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講師是電信 65 級的胡秋江學長, 胡學長是IC 通路公司 – 威健的董事長,也是上市公司豐藝的創辦人之一. 學長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在交大科管所任教,可以說是兼具理論和實務的傑出校友.
學長主講的題目是 “從企業生命週期觀點看組織管理", 因為投影片太多, 我實在來不及打字, 所以照了幾張相片輔助.大概花了一個小時講投影片, 然後 Q&A 一個多小時.歸納其主旨,主要在於把企業描述為人的成長, 最主要的差別只在人只會老化, 企業卻可以再生.
在公司成長的階段, 會歷經追求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壯年期、一直到穩定期. 所要追求的目標也從市場需求、現金、業績和市場佔有率、利潤、業績和利潤、一直到維持現狀. (左半邊)
在公司老化的過程中, 也會從穩定期、貴族期、官僚早期、官僚期、直到死亡. 此時也談不上追求什麼目標, 而是希望不要犯錯, 所以公司的目標就從維持現狀、投資報酬率、個人的生存、政治遊戲、直到追求奇蹟. (右半邊)
這些時期只是狀態,並不是每個時期都要經歷過.
學長說到, 企業很自然地就會反映人性的缺點, 成長到一個限度, 就會變得講究安逸.甚至於人們一開始就把 “錢多事少離家近, 位高權重責任輕" 當作職涯的終極目標, 如此一來, 自然就會在成長的盡頭老化. 過去 MBA 所教的內容, 多半都是在講如何避免企業老化, “你如果能把公司從右半邊往左拉回幾步, 就是明星經理人了." 學長說.
近來, 由於新創事業受到重視, 因此學術界也開始研究左半邊的公司.賺大錢的公司可以找麥肯錫設計企業 ID, 大家當然對它高度關注. 薪水只能發到下個月的小公司, 顧問、銀行、學界都不愛, 也就沒有什麼個案可供研究, 只是眾多創業失敗的統計數字而已. 學長因為自己創業、又是科管博士的關係, 所以對於新創事業的管理也就特別有研究.
[追求期] 他說新公司看到一個市場後,有時甚至要教育市場, 才能推銷它的產品. 如果看不到這個產品的商機, 根本就不應該去創這個業. 所以此時"市場需求"是最重要的, 即使人或是錢沒有到位, 創業者本身一定要進去解決問題, 不然就是投資而不是創業了.如果組織沒有能力解決問題, 就要找對的人來解決.
[嬰兒期] 如果公司還在嬰兒期, 就在搞規章制度, 這樣的公司一定倒.看來創業者從右半邊的官僚期公司引進有經驗的人過來幫忙並不是好主意. 因為創業型的經理人和管理型的經理人根本是不同的. 除非經理人潛心學習、改造自己, 不然創業型的經理人最好還是適時離開.學長說, “新創公司也會老化", 人是最主要的因素.
嬰兒期的公司不是看構想好不好?而是要看做了什麼.這個時期為了達到目標,什麼都很有彈性, 而不是講求控制. 很多反常的狀況被視為正常. 有趣的是, 如有外力和家庭的支持, 創業成功的機會也會更大,不過這樣算是異常.通常身邊都是反對和不支持的比較多.
[學步期] 這個時期很短, 業績快速膨脹.但如果野心突然變大, 想要多角化經營,公司就會倒. 市場是買不到的,只有把主力產品做好, 公司才能生存. 此外要趁機建立管理制度, 很多公司是在這個時期確定了變成家族企業.
[青春期] 這時候公司需要更多的人, 於是也需要授權. 我們希望能夠請到比自己更強的人, 但是在這個階段並不容易做到. 不管找來的人好不好用, 間接人力就此產生了. 如果小主管自己忙著做事情, 手下就會覺得沒有人教, 待著沒意思而想走. 小主管太專心教手下, 則最強的人反而不能好好做事.
每個公司都會走到這個 pattern, 不過有成功有失敗. 身為專業的經理人, 不做組織畫分則公司長不大, 勢必要培養或找到好手來分工合作. 但在此責任劃分的關鍵時間點, 也是合夥人鬧分家的主要時期.創業型的經理人會在此時離開, 管理型的經理人逐漸佔據重要的職位.
[壯年期] 這是彈性與控制、看機會與看風險都最平衡的時期. MBA 最希望把公司帶到這個階段. 但是人心往往追求安逸, 不知不覺就進入的貴族期.
老化企業的特徵是: 本來希望承擔風險, 逐漸變成規避風險. 本來的期望大於實績, 後來變成實績大於期望. 本來缺乏現金, 變為現金過剩, ROE 過低.組織畫分本來強調功能, 變為強調形式.
