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稅季節

昨天 (28日)中午可以開始下載報稅的資料了! 本來我以為參加除息會多繳很多稅 – 幾年前確實是如此. 但現在個人薪資和投資所得可以分開計算.

也就是說, 夫妻中一人的薪水高於對方一個級距 [1] 以上, 那麼兩人的差異正好用來放股息收入. 我用 “相對高薪者" 和 “相對低薪者加上股息" 這兩者來討論. 若兩者級距相同, 分開來算也比加在一起算好多了. 因為兩者相加可能又往上突破一級!

TaxRange104-1-620x200

現在報稅有五種算式 [2], 包括:

  1. 夫妻所得合併計稅合併申報
  2. 將妻的薪資所得分開計稅,合併申報
  3. 將夫的薪資所得分開計稅,合併申報
  4. 將妻的各類所得 [3] 分開計稅,合併申報
  5. 將夫的各類所得分開計稅,合併申報

如果 “相對高薪者" 的級距還是比"相對低薪者加上股息" 高, 那麼就可以因為分開計算, 而達到節稅的效果.  此時他們適合第二式或是第三式. 如果夫妻都退休, 或者 “相對高薪者" 的薪資收入還是遠小於股利收入, 那麼薪資、投資有沒有分開計算差異就不大了, 此時是否參加除權息要更精打細算.

由於現在的報稅軟體會自動算出繳稅較少的計算方式, 所以本篇的重點也不在於告訴大家如何報稅, 而是和大家分享 “除權息沒那麼可怕". 特別是像我家這樣, 主要以一個人收入為主的家庭, 比我年薪低的其他收入 (主要是股息) 都能自動節稅.

講個誇張的例子, 即使股息收入超過 1,170,000 NTD, 只要還低於 2,350,000 NTD, 稅率將落在和機率中獎 (中樂透) 一樣的 20%, 而且還有 “可抵扣稅額" 可以扣. 如果只是小小收幾萬幾十萬的股息和利息, 級距更只有 5%~12%. 這和辛苦把錢弄到海外的 10% 稅率也差不了多少. 

工程師年薪百萬不太困難, 但是除息要除到 2,350,000 元, 那得有市值五千萬的 0056 台灣高股息, 才能配出這麼多利息 (4.7%). 如果是同樣市值的 0050 – 台灣 50, 殖利率那麼低, 就根本不用擔心了. 哈! 所以有一定薪資收入的定存族, 只要想開一點, 當作中樂透, 除權幾乎可以放心參加! 特別是一個人賺錢可以分飾兩角繳稅時! 但重點是要結婚才有分開計算~~~要結婚!要結婚!要結婚!

[REF]

  1. 稅率級距表
  2. 夫妻如何申報較為有利
  3. 所謂各類所得, 就是全部所得加總. 如此一來薪資和投資相加, 會導致薪資較高且投資收入也較高的一方繳較多的稅. 因此第四式和第五式適合夫妻中一個薪資高,  而另一個投資收入高的組合.

我讀 «以小勝大»

這本書是麥爾坎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 在 2013 年出版的作品, 英文名字是 «David and Goliath».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聽過這個大衛戰勝巨人歌利亞的故事. 作者在前言說到, 由於牧羊人大衛的飛石原本就有能力擲死蒙哥, 呃,…全身著盔甲只露出額頭的利亞, 只要不採取肉搏戰, 又能大眾敵人的要害等於是必勝. 所以表面上的優勢並不是優勢, 小也可勝大.

翻開本書後, 大部分的推薦序也都在強調 “以小勝大", 原以為勵志會是本書的重心. 但看完全書之後, 了解到作者的重點在唱反調. 基本上本書有三個模型, (1) 表面上看到的優點不是優勢, 甚至是缺點、 (2) 多了也不好, 過猶不及 – 倒 U 曲線、(3) 大家認為有益的事情可能沒有幫助, 甚至有反效果.

個人認為作者略有譁眾取寵的嫌疑, 所以說服力有點不夠. 另外, 對於老中來說, 中庸之道是從小就知道的道理, 所以這本書對我最有意義的地方,  在於思考書中的實例, 配合近來爭議頗多的時事, 想想怎麼樣會更好?

