid-19 防疫險讓許多家都虧錢. 其中也包括國泰金. 當初我抽到一張國泰金乙特 (2882B), 本來覺得它還滿抗跌的, 想不到升息到一定程度, 他竟然開始一路走跌, 看起來大家並不看好這固定配息 2 元的優先股.

如果獲利目標抓 3%, 國泰金乙特好歹值個 66.67 元. 顯然 3% 利息現在不夠看了, 它一路跌到 54.5 左右, 表示殖利率 3.67 % 以上才勉強可接受. 再看國泰金特 (2882A), 現在大概 57 元, 固定配息 2.28 元, 殖利率是 4% 左右. 這還是優先股, 普通股國泰金 (2882) 跌到 40 元附近, 表示它明年得配個 1.5~6 元才撐得住這個股價.

然而, 他要配出 1.5 元好像不是很容易 [1], 很可能要動用老本, 也就是資本公積 [2]. 此外國泰金特明年 (2023) 就要決定調整利率或是回收了 [3]. 如果被回收, 是用面值回收 (60 元), 現在跌到 57 元, 等於送 2023 的配息, 還多送 3 元. 聽起來相當不賴.

但市場上沒有反映出搶購, 表示銀行一定寧願加息, 而不是回收. 為了少發 2.28 元股利而花 60 塊買, 不如宣布實施庫藏股, 把只值 40 的普通股買回來. 但現在就是沒錢, 當然也不可能買庫藏股. 所以 2023 年將到期的特別股, 就只反映出 2023 年調整之後的殖利率而已.

等到利率調上去, 股價可能再漲回一點. 至於明年還沒有到期的特別股, 投資人可能嫌它殖利率不夠看, 而逢高出脫. 不會死守 3.55 % 的報酬. 反之, 看到特別股股價跌了, 覺得這個殖利率也不錯, 倒是可以買來配息. 根據價值投資學派的看法, 特別股其實類似債券. 不想買債券, 也可以買特別股.

話說我手上的那張國泰金乙特, 我已經將它賣了. 但是曾經擁有, 就收到國泰的增資認股單. 一股 35 塊, 好吧! 就認了. 但是只能認 81 股, 又顯得有點搞笑. Google 一下原來還可以抽籤, 一次抽兩張. 所以也去抽看看. 原來國泰金這次可以賣舊股認新股, 我都沒注意到這個商機. 不小心已經把錢花光了. 最後一點錢就在昨天晚上起來上廁所, 看到 QQQ 只賣 269 時敗光了.

更早之前花掉的錢也稍微有點 timing 不對. 我認為日幣或日股一定有一個漲, 所以換了日幣買日股, 日股雖然也漲了. 但是今天日本等效升息, 日圓暴漲 2.5%, 引起股市大跌, 一來一往只有小賺. 但長期股市應該還是會上去吧! 畢竟我又不是神, 無法預言日本哪一天要升息啊! 有預言能力我就買阿根廷vs法國 2:2 + 延長賽又平手 + 阿根廷奪冠了.

[REF]

  1. https://ctee.com.tw/news/finance/758898.html
  2. https://davidhuang1219.pixnet.net/blog/post/278573600
  3. 2022 年 27 檔特別股
  4. 黑田震撼彈日圓急升2.9% 亞股沈淪 專家看法出爐

個人現金流的重要性

很多公司都裁員了, 但 Google 還沒裁. 所以網路上有一些討論. 我也趕快去 ping 一下親友有沒有事? 美國高科技業裁員的相關數據, 可以參考 https://layoffs.fyi/ 這個網站. XXX.fyi 這個網域有很多厲害的網站.

不管是退休或是被辭退, 都需要有現金流支撐. 網路上的討論中有人引用一畝三分地這個網站, 我點進去就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FI财务自由]净资产600万刀依然没有财务自由求解"[1]. 诶? 這麼有錢的人為何還不能沒工作? 太有趣了!

原 PO 身價近兩億台幣, 為何還不能財富自由呢? 原來他的 600 萬美元資產 (以下都是美元) 包括兩棟房子, 一棟自住, 一棟租人. 扣除 160 萬房貸, 淨值算 400 萬. 另外兩百萬是公司股票 (RSU=Restricted stock units) 100 萬 , 401K (退休金, 40萬), 股票與約當現金 (60 萬).

