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鈔票的重量»

本書的作者是知名的前操盤手黃國華先生, 而這本書也已經問世好一陣子. 因為上週去大潤發時翻到幾頁挺有趣的, 就買來讀完了.

書名叫做鈔票的重量, 所以裡面的章節也都叫做 “XX 的重量", 像是經典的重量, 趨勢的重量, 泡沫的重量, 基金的重量, 財報的重量, 思考的重量; 只差沒有討論靈魂的重量. 雖然作者也寫過一本 “交易員的靈魂", 哈!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爆料, 多看點爆料新聞, 對於市場訊息就會更有抵抗力. 不過黃總幹事爆了這麼多料, 大概沒有業界的朋友了吧! 連 “XX 團隊" 的領導人都被他指出是無法割捨舊日指揮大部隊的光環, 又說對方只靠田野調查哪能得到可靠的訊息? 這部分我倒是同意啦!  難怪這個團體的明牌經常都是反指標.

作者在書中指出很多不可靠的新聞, 組織, 投資管道. 不過我對他也有點意見. 在泡沫的重量這部分, 作者拿近二十年的數據佐證股市比房地產好賺, 以反駁房價可以抗通膨的說法. 但是我們都知道, 台灣房價大漲是民國 76 年左右的事, 若是回顧到 40 年前, 我小時候住的新北市, 房價至今可是漲了12~13 倍. 就算近 20 年漲得不多, 但每棟房子都可以有這麼大的增值. 買錯的機會幾乎沒有. 而我們有多少隻股票可以賺 40 年呢? 大概就像是台塑之類的才可以吧! 買錯股票的話可能早就下市了.

當然, 房價走到泡沫化的階段自然也會崩盤. 我相信一坪 300 萬絕對是炒作, 但一坪十多萬還不致於泡沫化啦! 台灣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房價 (台北市除外), 而是平均薪資收入遠低於韓國, 香港, 與新加坡. 台灣的競爭力還不夠.   

最後再稱讚一下這本書的優點. 在財報的重量這部分, 作者指出 “利多" 消息背後往往隱藏的誇大不實與出貨企圖. 在鈔票的重量這部分則點名了財團之間的共生關係, 以及媒體有多麼不可信. 在趨勢的重量裡面則講到紅酒的最佳賞味期限 (為了解釋紅酒指數) 只有 15~20 年左右. 釐清了我對陳年老酒的疑惑. 像是薄酒萊只能放一年我是知道, 白酒可以放很久, 但紅酒我就所知不多, “神之雫" 還沒看啦…

蕭何也? 韓信也?

今天是除夕, 也就是告別過去一年的日子. 雖然說大家慢慢都把注意力放在元旦跨年了, 不過能夠在這個傳統的日子裡和過去說再見, 也是別有意義的.

早上很早就醒了, 可是若不睡飽一點, 晚上一直聽鞭炮聲, 想睡又睡不了, 一定很難過. 所以我就躺在床上想事情., 睡著算是 bonus, 睡不著也可以想想過去未來. 朦朧間, 我想起我的 “老家".

早年回大陸探親的時候, 從我老家拐兩個彎就能到 “韓侯故里" 的牌坊下. 韓信侯和我老爸都是江蘇淮陰人, 以前的淮陰縣現在已經劃入周恩來老家的淮安縣, 為了拼觀光, 我老家的人都被遷到別處, 現在原地已經改建成紀念園區.

