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dge 小註解

Bridge 是很常見的名詞, 路上的木橋、石橋、糯米橋, 化學的鹽橋、物理的電橋、連三國都有大喬和小喬, 比較容易搞混的橋是下面這兩種.

第一個 bridge 是網路設備的名稱. 相較於 hub, switch, gateway 都是很常用的名詞, 網路上也有很多文章在介紹. Bridge 這個名詞就很少用多了. 一般根據 OSI 的 L1/L2/L3/L4 來區別 repeater, bridge, router, 和  gateway [ref 2], 照理說大家亮相的機會均等, [ref 2] 甚至說 router 在 1970 年以前也叫做 bridge.

Repeater 只是單純照抄封包給其他人, 又叫做 Hub. Bridge 初次見到某個 MAC address 時會先去問 router 該送哪個 port, 以後就能記住 MAC address 與 port 的對應關係. Bridge 又叫做 switch hub 或是 L2 (level 2) switch.

至於 Router 自己有 routing table, 會看某個 IP 決定往那個 port 送最佳, 又叫做 L3 (level 3) switch, IP switch 或 switch router.

由於 3C 產品不斷 cost down, 個人覺得 repeater 和 bridge 應該都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了. 現在在網路上搜尋 Hub, 出來的應該都是 USB hub. PCHome 的 10/100 Mbps 5 port switch 才賣 290 NTD. 它能過濾 2K 個 Mac address, 至少是 L2 switch 啦!5 port Gigabit 的 switch 也才賣 649 NTD.

第二個容易混淆的 “bridge" 是虛擬機 – virtual machine (VM) 用的. VM 軟體像是 PC 上的 VMWare 或是 Mac 上的 Parallel, 它們在原有的作業系統中, 又執行另外一個虛擬的電腦. 這個電腦通常也需要網路. 如果希望虛擬機和主機 (host) 在網路上有同樣的地位, VMWare 的網路要設定為 bridge. 此時 VM 和 host 共用 Ethernet 接口, 但各自有一個 MAC address 和 IP address. 這兩個 IP address 會在同一個網段, 比方說都是 172.21.1.X. 

Mac 上的 Parallel 的選項分成共用網路、橋接網路、Host-Only 三個選項, 在它的設定檔裡面, 選虛擬機器 → 配置 → 硬體 → 網路 → 橋接網路 → 默認適配器. 就可以達到 VMWare 中選 bridge 的效果. 如果選 vnic0 (virtual nic 0), 外面的 DHCP server 根本看不到它. Parallel 隨便給它個 10.211.x.x 當 IP 就可以透過 host 的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上網了. Parallel 對待虛擬機, 仍然是隨便給一個 Mac address 了事, 和 host 不同, 甚至還有 “生成" 的選項可以隨機產生新的値.

[Ref]

1. Connecting Devices – Hub, Repeater, Switch, Bridge, Router, Gateway

2. hub/switch/ip share/router 細部介绍

3. Hubs, Bridges, Switches, Routers and Gateways

4. Hubs, Bridges, Switches, Routers and Gateways

合勤 P-872H VDSL MODEM 小註解

上次中華電信的人來安裝 MOD 的時候, 我看他很用力地把 MOD 的網路線塞到 VDSL 的 modem 背後, 一些過去不解的問題似乎朦朧的有了答案.

首先, MOD 它的 ip 是 10 開頭的, 如果趁著 MOD 剛上電的時候, 用力地按白色的資訊鍵, 就會進入設定的畫面 (很慢就是了). 從裡面可以看到它的 ip 根本和我家裡用的 192.168.1.X 不是同一個網域. 換言之, 這支 modem 可以支援 4 個 LAN 才對. 而這四個 LAN 又透過同一根光纖連到外面的 WAN.

上網找了一下線索, 發現網民大哥大姊要不就是太聰明 (根本就是網路科班出身的) – 言簡意賅, 高深莫測, 要不然就是很外行, 像我一樣把 P-872H 的 user manual、data sheet 都看完了還是不知道怎麼辦? 想要從不懂變懂, 幾乎比減肥還難! 幸而我找到一些關鍵字, 再經過而不捨 (網路線拔來拔去真的很氣) 地研究, 終於搞清楚了下面的幾件事:

1. 這個 modem 支援 4 個 LAN, 4 個 LAN 可以各自用 PPPoe 撥接上網. 中華電信不是給一個固定 ip 嗎? 那個就用 123456@ip.hinet.net 撥接, 其它的就用 123456@hinet.net 撥接, 得到浮動 ip 後, 各自當作一個對外連線. 4 個 LAN 只有 bridge 的功能, 彼此 ping 不到.

2. P-872H 本身就支援loopback, 所以我把 blog 網站單獨用固定 ip 撥接上網, 但家裡的無線網路改用浮動 ip 上網後, 其實我可以在家裡看見自己的 blog, 不需要透過手機上網. 過去幾年真是有夠蠢的~~~~

3. 如果把自己的 NB 的 ip 設定成和 MOD 一樣, 再用 MRL 來 streaming MOD 的節目 (一個頻道一個 ip), 其實也可以把 NB 當作 MOD 來用. 至於其他達成此目標的科技, 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 重點是把 NB 的網路設成和 MOD 一樣.