第一部 “優點未必是優勢" 分為三章. 第一章講表面上較弱的一方若採用非正規的作戰, 就有機會大大提高勝率. 譬如條件不好的籃球隊可以靠著全場緊迫盯人, 製造對方失誤打出優異成績 (雖然書中的實例最後都沒有奪冠). 又或者弱小的一方能用游擊戰打垮強大對手, 書上雖然是舉阿拉伯的勞倫斯為例, 但越共打敗美國何嘗不是更顯著的例子 – 作者怕寫了這個會影響銷售量吧, 哈!

第二章說富爸爸無法窮養下一代, 所以富貴不過三代. 以及小班制學校未必比大班制好. 因此得出倒 U 行曲線的結論, 說明中等家庭收入 (75K UDS/year), 中等班級大小可能才是最好的. 這個單元, 我認為其實有點牽強附會, 作者的爸爸比他還精準,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 p97. 根據倒 U 行曲線, 超級有錢人爸爸教養子女跟三級貧戶一樣困難! 因為富爸爸只能跟小孩說我買得起、但我不買;  窮爸爸只能跟小孩說, 我想買給你, 但爸爸買不起. 所以這兩者一樣困難! 呵呵, 最好是.

至於小班沒有比大班好, 作者無法舉出有說服力的證據, 結論是兩者其實差不多, 所以折衷可能最好. 只不過作者統計中的小班是 20 個人, 大班是 40 個人; 如果他知道我們那個年代一班將近 60 個人的話, 舉起例子來就理直氣壯多了. 雖然作者也引用了海外的數據, 但如今少子化社會提供的模型本來就偏差啊! 想想以前同學那麼多, 老師不能和我們互動也是當然的, 不能全怪教育政策或是文化差異.

當年台灣的填鴨式教育, 和早期台灣缺少優秀的師資也有關係. 我們讀小學的時候, 師專畢業的老師就算是水準最高的代表了. 然而師專剛畢業的老師那麼年輕, 對於學生的管教, 其實不如沉穩有社會歷練的退伍軍人. 當然也有學經歷都不符就當上老師的例子.

以我國中的公民老師為例, 小考有次出現 " (哀莫) 大於心死" 的填空題, 同學疑惑地提問空格裡好像不是一個名詞, 但老師說沒關係. 哈! 其實文科的東西, 我從來沒打算要靠老師. 國中課文對健康的定義是 “不生病, 能耐勞; 機能健旺, 身體強壯, 謙和爽朗, 心理正常." 這麼彆扭的課文, 過了 40 年我也還記得. 哈!

第三章相當有啟發性, 印象派的畫家本來不能被法國沙龍展所接受, 所以他們自己辦一個展覽, 勇敢離開大池塘, 游到小池塘. 這章又提到申請名校的學生, 原本很開心能進入頂尖的大學, 但是裡面強者太多, 很多科目可能重修或是只拿到 B, 因此只好轉到原本不擅長的科系. 作者說到, 如果當初他們進到次一級的學校, 或許就能順利取得有興趣的學位.

書上的例子主要是根據大學入學測驗的數學 SAT 分數來論述. 非頂尖大學前 1/3 的學生, 其實入學測驗的數學程度還不及頂尖大學的後 1/3. 但頂大很多人從 STEM (即理工科系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轉去念文科, 非頂大的同學的前段班不但順利畢業, 連學術成就都不輸給頂大的中後段. 

作者說哈佛大學會刻意招收成績較差、但可以從運動或其他方面得到自信的學生加入, 使得原本資賦優異的入學生, 不會因為墊底而喪失求學的意願。在台灣, 考上不喜歡的科系是很正常的事. 然而台校普遍進去困難、出來容易, 使得這個問題被掩蔽了. 即使名校的某些同學在課業上吃鱉, 至少記者一律會稱之為高材生. 這麼一來, 大家的自信心多少會得到補償, 不用轉系. 哈!

根據上述的討論, 作者建議企業不要只錄取頂尖學校的畢業生,不妨考慮好大學的頂尖學生。我想這兩者各有好處,前者證明此人有潛力,後者除了大學沒考好難過一下, 但在後續學習中可以得到較多的正面回饋,學問和自信可能更佳。

本書的第二部叫做"有益的困境". 同樣分為三章說明閱讀障礙、幼年失親、善用巧計可以讓人生逆轉勝. 閱讀障礙的人因為不擅長拼字, 所以若能傾聽就有機會勝出、成為大律師、大老闆. 小小年紀時若失去爸爸或是媽媽, 成為單親家庭, 此人成為偉人或是犯人的機率都增加. 在 573 位知名人士的自傳中, 1/4 在 10 歲前至少失去父親或母親; 34.5 % 在15 歲前失親、45% 在 20 歲前喪父或是喪母. 美國的 44 任總統中也有 12 位在年輕時喪父.

