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這本書是有 “德國的巴菲特" 之稱的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Andre Kostolany) 的遺作.其實這本書相當有名氣,很多名句都是出自本書, 只是我沒有機會拜讀.上次剛好看到科斯托蘭尼的三本書特價 629 元, 於是就一口氣都買下來.

雖然科斯托蘭尼號稱 “巴菲特", 但是他的操作理念可是和老巴完全不同.首先他把投資人分為 3 類: 長期持有股票的投資人、賭徒一般的證券玩家、以及有遠見的戰略家 – 投機家. 後者的頭銜這麼崇高, 當然就是在說他自己了.

投機家最大的特色是有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說, 看著線形操作的玩家不能算是投機家. 而在諸多投 “機" 標的中, 科斯托蘭尼最熱衷的就是股票和債券了. 兩者的獲利都與利率/貨幣+心理有關. 雖然證券才是本書的主軸, 但是科斯托蘭尼的也從債券賺到不少錢.

1989 年, 戈巴契夫和西方世界的關係開始好轉. 科斯托蘭尼預見到俄國一定會向西方國家借債, 而俄國物產豐富, 俄國的債信又一向不錯 (雖然到了 1998 年就搞垮 LTCM), 如果俄國能清償沙皇時代的債券,發債就能成功. 於是乎作者就慢慢地買進已經變成壁紙的沙皇時期債券.

到了 1991 年,科斯托蘭尼的預言成真, 這些不被列寧承認的舊債券漲了數十倍. 到了 1996 年, 作者已經獲利 60 倍, 只好吃點魚子醬和喝點伏特加來回饋俄國人…呃, 這像話嗎? 但是看到這段之後, 大家想比可以理解, 為什麼投機家要有想法, 也不一定要投資股票, 像是匯率的套利也是早年可以賺錢的工具之一.

那麼, 一個普通人怎麼可能想像到要投資壁紙呢? 原來作者在年輕的時候就投資過德國的青年公債. 二次大戰結束後, 德國根本是一片廢墟. 作者很愛國地買了國債, 並且相信總理阿德勞爾 (Konrad Adenauer) 一定能還得出錢. 結果作者買的法郎計價公債, 最後竟然是比照上漲的美元和英鎊償還,而不是貶值的法郎. 這種豪氣使得科斯托蘭尼大賺 140 倍. 這也難怪作者對他們總理的評價是 “偉大的政治家".

科斯托蘭尼的另外一戰在義大利. 二次大戰之後, 最早兵敗的義大利其實受害不深, 於是在美國的幫助之下迅速地復甦. 作者到義大利一遊之後, 就忙著找投資標的. 可惜他進場太晚, 紡織股已經漲太高了. 但是幾週後, 他忽然注意到美國的汽車廠也在和義大利合作, 於是他大膽地買了一家義大利最爛的汽車公司的股票.

聽說快破產的法西尼汽車曾經是大明星的最愛, 科斯托蘭尼決定下注在外國公司一定有興趣入主這個曾經輝煌的 “低價股". 果然, 這支股票漲了至少 3 倍. 現在這家公司已經被併購, 而作者當然是老早落袋為安, 這就是科斯托蘭尼和巴菲特在 “價值型" 選股上最大的分歧.

對科斯托蘭尼來說, 投資是 2×2=5-1. 雖然預想的事情終究會發生, 但是我們無法知道它是 5-1 來的, 還是 12 – 8 來的. 投資家要有耐心等待減 1 這個動作發生, 不能在 5 發生的時候破產. 因此他歸納成功的投資必須要有自由的資金. 甚至於認為擁有 10 萬元而投資 5 萬元的人, 比擁有 100 萬但投資槓桿達 500 萬的人有錢.

有趣的是, 作者也靠放空發財, 崩盤總是能夠讓他大賺, 但是身邊的人都賠錢, 在一片悲哀的氣氛下, 使他也感受不到賺錢的樂趣. 因此最後他也轉為做多, 以便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他說他已經賺到比體重還重很多倍的黃金了, 和別人一起賺錢不是更好? 

我記得 Master Card 在很多年以前辦過一個活動, 得主可以得到和體重一樣重的黃金. 如果那個活動擺在今天, 那對我可是意味著上億元啊, 哈!

總之, 科斯托蘭尼是個逆勢操作專家. 他不會去看指數和線型, 而是靠著自己的判斷力. 他說: 凡是證交所裡面人盡皆知的事, 不會令我激動. 作者當初就是不小心看到石油公司送錯的電報而大膽投資, 最後虧光光. 經過這次的教訓, 他認為就算是殼牌和標準石油的總裁也看不清石油公司的股價.

這本書的最後有十律和十戒, 網路上也都查得到. 基本上, 作者把投機視為一種藝術, 他沒有什麼 SOP 可以教大家, 只能說這都是經驗. 畢竟從自己的腦袋想出來, 又由手中實現出來的才是可靠的經驗.仿照前人的成功模式, 只是按部就班來操作, 很容易就會變成最後一隻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