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讀書心得被我變造成 “權證與期貨" 專題, 這次正經地來看這本書. 本書的首部曲叫做 “初生之犢", 主要是講投資人和交易人差異, 以及每個市場 (股票, 期貨, 選擇權) 的不同.
基本上, 首部曲裡面沒有太特別的東西. 但是作者以心理醫生的角度, 把盲目的投資人比喻酗酒成癮的病患倒是非常傳神.
第二部曲所提到的 “交易成功三要素 – 心、法、錢", 確實讓我體會到賠錢的外行人只懂得用一維思考, 而專家的想法有好多個維度. 外行人遇到專家, 雖然也有微小的勝算, 但是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作者說到, 一個成熟的交易人要有紀律. 除了對交易作紀錄, 什麼時候該買? 什麼時候該賣? 都應該在前一天計算出來, 並且在開盤中適時依據行情作出買賣的動作.
作者認為在開盤前下單買賣的人不夠謹慎. 因為他們根據的是開盤前訊息, 並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 我記得某個人曾經提過從開盤開始就要觀察 5 分鐘箱型有沒有突破? 作者的想法也是這樣, 他的買賣判斷都是即時反應的.
那麼, 他如何根據即時行情判斷買賣點呢? 首先要看懂指標. 指標分為 3 種, (1) 趨勢指標. (2) 擺盪指標, 和 (3) 其他指標. 趨勢指標用來判斷大方向, 大方向決定該買或是該賣. 擺盪指標用來決定交易點. 大方向往上, 短期指標向下, 造成擺盪的話, 作者認為這就是買點. 反之就是賣點.
那麼什麼是作者喜歡的指標呢? 他認為一個彈匣裝 5 顆子彈就夠了, 所以主要推薦五個指標. 但如果大家去看這本書, 就會發現作者提供的子彈根本滿出來裝不進彈匣了~~~
趨勢指標 | 移動平均線 | SMA, EMA |
MACD | 包括柱狀圖 | |
擺盪指標 | 力度指數 | 這是作者的發明 |
通道 | 包絡線, 布林格通道 = 標準差通道 | |
隨機指標 | KD | |
混合指標 | 艾爾德射線 | 這也是作者的發明 |
對了! 作者不喜歡當日沖銷. 所以他總是以長期的觀察來選擇交易時機. 為了避免自己衝動, 它還發明了三螢幕法. 第一個螢幕用來看喜歡的交易時間單位的上一個單位 (例如週線), 第二個螢幕則是看自己喜歡的交易單位 (例如日線), 而第三個螢幕則是用來交易. 很辛苦吧!
作者特別為每一個指標背後的意義作註解, 所以這部分就厚達 60 頁. 雖然技術指標能夠幫助作者有一定的勝算, 那麼萬一看錯方向怎麼辦呢?
在這本書的第七章說到: 只能拿 6% 的資金可以承受風險. 每個投資標的只能損失 2%. 只要達到 2% 的損失就表示失誤了 – 例如被主力騙線, 他會立刻斷尾求生, 把機會留到下一次! 所謂的承受風險或損失, 意思是說他已經預設買價和停損點, 所以最大損失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假設本金有 50K USD, 2% 是 1K USD. 那麼買價設在 20 USD, 而停損點在 18 USD 時, 風險就是 2USD. 1K/2 = 500, 表示作者最多買 500 股, 扣掉手續費和滑價 (就是買賣不到設定的價錢) 之後, 頂多只能買 400 股. 事實上, 400 X 20 USD = 8 K USD, 佔他所有資金的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