兩棟房子假設價值相等, 總值 400+160=560, 所以每棟 280 萬. 因為自住房不能當飯吃, 所以 600 萬當中, 有 280 萬是不能動的. 另外 280 萬有 160 萬房貸, 可以運用的部分約 280-160=120 萬 (賣掉房子就可以兌現). 另外 200 萬股票假設沒太大問題, 那麼原 PO 可運用資產是 120+200 = 320 萬.

原 PO 的房子能月租 4K, 相當於一年有 4K x 12 = 48K 的收益. 據說房租和物業稅 (proper tex = 房屋稅之類的 [2]) 支出相抵. 所以這 120 萬的部分等於沒有收入. 其他的投資有 200 萬, 假設這 200 萬元投資的獲利, 再扣掉支出還是正的 – 錢花不完, 那就符合我對財富自由的認知.

原 PO 說每年房貸要繳 80K (本利年繳 5% = 80K/160 萬). 日常開支和保險支出也是約 80K, 因此他的每年投資獲利要大於 16 萬, 就可以抵掉這兩個 8 萬. 故反推他要用 200 萬產生 16 萬股息的殖利率是:

16/200 = 8%

原 PO 的股票必須保證有 8% 的獲利才能夠不工作. 這個數字有機率達到, 但沒辦法保證年年都如此, 難怪他會覺得卡在那裡不上不下. 明明是個兩億萬富翁 (台幣), 卻得繼續工作到現金流轉正為止. 其實只要他房貸還完了, 他的股票只要年獲利 4% 就可以財務自由. 這差別滿大的.

有人建議他把出租的房子賣了, 改買南加. 這招我同學也在用. 他早年在南加買了很多間房 (house) 租給沒有身分的墨西哥人, 每戶每月能收幾 K 現金. 若原 PO 的幾百萬房產, 扣除自己住的那間不賣, 其他改買南加房 (一間 80 萬). 肯定能買個好幾間吧? 即使房貸, 房屋稅都不變, 現金流就大幅增加了.

看看在美國的大陸人, 想想跑不掉的台灣人. 我平常 “衝業績" 用的美股, 距離殖利率 4% 這個目標非常地遠. 手上最厲害的殼牌 (SHEL) 一年稅後配 3.4 % 就謝天謝地了. 至於 QQQ 則連 0.5% 都貢獻不了. 整個投資組合平均起來大概不到 2%, 也就是生不出多大的現金流.

若某人想要達到 Dcard 低標 – 當個有發言權的年收 300 萬大大, 又搭配上我的投資組合, 這樣反推本金就要來到 300 / 2% = 1,5000 萬 = 1.5億以上. 顯然, 這即使做到了也很蠢 – 只有資產負債表漂亮, 但現金流量表完全不及格. 然而, 只要現金殖利率調整到 3%, 整個投資的目標就拉近了 1/3, 效益很明顯啊!

當然, 也有人說可以每年賣一些股票變現, 或者以屋養老 (逆抵押) [3]. 但這也會遇到一個風險就是 – 萬一活得太久, 房子股票都賣光了人還沒死, 那可就真的要當下流老人了. 巴菲特每天吃漢堡喝可樂都活到 90 歲了. 變賣老本應該是老到不能動再考慮.

看完這篇 PO 文, 我想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 都要考慮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 像是華倫存股的華倫大已經退休了, 他就是以高配息為主, 並不強調成長性. 像我還在工作, 打算就是維持 buy and hold, 但是多買些高殖利率資產, 花個幾年調出 3% 殖利率.

