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夫.霍金斯(Jeff Hawkins) 這位仁兄的職業生涯, 大致上就是工程師可以達到的最佳典範.
他個人喜歡研究大腦運作的機制, 於是在 Intel 工作的時候, 就企圖說服老闆: “假如更了解大腦的機制, 可能會帶動電腦運算技術的發展". 不過老闆不理這一套, 畢竟 Intel 要賣的是跑得最快的 CPU, 和大腦的運作屬於不同的層次.
於是霍金斯跳槽到 Grid (做行動運算技術) 開發軟體, 包括語音與手寫輸入. 我想這算是補償無法研究大腦的缺憾, 所以做一點智慧型輸入的研究. 基於這方面的興趣, 他跑去柏克萊唸神經系統學 (neuroscience) 碩士, 主修 pattern recognition 方面, 算是和我同行. 不過, 他的博士班入學申請被柏克萊拒絕了, 因為學校沒有接新皮層 (neocortex) 的相關計畫, 並不同意讓他自己選題目做研究. 無奈的霍金斯只好再回到業界. 然而, 他的想法已經 “比較成熟" – 他要有自己的資金來做研究.
[註: 新皮層是大腦皮層的一部分http://www.phil.pku.edu.cn/personal/wugsh/sources/ASTONISH/astonish07chp.html]
如何獲得自己需要的資金呢? 只有在業界賺取. 首先要打出名號, 才能向公司爭取資源. 於是霍金斯回到 Grid, 職稱是研發副總. 後來 Grid 被 Tandy 買下, 新公司為了給霍金斯一個發展的機會, 所以成立了 Palm.
一開始 Palm 和卡西歐合作, 不過後來破局了. Palm 這家新公司變得風雨飄搖. 一位 Palm 的董事詢問霍金斯: 我們到底知不知道客戶需要什麼? 於是霍金斯提出了他自己的方案, 那就是 Palm Pilot. 當時公司只有 27 名員工, 而霍金斯認為軟體、硬體、作業系統都要自己做, 才能符合客戶真正想要的. 董事會基本上認為他瘋了, 但是對於一家新創公司, 如果不賭一把, 也沒有退路可以選. 一如大家所知道的, Palm Pilot 一炮而紅, 霍金斯也得到他要的公信力與資金.
2002 年, 霍金斯獨資成立紅木神經科學中心(Redwood Neuroscience Institute, RNI),並且成立一家應用其研究成果的 Numenta 公司. 基本上, 他終於實現了他最初的夢想. 雖然開公司可能會倒閉, 不過這個才是他畢生最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