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上一篇結束的時候, 本書的心得報告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是本書的第三部曲 – “走進我的交易室" 確實有一點值得提的東西. 所以特別把這個段落整理出來.
由於本書的作者以股票交易維生 , 所以他心目中的好交易人必須恪守紀律, 認真地研究股票. 就拿每支股票的交易紀錄來說, 他要求要紀錄的項目多達 19 項. 其中包括股票代號, 交易流水號, 數量, 進場價格, 出場價格, 特別是要幫自己打三個分數 – 進場分數, 出場分數, 和交易分數.
所謂的進/出分數是指成交價落在當天高低價之間的幅度, 例如最高 100 元, 最低 90 元, 買到 97 元則進場分數是 30 分, 賣到 97 元則出場分數是 70 分. 交易分數就是所賺到的錢, 佔這支股票在壓力與支撐之間的比例, 比方說壓力在 120 元, 支撐在 80 元, 買進賣出後, 若賺到 10 塊錢就是 10/(120-80) = 25%. 這個比例若在 30% 以上就是 A 級交易, 落在 20% 以下就是 C 級交易. 如果連 10% 的獲利都沒有, 那很可能是白忙了一場. 好的交易人要幫自己打平均分數, 時時反省自己的表現.
除了上面的交易紀錄之外, 交易人要以自己的財產 “淨值" 來檢視自己的表現, 每天看看自己的淨值有多少, 曝險在 2% 單筆損失的部分有多少? 曝險在 6% 整體損失的部份有多少? 接著要寫個日記, 描述自己為何要買那支股票? 以什麼樣的心情賣掉?
當然, 以上都屬於事後的檢討, 在 PDCA 中只包括了 C -check. 如果要做好 P – Plan, 就要在收盤之後擬定下一個交易日的作戰計畫. 首先選定目標, 然後檢視它的線型, 把買賣價和停損點預先設好.
(第一個螢幕) 週線圖: EMA 上升, MACD 柱狀圖逐漸向下
(第二個螢幕) 日線圖: MACD 柱狀圖空頭背離, 股價逐漸拉回 EMA
(第三個螢幕) 在 71.03 放空, 73 認賠出場, 65 獲利了結.
規劃好了之後, 開盤就按表操課. 但是作者也不完全認同機械式的操作, 如果確實看錯方向, 只要不違反原則, 他也可能會加碼或是反向操作.
我特別整理出這篇的意思就是, 靠炒股維生絕非易事. 人家這麼認真在打仗, 閒人有閒錢時去號子 “玩股票", 99% 都是只有被宰的份! 當然, 如果像巴菲特一樣做長期投資, 就不用這麼辛苦守紀律. 相對地, 長期投資人必須有更高的財務素養做支撐, 不像是本書作者所寫的, 只要有心 (紀律), 有法 (技術), 有錢都可以當專業的交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