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大債時代»

本書的英文名字就叫做 “Whoops!!", 作者是約翰蘭徹斯特 (John Lanchester). 它的書名翻譯成 “大債時代" 的原因, 其實可以從書的內容去理解, 因為它從冰島破產開始講起, 完整地描述了 2008 金融風暴的來龍去脈.

我想大家都有機會了解什麼是衍生性金融商品, 什麼是次級房貸, 不過有些事, 我是看了本書之後才搞懂的. 所以我把最特別的地方整理出來.

1. 什麼是國家破產了?

冰島發生的問題: 就是無論你有多少存款, 隨著克朗 (Krona) 崩盤, 銀行因為倒閉而不能把錢還給你; 更不用說物價突然會上漲 N 倍.

2. 為何銀行變成金控公司?

原先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是分開的, 從美國大蕭條時代, 就知道撲滿和賭場應該要切割, 我們不能讓一般老百姓的錢, 涉及有風險的投資行為. 不過隨著銀行財團的創新發明 (例如衍生性金融商品) 刺激了經濟的成長, 政府也樂得獲得選票而放任財團橫行. 需要投資管道的商業銀行和需要資金的投資銀行現在又合併到一起去了.

今天你把錢存在銀行, 目的本來只是要孳生利息. 不過現在這家銀行還兼做高風險事業, 他們不把你拖下水是不可能的. 這也就是各家理專很熱心地為大家理財的原因, 因為理財已經變成銀行的主業, 收放款能賺得太少了 (比起高槓桿的金融商品而言).

3. 為何銀行要從事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操作?

因為他們自以為找到了有數學支撐的工具. 國父曾經說過思想產生信仰, 信仰產生力量. 衍生性金融商品怎麼定價呢? 像是 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只要把它的風險拿來定價就可以了. 風險最低的就比照 AAA 級債券, 然後依此類推.

但是美國政府都不值得 AAA 級債信了, 次級房貸怎麼會有 AAA 級呢? 這也難怪巴菲特聰明地早早出脫信評公司持股, 那真的是太扯了.

真正的風險有多大呢? 這就像是南部的堤防被沖垮的時候, 官員都會說我們是依據百年洪峰設計的啊!? 要知道機率這檔子事, 不是超過 6-sigma 就不會發生, 發生了就要重新做統計模型, 而是模型只能做事後諸葛, 不能做為投資依據.

再說, 公司大到不能倒, 原本就有道德風險. 銀行恣意而為, 出錯時政府會救, 當然也就不能讓銀行走到正軌. 無論是美國的雷根總統, 或是台灣的馬總統, 都認為存款保險是好事. 把錢存在銀行, 就算銀行倒了, 政府也會賠給你, 這就是政府為財團買單的例子.

畢竟, 哪有政府能置身經濟大事之外呢? 當然只好和財團站在同樣的立場了. 如果真正為民眾好, 政府要做的是嚴格限制金控的成立, 把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拆開才對. 不過這個成立金控的世紀大業已經在阿扁政府執政的時候就完成了, 要改回來也不容易.

4. 認識今日的銀行

現在的銀行已經不是那個可靠的銀行了. 銀行的存款數字愈高, 就表示他們欠民眾的債務愈高. 如今各式金融商品大行其道, 他們的財務槓桿遠大於你我的想像. 至少他們的財務報表不像他們的大樓那麼堅實.

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血汗錢, 拿給他們做高風險的投資, 就算他們號稱的中度風險投資, 其實也都不會是你想知道的, 除非那真的是閒錢中的閒錢的閒錢…

我讀 «我的職業是股東»

本書的作者是林茂昌先生. 他的本行就是金融業, 曾經擔任台証期貨總經理. 而他退休之後, 就以投資為本業, 閒暇的時候種花, 練習水墨, 並且兼做翻譯. 這本書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我也正好買了他翻譯的 “大債時代".

講股票的書可謂一火車又一火車, 為何我要特別看這本呢? 主要的原因是本書講得特別有系統. 我就沿用本書的五堂課的順序來記錄心得吧!

