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 Overlay 小檔案

看到這個題目在 wiki 只有英文和韓文, 忍不住想寫一個中文的精簡版. 不過寫著寫著就偏離主題, 變成了 Android 為何不全面支持 HW Overlay?

我們在 Windows 螢幕上看到的畫面, 基本上是由視窗疊加而成的, 前景擋住後景, 就成了我們看到的模樣. 在其他有視訊輸出的產品中, 同樣會有物件互相遮蔽的現象, 例如: 字幕浮現在電影上, 這樣就是兩個個物件. 如果再加上進度條 (progress bar), 就變成 3 個物件. 當繪圖系統需要依序畫出這三個物件時, 可以用軟體去檢查前後順序, 只把需要的部份畫出. 在 Android 系統中, Surface Flinger 就在做這件事 [註1].

既然有軟體的解法, 硬體解法會不會更快更有效率呢?是的, HW overlay 就是這個硬體的解法. 當每個物件都畫在自己的記憶體, 最後再依據每個物件的先後順序和透明度 (alpha blending) 一次疊加, 那麼每個物件就不用等來等去, 只要各畫各的就好. 如此一來, 雖然浪費了好幾塊記憶體, 控制卻變得很簡單. 特別是物件的更新速率差異很大時, 互等會導致大量浪費頻寬 – 例如電影 (30~60Hz) 與字幕 (大約 0.2~0.5 Hz).

Surface Flinger HW Overlay

上面這張圖有個小問題, 就是把 SurfaceFlinger 和 Overlay 畫成兩個獨立的模組. 實際上, 在 Android 中, HW Overlay 和 Surface Flinger 關係密切. HW Overlay 算是 SurfaceFlinger 的一個特例 [註 2]. 請參考下圖.

現在的 IC 幾乎都有 HW overlay 的能力, 應該沒甚麼好討論的, 可惜故事還沒有完. 大家如果把玩手上的 Android 手機或是平板, 可能會在設定裡面看到 “停用硬體重疊圖層" 這個選項. 既然 HW overlay 看起來比較好, 幹嘛把它停用呢? 每一個 OpenGL 的 process 都需要 2~8MB 的 RAM, 浪費記憶體就不用說了. GPU 還要挺高檔才行 [註 3].

每秒可以畫 1000 M pixel/second 的 200MHz SGX544, 在 1920×1080@60FPS (frame per second) 的輸出螢幕上, 能在每個 pixel render 8.0375 次. 若是換成了 SGX531就只能 render 4 次 [註 4]. 這  4 次如果用來畫一層背景, 一層電影. 一層進度條和 OSD (on screen display), 一層字幕, 就已經達到 GPU 的硬體極限. 此時只是做到 HW overlay 的水準而已, 但什麼 3D 動畫效果都畫不出來了.

以上都是說 Android 的壞話, 但 Google 卻可以藉著不支援 HW Overlay 來統一硬體的差異, copybit 不就在 Android 4.0 上被拔掉了嗎? 若是放任每一家廠商製作的 HW Overlay 都不相同, 當然就限制了 APP (跨平台的) 的互通性. 再者, GPU 只要聰明地用, 不要常常 redraw 沒用的畫面, 效率還是不會太差 [註 3]. 按照 Android 的官方說法, 全部的畫面都能進入 GPU 的話, 使用者將可以得到更多樂趣! 至於 GPU 的計算能力….當然必須夠, 這不是 Android 的責任範圍, 它只是個做軟體的. [註5]

Media effects for transforming images and video

A set of high-performance transformation filters let developers apply rich effects to any image passed as an OpenGL ES 2.0 texture. Developers can adjust color levels and brightness, change backgrounds, sharpen, crop, rotate, add lens distortion, and apply other effects. The transformations are processed by the GPU, so they are fast enough for processing image frames loaded from disk, camera, or video stream.

[註]

1.  Android Display (surfaceflinger and Overlay)

2. Android 显示系统

3. The truth about hardware acceleration on Android

4. PowerVR

5. Ice Cream Sandwich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