俗話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因為韓信是大將, 為劉邦打天下立下大功. 韓信能能伸  (成語: 跨下之辱), 臨危不亂 (砍頭砍到他的時候, 仰視滕公, 自稱是人才故免了一死.), 知天下大勢 (劉邦拜他為大將後, 對劉邦侃侃而談 – 請注意先後順序, 這也是韓信的缺點, 一定要敬重他, 他才肯賣命. 當然先前他屢次進言項羽都不為所用, 可能也是原因), 率兵以寡擊眾 (成語: 背水一戰), 但還是佔了對手成安君不聽勸諫的便宜 (廣武君勸成安君在狹道上襲擊韓信錙重). 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韓信也不是剛愎自用的人, 他得知廣武君有擊敗他的謀略, 傳令生擒廣武君. 得勝之後, 對廣武君以禮相待, 詢問下一步該怎麼做. 廣武君說很多名言, 像是" 敗軍之將, 不可以言勇",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謙虛了好大一陣子, 韓信終於問出好計. 最後勸降燕國, 再勸降齊國, 而不是率師老兵疲的部隊和燕國開打, 讓燕國和齊國可採取守勢 (成語: 相持不下).

接下來他聽了薊通的計謀, 趁著齊王以為漢王和他們講和, 一舉攻下齊國許多城池. 齊王向楚王求援, 項便派龍且率大軍來救. 可惜龍且不聽謀士之言, 沒有先煽動齊國已經投降的城市, 打亂韓信的陣腳. 只是想和韓信正面對決, 建立戰功. 韓信自知兵少, 所以設下決提之計, 詐敗後引龍且來追, 再用水流截斷楚軍, 擒賊擒王. 龍且一去, 連項羽都感到恐慌.

韓信拿下齊國之後, 已經功高震主. 薊通此時再勸韓信自為王, 三分天下. 不過他始終認為項羽不聽他的計謀, 劉邦卻拜他為大將, 所以劉邦才是他的真命天子. 卻忘記了上次劉邦被項羽追趕到韓信軍中, 劉邦卻趁韓信沒起床就奪其帥印以防萬一的事. 兩人的互信早已成了單方面的相信.

韓信傻傻地要求劉邦給他一個代理主管的封號 (齊國的假王), 以安穩齊地, 也就是不會出兵幫忙打項羽, 這更是激怒了劉邦. 雖然劉邦聽張良陳平之計, 乾脆封韓信為真王 (齊王). 但是等到劉邦站穩腳步, 滅了項羽, 就把韓信 “組織異動" 為楚王. 接著再貶為淮陰侯. 最後韓信被蕭何獻計給呂后而斬了, 韓信終於追悔莫及.

蕭何擅長 interview, 正是連夜追回韓信, 把這個打算離職的員工推薦給劉邦的人. 但最後又設計殺了韓信 (成語: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那麼蕭何的智慧特別高嗎? 不! 他只是更懂得聽別人的建議. 劉邦剷除了韓信這個潛在的威脅後, 封蕭何為相國 (這個 title 韓信也拿過), 加薪 5000 戶 (稅收), 又多給 500 個衛兵. 眾人聽到都來慶賀, 陳平卻來弔唁. 陳平說: 韓信功勞這麼大都被幹掉了, 現在老闆要升你的官, 你應該推辭才是. 於是蕭何推掉這些賞賜, 反而自己掏錢獎勵軍士. 劉邦聽到果然很高興!

過了一陣子, 黥布造反, 劉邦率兵去平亂, 期間頻頻派人來關心蕭何好不好? 有人問蕭何打算怎麼回應? 蕭何說想和上次一樣, 多掏腰包穩定民心. 人家勸說: 老闆在外打仗, 你在家裡安定民心, 怎麼知道你不是打算造反呢? 不如做點壞事, 強買農地, 反正要造反稱王的人是不需要占小便宜的. 蕭何聽從了這個建議. 果然在老闆回家之後他被責罵一頓. 蕭何辯稱可以讓農民去皇家的林地耕種, 更為有利. 結果蕭何被關了幾天, 等劉邦氣消了, 想想蕭何說得也對, 就免了他的罪.

在漢初三傑之中, 張良的地位最穩固的. 因為他總是出現在劉邦的身邊獻計, 而不是遙不可測, 不知道在幹啥?  他有賞賜都會推掉, 最後連官 (留侯) 也不做, 雲游去了. 民間甚至有張良成仙的傳說.

因此我的除夕感言是: 要多聽別人的勸告! 雖然我沒有韓信的本事, 但是一定要有蕭何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