因此從壯年期過渡到貴族期之後,大家都不想出事, 只想過穩定的好日子.注重業務行銷變為注重財務法律, 直線管理變為倚重幕僚, 權力明確但責任不明變成責任明確但權威不明 – 沒被授權的都不能做.現在做什麼?為何做? 變成誰去做? 何時做? 總之不是我做…
學長說, 雖然研究管理理論的人對於官僚時期的企業評價不高, 但是所有的大型組織都是走官僚的路線. 例如軍隊、政府…等等. 在不民主的時代, 國家若是沒有遇到中興明主, 確實有亡國之虞. 不過現代可以和平轉移政權, 適時讓追求期的政黨來帶領國家倒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只不過能否把國家帶到穩定期, 就又另當別論了.
學長說到一件有趣的事情. 如果我們待的公司介於貴族期到官僚早期之間, 而個人職涯的長度又不致於讓自己遇到公司的官僚期, 那就恭喜你找到好工作了. 大概因為此時不要犯錯就可以過好日子, 也沒有機會讓個人做太困難的決定或太挑戰的工作, 有機會可以無事退休吧!
課程的部份大概就講到這裡, 後面就是 Q&A.
Q1. 阿里巴巴的馬雲說台灣談創業的都是老人, 所以創業不會成功. 國外沒有面額制度, 創業者的報酬較大, 台灣創業者沒有錢就沒有股份, 請問學長對創業環境的看法.
A: 現在的創業環境比以前好. 差別在於當年有許多歸國學人帶來新技術, 而我們的鄰居又在睡覺. 現在鄰居醒了, 也沒有什麼人留學, 遊學的還比較多, 適合創業的產業也會和以前不同.
有人說要廢掉教育部才能讓下一代有創意, 學長並不同意. 他說他的時代更是填鴨教育, 大學錄取率只有 10%. 現在考不上大學的才是異類 (Cash: 世界上只有台灣這樣幹吧!?), 能發揮創意的空間已經比以前大. 學長說他們的老師教個案的時候只有一個前題, 就是結論不能是換總經理. 言下之意, 換掉教育部不能算是好的策略.
Q2: 公司生命週期是不是可以用在產業上?
A: 可以. 產業的生命走到盡頭, 所有的公司也都跟著死亡.
企業最需要總經理的時期是青春期, 重點在於找到對的人來幫忙. 一家公司的各個單位可能也在不同的時期, 做為管理者要讓他們有一致性.
Q3: 台灣多是小企業, 韓國是大企業, 要怎麼 mapping 到生命週期的圖形上?
A: 假如敵人在壯年期, 新公司只能從創新、市場定位等角度去切入. 不可能現在去做冰箱冷氣和韓國打. 但是舉例來說, 如果做出攜帶式冷氣, 一個人背著就能把整間會議廳弄涼, 那就有機會.
像是牙膏也能用講求藥效來切入, 這些都是對付生命週期右半邊寡佔、專賣的方法.
Q4: 很多管理大師自己創業都失敗…以創投的角度怎麼看?
A: 屬於右邊的大師 (管理型) 不見得能管得好左邊的公司 (創業型). 以學長自己當創投的觀點, 最重視對方有沒有一個領導人, 然後才看其他的產品或服務有沒有市場..等等. 創投要成功, 可以用階段性目標來管理, 做到那裡? 錢才投到那裡.
Q5: 公司在學步期, 害怕請到太強的人, 日後待不住會變對手. 是不是找比較差的人就好?
A: 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這個階段很難找到好的人才. 就竭盡所能找最好的人.
Q6: 奇異應該是官僚的公司, Jack Welsh 把它變得創新, 所以總經理決定一切?
A: 人心都是追求安穩, 通常是出了問題才會想要修正.
Q7: 市場的大餅愈來愈小怎麼辦? 例如 PC 產業的 acer?
A: 進入那一個產業大概就決定了公司最多能賺多少? 最少會虧多少? 對個別的公司 no comment.
Q8: 青壯公司在建立制度時會有衝突和鬥爭, 此時利潤、品質、市佔應該以那個為重?
A: 應該放在 star 和 cashcow, question, 以 bcg matrix 處理. 高科技業獨特的地方是生命週期特別短, 不然以塑膠管業來看,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很容易理解.
Q9. 對於代理產品這個行業的看法
A: 代理產品最好是資訊不對稱, 距離遙遠才有利. 本人今天買了一套 Mac Book Pro 的螺絲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跟蘋果店買, 一顆螺絲賣 50 NTD, 跟淘寶買, 一整組 10 顆, 4 塊人民幣. 代理能夠發揮的空間就在於它不能直銷, 不然就沒得賺了.
Q10: 對服貿協定的看法
A: 大陸政府是少數知道自己問題在那裡? 該怎麼解決的國家. 它不想跟你通的時候, 知道說什麼話才刺激你, 叫你不想和他通. 等到他強大了, 可以來攻市場了, 說法又不一樣. 但是競爭是一定要面對的, 大陸的市場也是一定要去攻的.
學長大概就說到這裡. 筆記也已經很長, 我就先收工去睡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