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秒對半秒

最近在看一本書 <半X直X>, 半澤直樹? 不是, 是 <半秒直覺>. 這本書出版於 2009 年, 原文書 <Gut Feeling> 是在 2007 年.相較於 <決斷兩秒間 (blink)> 的中文版發行於 2005 年, 顯然後者成書較早.乍看之下, 好像兩本書在講一樣的事情, 晚出書的好像還有跟風之嫌. 不過本書的作者 Gred Gigerenzer 是德國的學者, 而寫 blink 的麥爾坎.格拉威爾是一位記者. 前者講的東西也是原創, 其中包括他做的許多研究成果. 讀起來不免有點囉嗦, 專有名詞也很多. 而後者則是平易近人的暢銷書!

 <半秒直覺> 這本書的結構, 分為第一部 "無意識的智慧",  以及第二部的 "直觀感受".  所謂無意識的智慧, 就是指直覺. 雖然 "無意識" 這個詞聽起來很像是 "失去意識", 不過英文確實是這樣講. 比方說, NBA 播報時可能會說: "Lebron James went unconscious and hit everything he put up." 之類的. "直覺" 這東西聽起來有違智力或邏輯的判斷, 不過我們的確得承認人類有時候不知道為何自己知道. 以接高飛球來說, 如果真的去計算球的軌跡, 等到計算完成球都已經落地了, 其實只要憑感覺就可以接到.

此外, 知道比較多的人, 表現不見得比較好.  股市專家理論上應該賺錢, 不過績效並不好於射飛鏢的結果. 當我們為顧客準備更多的試吃樣品, 他們停下來試吃的比例增加, 購買的比例卻降低. 反倒是5只準備少數幾種選擇可以試吃時, 客人比較容易下定決定購買. 作者舉出許多例子, 證明並不是知道愈多、準備愈久、選擇愈多, 就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有時候 – 其實作者認為幾乎所有的情況下, 少就是多. 因此我們只要靠直覺、簡單的法則就可以應付許多狀況 – 當然也有不適合的時候.

作者認為這種無意識的直覺是心理反射 (不知道原因)、經驗法則、演化結果、以及環境結構的綜合. 何謂"經驗法則"呢? 就好像我們看到陰影在下方, 就會認為它是突出的物體. 反之就會認為是凹的. 把圖顛倒過來看, 凹的就變凸, 凸的就變凹. 這種 "錯覺" 有助於我們在假設太陽從上方往下照的前提下, 迅速地做出應變. 當然, 這搞得不好就會變成飛蛾撲火了. 至於演化結果是指嬰兒就有追蹤移動物體的能力, 可見得這不是學習而來的. 而環境結構是指我們會以我們有限的知識做判斷 – 此時可能 "少就是多".

舉例來說, 歐洲人對美國不熟. 假如我們問他們兩個城市哪個人口數比較多? 大部分的人都會猜聽過的那一個, 因為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城市人口比較多, 他們才會曾經耳聞. 不過對於熟知美國所有城市名稱的美國人來說, 這或許反而是一個傷腦筋的問題. 最後大腦也會捏造事實. 假如我們把左腦和右腦之間的連結 – 胼胝體切斷 – 過去用治療癲癇的一種手術, 那麼左眼看到好笑的東西時, 負責非語言功能的右腦雖然接收了這個訊息, 但是負責語言的左腦卻要為剛剛的發笑找一個其實不正確的理由向別人解釋. 作者認為既然我們是這麼不完美的生物, 其實不用那麼傷腦筋去深思熟慮.

作者提到, 某家長想要幫小孩挑一所好學校時, 他會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進去, 寫一個程式去算加權平均分數嗎? 其實家長看升學率就可以了. 咳咳…書上說的是出席率, 出席率相似的話, 就看作文成績. 今天收音機廣播說到, 英國學校推行遲到以曠課論, 並且會罰家長錢. 所以我相信至少英國人的確滿重視出席率的. 不過在台灣大概就是看升學率. 升學率差不多, 就比哪個學校名氣大之類的. 對於複雜的問題, 很少人考慮所有因素, 而是先從重要的特徵開始比較, 一項項篩選之後就可以得到結論.

比升學更重要的是婚姻. 擇偶的時候, 我們也不可能把對方所有的條件都加權平均拿來比較. 雖然每個人採取的標準不同, 但是通常都是使用簡單規則. 動物們其實也是這樣, 性擇這件事也很有趣. 公的天堂鳥會排成一列讓母的天堂鳥選擇, 不過專家說母的天堂鳥其實只注意哪隻公鳥的尾巴最長! 或許是尾巴長的公鳥飛行技術可能會更好一點, 但是無數個世代下來, 這也造成失穩的過程 (runaway process). 母鳥若是選了短尾的公鳥, 很有可能會生出短尾的公鳥, 而短尾的公鳥又可能不易找到伴侶, 而使得自己的基因無法傳遞下去. 因此, 物競天擇的結果, 長頸鹿的脖子和天堂鳥的尾巴都要夠長!