對了! 以前看到有人拿我們 DMP 的產品去當中華電信 MOD, 原先還搞不太懂為何能做到? 現在想想一點都不難. 只要基本的 know-how 足夠, 再加上整理頻道表的 data mining 的能力, 確實有可能做出家中第二台 MOD.

對此有興趣的人請上網查 "卡巴熊", 他自製的 FW 可以幫海美迪的 DMP 升級. 不過卡巴熊夫人懷孕了, 所以他暫停做 1073 的生意, 一時買不到東西 (難怪我們業績下滑了一點). 在此順便祝卡巴熊夫人生產順利, 卡巴熊生意興隆, 瑞昱業績長紅!


2010/10/10

補充一個點, 根據 "IP分享器的選購迷思" 這篇文章所述: 我們在市面上買到的路由器, 其實比較接近 IP 分享器. 因為我們的內網不會有內內網, 能看到的 IP 都是這台 IP 分享器所提供的, 既然是自己分配的, 要認得並不難, 這只是 NAT 能力的表現罷了. 真的拿一個亂七八糟的 IP 封包過來的話, 它並沒有能力把它轉到 WAN 上去. 這也就是 MOD 10.x.x.x 的 IP 沒辦法從普通的偽 "路由器" 送出去的原因了.

然而, 如果這台 IP 分享器可以支援 PPPoE relay 的話, MOD 就可以接在這台分享器的後面. 因為 MOD 實在不會有什麼 packet 要和其他的內網 IP 做交流, 所以它適合走自己的高速公路.還有, 此時 IP 分享器的 DHCP 要關掉. 每個接上來的都要用靜態 IP.

MOD 如果接在 switch hub 上也可行. Hub 本身不提供主動上網的能力, 它只不過是個分接頭. Switch Hub 則是比較聰明的分接頭, MOD 連上來就大才小用了. 此外, MOD 固然可以用 PPPoE 上網, 和 MOD 接在一起的 AP –  偽 router 也要能自行撥接上網才可以, 用靜態 IP 或 HDCP 跟 VDSL 拿是不行的.  

[ref] IP 分享器之選用及設定

VMWare Workstation V6.5.2 的網路選項

昨天為了 pass through 的事情, 還是搞到 10 點才吃晚飯. 不過今天清晨五點多就夢到 HDMI pass through 有問題而 "嚇" 醒了. 可是我 9 點鐘還要送小孩去上學, 不可能一早衝進辦公室. 於是起來研究 VM Ware.

VM Ware 可以讓一台 PC 上並存多個作業系統, 甚至可以互相通訊. 先前裝 VMware Workstation 4.X 版的時候, Vista 直接不能開機, 所以我憤怒地將它移除. 不過, 聽說 VMWare 新版已經可以和 Vista 相容了, 所以我就再給它一次機會. 因為我還有一套正版的 XP Home, 一套正版的 XP Professional 都晾在一邊. 與其這樣, 還不如把它灌起來使用.

新的 VMWare 安裝界面變得簡單易懂多了, 所以很直觀地就可以把系統設定好. 較難弄懂得就是網路設定的部分. 網路上有人說: 勾第一個就好, 有人說為了方便就勾第二個. 光是這樣, 我們很難搞清楚其中的玄機… 

其實網路的第一個選項是 bridge, 第二個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第三個是 host only, 第四個是 custom. 選 bridge 的話, 這個 guest (也就是新開出來的虛擬機器 virtual machine, VM) 和主體的機器 (host) 具備同等的上網權力, 因此相當於要給 guest 一套完整設定. 若是 NAT 的話, guest 只是用虛擬 IP 分享 host IP 的上網能力. Host-only 的時候, guest 就不能上網了. 至於 custom 選項可以決定用哪一個 VMNet 上網. 我看到 VMnet1 就等於 host only, VMnet8 就等於 NAT.

為了先求苟活於亂世, 我就選了 NAT, 打算等到有空再來設定 bridge 網路. 畢竟, 我的主要需求是在 blog 架站的 PC 上寫網誌, 而避免去打開 notebook. 此事的解決之道包括: 架 DNS 站, 改 host 檔案, 或者是用另外一個網路 (例如 3G). 若是想用 3G 的話, 就得用 bridge 的設定. 唉! 一切只怪買 rounter 的時候年紀太輕, 還不懂得要指名有 NAT loopback 功能, 只好事後補救, 改東改西.

VMWare 很強大的一點是, 所選定的東西都是可以改的. 這樣給了使用者很大的彈性. 目前較不滿意的就是 guest 的視窗太小, 只有 800 x 600. 不知道受到哪一個條件的限制? 如果按照 VMWare 裡面的選項來看, 選到 2360 x 1770 也沒有問題. 如果這點解決了, 幾乎就完美了.

目前還在試用期 30 天之內, 如果用起來感覺不錯. 應該是要贊助一下開發這麼強的軟體的廠商才是.

[reference]

http://www.dk101.com/Discuz/viewthread.php?tid=54236

[20090623 補充]

要把 guest 的螢幕解析度調高, 只需要到 guest 的控制台裡面去調整, 這樣螢幕就可以愈調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