這陣子我也幫女兒買 S&P500 和 0050, 幫老婆買 VGLT (Vanguard Long-Term Treasury Index Fund ETF). 因為年輕人就是要投資大盤, 時間自然會帶來財富. 至於老婆跟我一樣老, 又非常保守, 所以我幫她選擇美國長期公債. 預期美國停止升息之後, 它能漲個 20%. 如果沒漲,…那就算了. 至少殖利率還有 3%. 這樣我就不會被罵~~

[REF]

  1. “[FI财务自由]净资产600万刀依然没有财务自由求解"
  2. 物業稅
  3. 逆按揭
  4. 台灣身價上億人數

2022 投資心電圖

雖然說 buy and hold 的投資方式就是要隨波逐流, 但是今年股市的表現實在太玄了. 從 2019 年到 2021 年, Covid-19 大撒幣期間, 個人的投資報酬, 幾乎都是穩定向上. 如下面三張圖.

下面的金額, 單位都是貝里 (ベリー).

過去幾年都如此順利. 所以今年一開始也是令人信心滿滿. 畢竟 Covid-19 都快要過去了. 4 月的時候, 美股大漲一波, 我的投資又明顯創了一個新高. 一年才過 1/3, 財產就增加 10% 以上, 按這個比例推算, 到年底豈不是…哇哈哈哈哈哈哈哈.

豈知 6~7 月間油價就猛跌一波, 我的 SHEL 和 XLE 全都大失血. 我想這應該是美國操盤要降低俄羅斯的外匯收入吧? 油價跌, 加上各種景氣調降的消息出籠, 大家開始談庫存而不是增產. 忽然風向改變, 所有類股一致走弱. 從 6 月中到 7 月中, 我的幾百萬貝里不翼而飛.

接著, 大概是因為低油價也打不垮俄羅斯, 油價逐漸恢復正常. 包括台灣都是一面支持烏克蘭, 又一面轉手購買俄羅斯的天然氣 (台日韓都買 [1]), 更別說歐洲還是光明正大地買, 只能暫停北溪二號, 但是斷不了北溪一號. 因此, 8 月中又創了一次新高, 雖然只超過前高一點點, 但展望年底也還有 1/3, 以此比例推算, 哇哈哈哈…..

誰知道, 這樣的起伏還不夠看. 美國突然出了升息抗通膨這招. 不但差點搞垮英國退休基金 [2], 更把股市拉下馬. 10 月初又迎來了一個低點. 所幸, 後來大家對這個消息已經麻痺. 有些國家也開始升息 [3]. 美股只要傳聞停止升息, 或是暫緩升息都會上漲, 所以 10 月底和 11 中又各創一次新高. 總算讓一整年有雙位數的成長.

整體來說, 今年的業外收入真的很不好. 1 月, 4 月開心兩次的年終獎金, 7 月和 10 月超香的員工分紅都依序投進去了, 但很快也都化為無形. 依此比例展望未來, 又看著美金開始下跌, 今年也可能只剩下 “哇?!", 沒有 “哈哈". 哈! 至於為何在美元升息之際看跌美金呢? 我認為凡事不要等到盡頭, 真的百尺竿頭就要掉下去. 所以在 99 尺之前就要採取行動了.

我想我對於投資 ETF, 身價隨大盤坐雲霄飛車已經完全沒問題. 下一個課題是選擇市場. 過去在美元下跌的過程中, 我碰到 covid-19 美股超跌的機會. 現在美股在半山腰, 但美元還在峰頂附近. 聰明的美國銀行家, 此時應該會利用強勢美元, 在海外購買超跌的股票. 現在股匯雙低的市場很多, 買這種市場應該比換美金買美股好. 感恩老巴和我想法一致 [4].

港股就是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 只是它受到中國人治管理的色彩太濃, 我決定遠離它. 日股是另外一個, 因此我也買一點點日股 ETF. 希望到最後不是日股漲就是日圓漲, 最好兩個都漲. 當然我們上班會領到匯率慘兮兮的台幣 (上週突然轉強), 因此我也買進 0050, 2379. 或曰, 2379 又不是 ETF! 不過, 螃蟹真的很可憐, 所以勇敢再買一張, 以紀念台灣光復節.

最後, 今天美股盤前看起來不妙, 不等年底了. 就趁還有獲利趕快 PO 出文章吧~~~

[REF]

  1. 日媒爆:台日韓大買1660億俄羅斯能源!
  2.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5/post/202210160007/
  3.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997346
  4. 巴菲特的波克夏買進台積電ADR!Q3大買41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