不過我們不要因為作者這樣講, 就認為這些困境真的有益. 不只書上略略提到, 隨便 Google 也有好多篇. “Rebecca O’Neill (2002)提出失父兒童的心理健康較雙親兒童低雙倍,且有心理及精神偏差的問題。她指出失父孩童的不快樂比雙親孩童高出2.5倍,而針對學習及測量上,失父孩童的自我評價比雙親孩童低於3.3倍。"[1] 重點不在於困境, 而在於面對困境的態度.

這一部分對我最有啟發性的是英國人對德軍轟炸的態度. 受到德軍猛烈轟炸的結果有三種: (1) 被炸死. (2) near misses – 差點被擊中, (3) remote misses – 遠遠躲過. 真正受到影響的是差點被集中, 他們就算是自已或親人未受波及, 也會惶惶不可終日. 但遠遠躲過者就不一樣了, 他們慢慢把這個威脅不當一回事, 反而愈來愈堅強. 好比八二三炮戰後, 中共單打雙不打持續了 20 年之久 (1958~1978 年), 台灣有再怕嗎?

第二部第六章黑人民權運動使用巧計得逞, 和第三部 “懷柔寬容是最大的力量" 其實都牽涉政治與社會的主題, 我把它們一起討論. 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希望打破種族隔離的現狀, 但白人社會上基本不太能接受黑人, 黑人也幾乎沒有膽量衝撞白人統治. 金恩原本希望他抗議的時候被捕 (有益的逆境), 但聰明的警察局長自己找人把他保釋出來. 沒被關就無法引起同情.

金恩找不到奧爾巴尼市 (Albany) 政府的破綻, 便轉往伯明罕市抗議. 由於響應者太少, 金恩想要號召千人大遊行, 但參與者一直都是個位數. 有一次他們找到了 22 示威者要在 2:30pm 出發, 不小心拖到了 4:00pm 才啟程. 由於拖得太久, 路人慢慢聚了一千人之多. 第二天的報紙寫到遊行人數約 1,100 人之多, 這啟發了他們的靈感.

此後他們每次公告示威遊行都會延遲很久才出發, 等到傍晚下班人潮聚集, 就號稱千人大遊行. 一個月後, 警局覺得示威的人太多了, 便派出高壓水柱和警犬來鎮壓. 結果警犬咬示威年輕人照片登上全國各大報紙的版面, 震驚朝野. 一年之後美國國會立法通過 1964 年民權法案 (Civil Rights of 1964), 金恩的革命得到成功. 事實上, 那張照片的下一秒是年輕人踢碎警犬的顎骨 (p261), 但黑人被欺壓的形象已經製造出來.

第三部的七、八、九三個章節分別說到北愛爾蘭如何動亂, 紐約如何改善治安, 喪女雙親如何面對加害人、以及庇護猶太人的地方政府等議題. 作者認為紐約市對青少年犯恩威並施 (嚴密監視, 感恩節送火雞) 是改善治安的良藥, 而三振出局法案 – 累犯加倍處罰、三犯加重其刑且不得減刑假釋, 雖然減少了凶殺案 50%, 但那只是迷思.  個人認為這說法似乎偏頗, 只是為了第九章要做有愛最美結論.

畢竟紐約市面對的是青少年虞犯, 加州面對的是殺人犯、甚至是連續殺人犯. 以更大的愛心面對有教化希望的對象是很感人的作法, 但對於連續殺人犯, 送他月餅年糕是沒用的. 就算三振法案不能從根遏止連續殺人, 但嘴砲同樣不能. 本書第八章就是講原諒加害人這個主題. 前陣子殺幼童案非常熱門, 大家都說要修法. 作者在此除了吐槽嚴刑峻法沒用, 其實 (當然也) 拿不出辦法.

然而, 作者有個觀點很好, 那就是執政要有正當性 (以北愛爾蘭、紐約黑幫為例). 正當性原則 (principle of legitimacy) 有三個要素: (1) 被要求服從的人必須能夠發聲而且被聽見、(2)法律必須是可預期的、(3)當權者必須公平. 反觀我們快下台的政府. 對於人民的抗議, 總統似乎都去聽了, 但民眾感受就是聽聽而已, 甚至說了不得體的話, 造成反效果. 恐龍法官讓人民認為法律不可預期. 再加上當權者老是對聲音大的一方沒轍, 自己的立場站不穩. 除此毛病之外, 輕易讓反對者營造出被害形象也是一大蠢事, 能犯的政治錯誤都犯了, 難怪會失去政權啊!

