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摘要第一部份的第二章 “理解注意力和記憶力如何運作". 先說結論, 那就是作者主張將記憶分類, 這樣更方便回憶. 然後, 雖然效果因人而異, 建議將待辦事項寫在分類的索引卡上. 將待辦事項從大腦中 off load. 大腦就暫且不用去煩惱這些事情. 然後我們回到作者本來的論述.
作者說 “白日夢" (daydream) 模式視神經科學的重大發現. 所謂做白日夢, 聽起來像是電腦跑到 idle mode, 但是作者指的是 “無為而無不為". 當我們專注一個東西, 這時稱為中央執行模式, 相關的模組都在全力執行中. 但跳出中央執行模式後, 就來到白日夢模式 (根據作者, 沒有其他選項, 只能二選一). 白日夢的重點在於此時感官和概念 (我覺得應該是指認知?) 之間沒有界線. 做白日夢時沒有用到特定區塊的大腦, 而是平均地混用大腦每個區域. 作者認為這樣會更厲害.
這種說法基於一個假設, 那就是大腦其實沒有分化出特定的區域處理特定的能力. 我一直認為語言就是有個語言區, 所以電視上神醫在幫人開腦的時候, 可以選擇不麻醉, 然後一邊跟患者對話, 驗證有沒有傷到患者的語言能力? 作者說, 要把一個能力毀掉. 只要傷害迴路中重要的部分就行了. 但是功能要完整的話, 需要各區共同運作. (p.57) 這兩區的說明可以參考註解 [1] 的圖.
顳葉雖然和聽覺、語言高度相關, 但是布若(落)卡氏區(Broca’s area)損壞就不會以語言表達, 而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損壞就無法理解語言. 前者在左側額葉, 後者在左側大腦的顳葉後方、與頂葉和枕葉交界處. 至於他們的分布可以參考 [2] 和下圖. 所以基本上光是聽覺有關的部分就是一大片. 語言和聽覺還在不同區.
因此專注於一件事 (中央執行) 和廣泛地在各個腦區間遊走 (白日夢) 就形成做這的兩個模式. 怎麼切換模式呢? 作者引用自己的論文 (2010) 說是島葉 – 顳葉和額葉的交接處. 島葉做切換總是需要來自於扣帶(Cingulate) [3] 的輸入輸出. 扣帶的名稱看 wiki 的圖應該很好理解這名字為何這樣取? 前扣帶連接到眶皮層、前額葉皮層和輔助運動區. 所以當開車恍神, 突然看到前車放大 100 倍, 嚇了一跳, 從白日夢切到中央執行模式, 趕快踩剎車. 這幾個區域的功能就可以連起來.
講了前扣帶, 順便講一下書中不提的後扣帶. 後扣帶是大腦中血流最快 (高 40%) 的區域, 作用還不是太清楚 [4].
這樣就整理了 Chapter 2 的一半. 總結出: 中央執行、白日夢、注意力過濾器 (Chapter 1 重點)、和切換開關是人力注意力系統的四大部分 (p61). 後續有大腦的化學作用和分類的重要性, 這個留待下回分解.
[Note]
1.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19/01/brain.html
2. 台大開放式課程, 羅竹芳教授.
3. 扣帶回
4. 後扣帶皮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