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英文名字就叫做 “Whoops!!", 作者是約翰蘭徹斯特 (John Lanchester). 它的書名翻譯成 “大債時代" 的原因, 其實可以從書的內容去理解, 因為它從冰島破產開始講起, 完整地描述了 2008 金融風暴的來龍去脈.
我想大家都有機會了解什麼是衍生性金融商品, 什麼是次級房貸, 不過有些事, 我是看了本書之後才搞懂的. 所以我把最特別的地方整理出來.
1. 什麼是國家破產了?
冰島發生的問題: 就是無論你有多少存款, 隨著克朗 (Krona) 崩盤, 銀行因為倒閉而不能把錢還給你; 更不用說物價突然會上漲 N 倍.
2. 為何銀行變成金控公司?
原先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是分開的, 從美國大蕭條時代, 就知道撲滿和賭場應該要切割, 我們不能讓一般老百姓的錢, 涉及有風險的投資行為. 不過隨著銀行財團的創新發明 (例如衍生性金融商品) 刺激了經濟的成長, 政府也樂得獲得選票而放任財團橫行. 需要投資管道的商業銀行和需要資金的投資銀行現在又合併到一起去了.
今天你把錢存在銀行, 目的本來只是要孳生利息. 不過現在這家銀行還兼做高風險事業, 他們不把你拖下水是不可能的. 這也就是各家理專很熱心地為大家理財的原因, 因為理財已經變成銀行的主業, 收放款能賺得太少了 (比起高槓桿的金融商品而言).
3. 為何銀行要從事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操作?
因為他們自以為找到了有數學支撐的工具. 國父曾經說過思想產生信仰, 信仰產生力量. 衍生性金融商品怎麼定價呢? 像是 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只要把它的風險拿來定價就可以了. 風險最低的就比照 AAA 級債券, 然後依此類推.
但是美國政府都不值得 AAA 級債信了, 次級房貸怎麼會有 AAA 級呢? 這也難怪巴菲特聰明地早早出脫信評公司持股, 那真的是太扯了.
真正的風險有多大呢? 這就像是南部的堤防被沖垮的時候, 官員都會說我們是依據百年洪峰設計的啊!? 要知道機率這檔子事, 不是超過 6-sigma 就不會發生, 發生了就要重新做統計模型, 而是模型只能做事後諸葛, 不能做為投資依據.
再說, 公司大到不能倒, 原本就有道德風險. 銀行恣意而為, 出錯時政府會救, 當然也就不能讓銀行走到正軌. 無論是美國的雷根總統, 或是台灣的馬總統, 都認為存款保險是好事. 把錢存在銀行, 就算銀行倒了, 政府也會賠給你, 這就是政府為財團買單的例子.
畢竟, 哪有政府能置身經濟大事之外呢? 當然只好和財團站在同樣的立場了. 如果真正為民眾好, 政府要做的是嚴格限制金控的成立, 把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拆開才對. 不過這個成立金控的世紀大業已經在阿扁政府執政的時候就完成了, 要改回來也不容易.
4. 認識今日的銀行
現在的銀行已經不是那個可靠的銀行了. 銀行的存款數字愈高, 就表示他們欠民眾的債務愈高. 如今各式金融商品大行其道, 他們的財務槓桿遠大於你我的想像. 至少他們的財務報表不像他們的大樓那麼堅實.
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血汗錢, 拿給他們做高風險的投資, 就算他們號稱的中度風險投資, 其實也都不會是你想知道的, 除非那真的是閒錢中的閒錢的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