基本上, 本書用小蝦米戰勝大鯨魚做出漂亮的開場, 中繼三局有點偏弱, 後援的部分則因為不能做出結論而失焦了. 即便如此, 本書仍有值得品味的地方, 我省略了很多點沒有提及, 像是 email “Jay" Freireich 發現血小板可以治癒白血病的事蹟 (第五章), 本身就是個好故事, 只是為了和幼年喪父的主題呼應, 主人翁的老爸似乎非死不可了. 

[REF]

  1. http://www.splendoroflife.org/chastity/epaper/2012/11/004.html

Android 6.0 記憶卡擴充小註解

雖然 Android 6.0 有了把外部 SD Card 變成內部記憶體的能力, 但是各家廠商都捨不得這個賺錢的法門, 老大哥 iphone 的手機就是用內部記憶體大小定價的啊, 不然 128GB 以後要賣誰? Android 廠商都快活不下去了, 當然比照辦理, 硬是把這個功能給隱藏了. 原本想說 Android 親生的 Nexus 系列總該以身作則吧!? 想不到 Nexus 竟然連插卡功能都不給, 這樣就不能說他們違反 CTS 了.

以 Samsung S7 系列為例, 雖然上個月才出來, 網路上已經有一大堆 adaptive storage (SD card) 的教學, 中文英文都有 [1,2]. 不過按圖施工也不一定會成功, 這邊就讓我來做 debug 的小註解吧!

  1. 首先要備份 SD card, 因為裝好之內內容會被清掉. 卡要選速度快的, 容量愈大愈好. (see 11)
  2. 安裝 adb, Windows / Mac 都可以裝. Windows 裝 adb 的方法很多, Mac 參考這一篇 [3] 的 option 1.
  3. 手機要連到電腦 – 不過我的 Windows 10 從來沒有成功過, 兩台Macbook 都可以. 至於 Windows 8.1 應該沒問題, 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用這個環境. 其中要把開發人員選項叫出來, 才能打開 USB debug 功能 [2].
  4. adb devices 要能看到 device. 如果看不到, 可能之一是手機進入休眠, 所以沒點到螢幕上是否同意連接 adb 的選單. 允許之後就  OK.
  5. 如果 adb devices 還是失敗, 請參考 [4].
  6. 進入 adb shell 之後, 大概就可以順利執行 sm list-disks, 長相是這樣: 文字或數字 179.xxx  這個文字或是數字就是 SD Card 的代號. 如果 xxx 不是 0, 後面就簡單了.
  7. 用 sm partition disk:179,xxx private 把整個 SD Card 指定成內部記憶體, 用  sm partition disk:179,xxx  mixed 50, 其中 50 代表切給內部的 ratio.
  8. 可以用 sm list-volumes all 看到所有的內容. 完整指令如下:sm-command-1-620x200
  9. 如果很不幸地, 看到 SD Card 是 179.0, 那麼可能會伴隨各種 Java error…etc. 網路上災情不少. 例如: Error: java.lang.IllegalStateException: java.util.concurrent.TimeoutException: Thread Binder_B gave up waiting for partitionPrivate after 180000ms, 或者
    Error: java.lang.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command ’45 volume partition disk:179:0 private’ failed with ‘500 45 Unknown disk’
  10. 這要麼辦呢? 我想應該是 Java 版本的關係. 當我在第一台比較少用的 Macbook 看到上述第二種錯誤後, 試了各種網路上建議的: 重新 format SD 卡, 改變 USB 連接方式….等等. 但是拿到另外一台 Macbook 卻是簡單地過關.
  11. 這樣做有沒有風險呢? 我認為有, 包括我自己的平台, 以及網路上其他人貼的圖. 系統把實際記憶體高估了, 也就是內部+外部記憶體, 對我來說是 32 + 64 = 96 (GB), 但系統顯示有 128GB, 其中 64GB 已使用 [1-2].
  12. 做了個實驗, 如果是內建 32GB + 外插 128GB, 合併之後, 系統認為總共是 256GB. 所以手機會固定把外部記憶體 x 2 當作總記憶體數. 已使用的部分再細項的部分都是正確的, 但是合併之後的"已使用", 包含虛胖的 128GB (假內部) – 32GB (真內部) = 96GB, 然後再加上真正已使用的部分.
  13. 不過根據 [2], 這個動作可以還原, 所以至少不影響保固.

