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都地址變更

看到助理轉寄的信, 發現我的老家地址變了好多.

以下轉錄對照的方式:

1. "新五都" 地址

台北縣 →新北市

台中縣/市→台中市

台南縣/市→台南市

高雄縣/市→高雄市

2.台北縣、台中縣、台南縣及高雄縣之「鄉、鎮、市」改為「」,「」改為「」 街路名稱維持不變。

3.例如:

原地址 台北中和……改為 新北中和…..其他不變

原地址 台中龍井美麗改為 台中龍井美麗…其他不變

原地址 台南佳里快樂….改為 台南佳里快樂…其他不變

原地址 高雄路竹青春改為 高雄路竹青春 …其他不變 

White Christmas

這是一個特別的聖誕節.

印象中, 人人都應該陶醉於歡樂的音樂, 放鬆地在爐火旁欣賞銀白的雪景和五光十色的聖誕燈飾.

事實上, 我們在家裡忙著粉刷牆壁, 遮掩工人修補漏水所遺留下來的水泥色塊.

水泥漆隨著不規則律動的手勢繽紛落地, 牆壁上分佈著新的白, 舊的白, 和交界處模糊不清的白.

喔! 這也算是 white christmas 嘛!

無端地這樣巧合.

我的朋友阿錠就在這天中午拋下一身的病痛, 安靜地離開了人世.

阿錠交遊廣闊, 很多人都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她.

我曾經以為阿錠人生中最輝煌的經歷, 可能僅止於擔任過總統專機的空服員了.

阿錠不是空服員中最漂亮的一個, 英文或日文也不是特別犀利.

不過她在菜鳥的時期, 就懂得按照 SOP, 對機上突然發病的乘客實施急救.

因為處置得得宜, 據說組員們還被張榮發先生喻為七個小天使.

以考績優異入選服務總統專機, 我覺得已經是職場中最高的典範.

然而, 即使自詡認識她 20 年之久, 我還是小看她了.

在她罹患癌症之後, 她又幫自己的人生寫了精彩的另一章.

阿錠永遠懂得如何 “活在當下", 這點我會銘記在心, 時時反省.

繼續閱讀「White Christmas」

哈定悲劇的思考

蓋瑞哈定 (Garret Hadin) 在 1968 年提出的這個主張, 主要在於說明: "如果某個資源的使用若沒有排他性, 就會造成過度的使用." 它適合用來解釋為何公用地會被濫用, 所以也稱為公地悲劇 (Tragedy of Common).

另外有一個反公地悲劇, 在 1998 年由麥可黑勒 (Michael Heller) 提出, 說明某個資源如果很多人都可以阻止它被使用, 最後就會變成沒有人可以用, 此資源變成了閒置的資源.

如果某項資源大家都可以用, 但是取得這項資源的利益,可以輕易地被其他人分享的話, 最後這項資源也會被閒置. 俗稱 "三個和尚沒水喝". 根據共產黨大規模的人體實驗, 證明這個經驗法則大致正確.

因此, 解決公地悲劇的手法不只是道德勸說與制度約束化, 也可以再增加其使用後的利他性. 如重稅且高度社會福利, 就可以降低使用者無限制消耗公共財的意願. 只要一個和尚打水, 三個和尚都有水喝的話, 那麼打水和尚的意願就會極其低落. 這是大部分人的本性.

少數人願意犧牲自己, 造福大家. 即使看到別人坐享其成也不動心. 比方說今年頗為熱門的陳樹菊女士. 基本上, 資源多少是一回事, 享用資源後的感受是另外一回事. 前者就好比公司的薪資福利, 可高可低, 可以一致也可以差距懸殊. 但是取用此資源後的滿意程度看來不等效於資源的絕對數字, 和分配的關係比較大.

洋基隊的薪水遠高出兄弟象 N 倍, 但兄弟象也有滿意於他的薪水的. 覺得自己的價值不止於此的球員, 像是統一獅的嘟嘟潘威倫, 就算是去不了大聯盟或是日職, 能夠去水準高一點, 但很多國人討厭的韓國職棒也都好! 可見得如果對資源分配滿意, 但是對於獲得的資源不滿意, 就會想要離開. 然而, 外面的生態環境也有一套運作的邏輯, 太貴的洋將還是沒有人要! 因此內外部平衡是靠著臨界資源數字和資源分配的綜效所達到的.

防臭落水頭的小常識

浴室如果有乾濕分離, 基本上更容易發臭. 這點我今天才知道.

浴室的落水頭, 也就是俗稱的排水孔, 其實要適當地澆水, 讓裡面保持水分, 這樣排水管的臭氣就不會蔓延上來. 甚至於小昆蟲也才不容易順著水道爬進家裡.

它的原理很簡單, 看一張廣告就知道了.

如果不是防臭的落水頭, 就不用澆水. 但是水封式的落水頭, 就儘量不要讓它乾掉. 即使是乾濕分離, 還是要三不五時澆點水, 就當作是澆花吧!

為何吳剛不刨桂?

"酉陽雜"有個古老傳說, 說吳剛被罰在月宮砍桂樹, 每砍一斧, 桂樹又自癒, 所以吳剛至今仍然在砍桂樹. 偶而他可能會和西西弗斯(Sisyphus) MSN 交換心得, 不過兩人都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解法?

按理說, 吳剛應該把桂樹旁邊的土都挖光,  桂樹枝上蓋帆布, 樹根下灑石灰, 想辦法讓桂樹枯死. 西西弗斯應該把山剷平, 這樣石頭就不會滾下來了. 不過兩人始終都困在同樣的事情上, 所以儘管工作相當努力認真, 但是成效卻是一點都沒有.

我看到我們的工程師如果太認真, 就會變成吳剛或是西西弗斯. 因為扛了太多事情, 所以沒辦法做更有產值的事. 不過他們並不是自己想要埋頭苦幹, 而是老闆或是客戶指定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了, 做到病了累了都做不完, 就沒辦法抬望眼, 只能仰天長嘯, 空悲切 (而且是閉著眼睛~~~). 因此, 下屬適度反應自己的工作內容與份量給老闆, 老闆隨時關注下屬的工作量, 應該是職場的美德. 唯有如此, 才不會讓認真的人都累倒, 而不認真的人都爽翻. 

卸下了產值不高的工作, 員工才能冷靜思考如何提高產值. 但這點其實也非常不容易. 因為當主管希望下屬思考如何提高工作的產值, 他們很容易就會想到天上去. 境界忽然從臨時工提升到董事長的階層. 當下屬所想的都是革命性的改變, 對現實並沒有幫助, 倒是可以生出很多不滿. <尚書> 說:"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能夠恰如其分地思考自己應該做什麼, 其實是一種修煉. 並不是說每個人都以 CEO 或是總經理的規格自許, 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

想想吳剛, 想想自己, 兩端之間都是 "中", 但是哪一個 "中" 才是真中, 而不是各表的 "中"? 這真是個有趣的問題, 我也要扣其兩端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