單一指標往往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第一條規則無法判斷, 才進入第二條. 後面依此類推, 但估計不會超過 5~9 條. 人類的本領大概也就是記住 7 項左右的東西. 基於這個前提, 我們可以說只要半秒就知道對方是否合乎心目中的標準. 有趣的是, 如果一開始還沒有建立規則, 人們可能就是依據直覺來處理. 等到讓他們走幾次標準程序, 就算日後把書面規範收回來, 人們也不會受到影響, 因為有效的做法很快就會內化. 作者舉的例子是急診室的醫生.

密西根州某家醫院的醫生慣常將 90% 胸口劇痛的病人送進加護病房, 但其實很多人並不需要進加護病房, 醫生只不過是為了自我保護, 寧可病人多受點罪, 也不要讓自己有機會成為延誤病情的被告. 但這麼一來也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後來這家醫院編了一套複雜的表格, 用來計算需要送進加護病房的機率. 表格大概分為三大塊: 主訴胸痛、主訴非胸痛、根本無胸痛. 每一種底下再根據病患有沒有心肌梗塞 (MI) 或是做過硝化甘油心肌斷層顯像 (NTG) 的病史來劃分 3 個狀況, 兩者都有、兩者有一者、兩者都無, 後面再附上一些我看不懂也 Google 不到的更細分類. 最後就是一個機率值. 可能院方有規定幾分才可以送病人進加護病房吧!? 後來醫院即使不提供這個表格, 醫生也都已經很熟練地運用此專家系統, 迅速地做出更正確的分類和判斷.

本書到了第二部的最後, 作者開始討論道德這個主題. 為何提到道德呢? 因為道德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直覺. 我們根據道德, 很快地就可以崇敬或是排斥其他人, 甚至沒有原因. 比方說, 中國古代, 大家認為寡婦應該繼續守寡才叫做好, 如果她又喜歡了誰, 大概得去浸豬籠. 這就是道德直覺作祟. 因此作者說: "人們往往無法意識到其道德行為的背後原由." 需要守寡這件事在宗族為主的社會, 當然是不能見容於大眾. 輕易搞亂了一姓和另外一姓的關係, 到時候小孩都不知道要光耀哪一家的門楣了.

第二種道德直覺原則是: "可以在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背後, 發現同樣的經驗法則." 這段我看不太懂. 以我的認知, 大概是這樣. 在前述的道德直覺中, 人們需要預設一個立場. 但是同樣的立場, 可以做出道德與不道德的行為. 比方說, 我們的預設立場是合群, 那麼我們可以因為合群而捨己為人, 也可以因為合群而殺人 – 例如幫派, 光頭黨, 納粹黨.

第三個道德直覺原則是: "我們可以預防或是減少道德災難發生的機率." 比方說, 因為大家都喜歡從眾, 所以我們可以把想達成的事情定義為預設值. 例如, 在法國, 沒放棄器官捐贈的都要算是同意捐贈, 在美國, 同意捐贈器官的人才能摘除其器官. 這導致了美國願意捐應器官的比例是 28%, 而法國是 99.9%.

除了道德, 作者也討論了本能. 我覺得本能的部分也講得很好. 他說人們主要的兩大本能是家族本能和部族 (社群) 本能. 家族本能連動物都有, 但是部族本能是人類獨有的. 所謂的部族就是某個團體. 人類希望自己屬於某個團體, 這樣在物競天擇之下會比較有利! 因此人們往往偏袒某個團隊的成員, 而低估團隊以外的人. 台灣人也是一個團體, 只要和台灣沾上邊的好事,社會上普遍都把它當作是台灣之光. 即使林書豪在火箭隊只是六哥, 甚至是戰力外; 報紙也會說他率領球隊打敗 XXX 隊, 無視於其他人更好的表現. 更不用說根本不關心其他和台灣沒有淵源的球隊怎麼樣了 – 我承認我就是. 這些都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

最後一個主題是模仿. 模仿又關直覺什麼事呢? 模仿是一種速決, 因此也和直覺、捷思類似. 我們會模仿多數人、也會模仿成功人士. 但模仿能夠成立的條件在於: 

1. 相對穩定的環境結構.

2. 貧乏稀少的資訊回饋.

3. 錯誤決策的嚴重後果.

教養小孩是個很好的例子. 大部分的人都只有幾個小孩, 而且教養得對不對? 好不好? 可能得要過幾十年才能驗證. 因此我們會模仿別人的做法. 別人的小孩都補習, 家長也會覺得該補習, 不然小孩要是真的輸在起跑點怎麼辦? 宗教也是一個例子. 人生自古誰無死, 這是穩定的環境結構. 沒有死去的人回來告訴我們該怎麼做,頂多有些人有瀕死的經驗, 這屬於資訊貧乏. 據說不信神佛要下地獄, 這叫做後果嚴重. 符合這三個條件, 我們就會模仿那些有信仰、宣傳天堂地獄與死後世界的人.

綜觀這整本書, 內容真的很多, 也很發人深省. 但是結構上還是比較鬆散一點. 作者身為學者, 在書上不免提到一大堆專有名詞, 註釋也足足寫了 33 頁. 我忽然想起我也看過康德, 也聯想到牟宗三先生. 以前讀過什麼, 現在已經不復記憶! 除了 "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 當初因為特別拗口所以多唸了幾遍之外, 真的全都忘了. 嗯,希望該懂的部分都內化了.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