[REF]

  1. Here’s how to configure adoptable storage on your S7 / S7 Edge
  2. 三星不給你的自己來!Galaxy S7 / Edge 合併記憶卡空間【免 Root】
  3. Installing ADB on MAC OS X
  4. ADB server didn’t ACK

Repo Sink 小註解

乁…以我的本業, 應該是談 repo sync [1] 吧! 不過我們同事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什麼是 repo sync 了啊! 不如趁著明天要收假上班之前, 把業外的東西整理一下. 這次就是要談 repo sink.

先講什麼是 repo, 它是 repurchase (回購) 的縮寫. 或曰, 啊你的 O 咧? 大概是 repu 不太好聽吧, 以及發音的關係, 由 repur 就變成 repo 了.

根據[2], “In a repo, one party sells an asset (usually fixed-income securities) to another party at one price at the start of the transaction and commits to repurchase the fungible assets from the second party at a different price at a future date or (in the case of an open repo) on demand.".

換言之, 買出債券的人可以用一個約定好的價錢, 買回他賣出的債券. 通常這債券是固定收益的債券, 而買回的時間也是約定的. 若任何時間都能買回, 就叫做 open repo.

Repo 有什麼好處呢? 對於債券的買方/投資人 (buyer), 把錢借給賣方之後, 難保賣方 (seller) 沒有違約的風險. 如果強制對方買回, 那麼風險就小了. 這個條款也表示買方只是投機, 而賣方暫時缺錢. 因此也可以被視為是 collateralised loan 或 secured deposit [2].

Repo 除了降低信用風險之外 (mitigates the buyer’s credit risk), 投資人也可以把債券再賣給其他人. 因為這債券可以被買回變現, 下一手的買家也比較願意承接, 因此也降低了流動性風險 (liquidity risk).

有 repo 也有 reverse repo (逆回購). 這有啥用呢? 根據負負得正, 表示賣方又要賣債券給投資人了, 只不過是用一個更高的價錢, 在約定的時間交易. 在我的理解中, 假如賣方當初缺錢, 所以債券便宜賣. 後來公司翻身了, 買方願意付更高的價錢買更多, 就可以用這個條款.

至於 sinking fund 是一種用來買回債券的基金 [4], 以避免債券到期時, 要付出更多的利息. 它的優點在於保障債券可以付得出利息, 而不至於違約. 但缺點就是買了對應債券的人, 可能遇到提前贖回 (called).

當我們購買債券的時候, 可以留意它是否為 sinkable. Sink 的頻率是每季、半年、或是一年. Sink 的比例是 1%、5%、10%、甚至是 20%? 能訂到 20% sinking 應該是很不想要借錢的公司, 彷彿是只要讓他喘口氣, 他馬上就能還本金.

那麼 sinking 和 repo又差在哪裡呢? Sink 是有計畫地定期還錢, 指標是每期贖回多少?Repo 是在一定的期間內, 以價格決定要不要回購, 或是逆回購. 如果價格沒到位, 賠本的生意是沒人做的.

[REF]

  1. Repo command reference
  2. What is a repo?
  3. reverse repo
  4. sinking-fund

我讀 «證券分析» 第六版之心得 7

接下來就要對債券的單元做收尾了.

12. 鐵路與公用事業債券分析中的特殊因素

這一章先分析鐵路公司的債券, 然後分析公用事業債券. 在鐵路公司的部分, 作者認為要研究公司的財務狀況、實物資產狀況、營運狀況才算是鐵路公司有真正的了解. 在上面的每個項目之下, 又可以細分 5~6 小項, 比方說列車的載重量、燃料的成本等等.

幸好, 作者也沒真正地把每個小項都寫成一章, 不然我要拿出讀電磁學的毅力才有辦法把這本書讀完. Graham 說了, “選擇高等級債券無須繁複的技術分析" (p216). 他認為我們只要專注在檢測固定費用保障 (coverage of fixed charges)、和股權規模 (the amount of stock equity) 這兩項上做定量分析即可 (p217). 那麼, 要如何計算固定費用保障呢?

檢測 A. 固定費用保障倍數

固定費用保障倍數 = 毛利 / 固定費用 = 毛利 / (毛利 – 淨利)

檢測 B. 淨扣減費用保障倍數

淨扣減費用保障倍數 = 營收 / 淨扣減費用 = 營收 / (營收 – 淨利)

嗯, 說好的檢測固定費用保障, 怎麼變出兩條公式了? 這是因為有些公司若是業外收入很多, 那麼毛利減淨利就會變成負值. 此時就改成用第二條公式代替. 第二條幾乎可以保證不會出現負值.

不過大家應該還記得, 就在第 11 章, 我們不是應該看利息保障倍數嗎? 此時為何又變成固定費用保障倍數了? 我的認知是此處特別提醒大家如何選公司, 而前面講的比較偏重選債券. 

在公用事業債券的部分, 主要提醒大家注意三件事 (p226):

  1. 將公用事業的名稱運用在工業企業上.
  2. 採用優先扣除法計算盈利保障
  3. 計算支付債券利息的淨利潤時忽略折舊 (depreciation)

紐約州規定, 只有燃氣 (gas)、電力 (electric)、和電話 (telephone) 這三種事業叫做公用事業 (Public Utility). 其他工業公司 (製冰業…等) 則是想要偽裝成公用事業以獲得更高的評價. 比方說天然氣 (natural gas) 就是偽公用事業 (p228), 意外的是水公司也不算.  我想這並不符合現在的時空背景.

本段落提醒的三件事, 第二件也在前幾章講過了, 所以主要這裡要談的是折舊. 作者提供了一些公式來估計折舊. 他說公用事業最保守的折舊是毛利 (gross) 的 12% (p229). 不過折舊當然是折舊資產 (property), 怎麼會跟營收 (revenue) 成比例關係呢? Graham 說, 因為他看到公用事業通常都是四塊錢資產做一塊錢生意 (4:1, 下一段會用到). 所以我們從比較可見的營收數據來推測. 以 AT&T 為例, 折舊費用是營收的 15% (p230).

如果折舊費用是營收的 15%, 卻是毛利的 12%, 說明毛利比營收還高耶!? 所以這裡有很大的模糊空間.  在 P230~p232 舉了兩家公司的例子來說明, 第一個例子主要用到折舊費用是營收的 15%, 營收是資產的 1/4, 所以折舊不應少於資產的 (15%/4 ~= 4%). 如果折舊不夠, 可能有作假. 第二個例子就是證明該公司的折舊費用和公式估計得差不多.

那麼, 稅前稅後收入會影響公式的使用嗎? 作者說從簡就好. 就算公司高估了折舊的費用, 也不要把它從不安全等級, 升級到安全等級.

13. 債券分析中的其他特殊因素

這個章節或許大家有機會用到. 大致上有兩個重點: 1. 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權益優先級; 2. 工業債券的分析.

假如我們看的是合併報表, 該公司又用了優先扣除法, 那麼母公司的利息保障倍數可能比合併財報的漂亮, 這點要小心. 還有就是子公司的債券利息、子公司的優先股利息都優先於母公司的債券利息.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子公司對母公司有強制的要求權 (p235). 不過若母公司財務有問題, 或是某個子公司有問題, 將會禍及其他子公司的收益債息或是優先股利息.

然後這裡舉了兩家公司的例子, 說明鐵路公司和公用事業的 “固定費用資本化" (Capitalization of fixed charge). 假如我們不知道這家公司到底有多少債務, 我們可以用平均債息 4.5% 反推. 也就是看到固定費用是 X 元, 我們就假設它有 22X 的債務. 然後計算市值/債務比例. (22 = 1 / 4.5%) 雖然這算是個小撇步, 不過我們還是忘記它比較好. 因為現在的資訊容易取得, 4.5% 這個數字也過時了.

前面很不公平地講了很多鐵路和公用事業的事, 工業債券完全被晾到一邊了. 因此最後作者還是花 1.3 頁的篇幅講怎麼選工業公司. 這邊提到有三個條件要看, 但是每個條件要給什麼參數因公司而異. 如果大膽抓的話, 會是 (p238~239):

  1. 現金持有充裕.
  2. 速動比 > 2
  3. 營運資本 (working capital) / 長期負債 (funded debt) 比 > 1

流動比是指 current assets / current liability,  速動比是指 quick assets / current liability, 差異在 quick assets 減去了存貨和預付款.

到這邊, 債券已經全部講完了. 謝謝收看. 如果有餘力, 稍後拿一些最近的債券來分析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