第一講: 請給我一支飆股

所謂的飆股, 在作者的定義之中就是成長股. 成長股之父湯瑪士普萊斯 (Thomas Rowe Price) 說: 公司和人一樣, 有成長期和成熟期. 在成長期進行投資, 而在成熟期獲利了結. 成長股有兩種:

1. 在景氣高點, 銷售量和盈餘不斷創新高的公司. 此時可以賺到價差.

2. 在景氣低點, 銷售量和盈節節上升的公司. 此時可以賺到穩定的報酬.

然而, 這樣的公司往往具有: 優秀的經營團隊, 研究發展領先同業, 產品擁有專利權, 受法規保護, 良好的勞資關係, 勞動成本低. 在財務報表上, 可以看到堅實的資產負債表, 高淨值報酬率, 高營業利益率, 以及超出同業的盈餘成長率.

至於何時可以買? 何時可以賣? 這裡面頗有學問. 理論上沒有一定的公式可循.

第二講: 請把我變成巴菲特

這一個部分, 就是在講不要怕買到冷門會變人家笑的公司, 只要我們確實知道它是價值型股票就好了. 話說回來, 我們又沒有內線, 也不是公司派, 怎麼知道哪家公司可以投資呢? 最簡單的考驗方法就是是否每年分派股利, 並且殖利率夠高. 假設公司在不增資的情況下還可以連續分派現金股利, 那麼做假的機會就非常小了.

第三講: 抓到大漲潮

這一部分主要在講技術分析. 最後結論是技術分析沒有用. 那還有什麼可談的呢? 我想最重要的部分是, 作者講到了順勢或是逆勢操作兩種型態, 一種是低買高賣的逆勢操作法, 一種是追高殺低的順勢操作法. 後者的難度較高, 故更加考驗投資人的心臟強度, 但是有機會賺到大錢, 或是賠光光的投資人都是這一種.

第四講: 跟股市高手們過招

這個單元複習了隨機漫步, 均數回歸, 效率市場, 效率前緣  (Efficient Frontier), alpha (低市值/股價淨值比/本益比的股票表現較好), Sharp (單位風險報酬 – 其實就是報酬正規化), 以及指數基金.

最後的結論當然就是買大盤 – 愈大的指數型基金愈好.

第五講: 股災是大展身手的機會

這裡面講到布朗運動, 列維飛行, 黑天鵝. 總之效率市場也會失靈, 要把握超跌的機會.

當然, 作者自己還寫了一個結論, 就是叫大家奉行價值型投資, 不要玩零和遊戲 (賺價差), 而是以正和 (收取股利) 為目標.

我倒是從這本書想起兩件事. 其一是有關隨機漫步. 如果股價隨機漫步, 有時候就會變成負的. 因此股價雖然看起來很亂, 但是它本身不是一個隨機的數字, 而是一堆隨機變數的函數, 包括政府有沒有介入干預都會影響股價指數.

另外一件事是有關效率市場, 其實我們本身就是市場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看到該出手的時候, 卻猶豫不出手, 這樣的市場自然效率不佳. 直到有 “勇者" 挺身而出, 真正買進或是賣出, 市場的效率才得以發揮. 我們就是市場, 這個觀念我第一次想通. 既然市場就是我們這些形形色色的人所組成的, 沒效率, 超跌, 超漲都是再平凡也不過的家常便飯了. 而等到資訊傳到神經末梢, 市場就會變得超有效率.

我讀 «推理要在晚餐後»

這本書是東川篤哉先生所寫的暢銷推理小說. 和一般推理小說不同的地方是, 本書充滿了搞笑. 雖然每個短篇裡面幾乎都會死人, 但是爆笑的份量一點也不會失色.

故事設定的背景令人難免聯想到烏龍派出所, 在東京國立署警局裡面, 有個大企業小開的上司風祭警部, 和他手下的 “更大企業" 的大小姐寶生麗子. 風祭警部高調愛炫耀, 平日開 Jaguar 代步, 而麗子則是隱藏有錢人的身分, 管家影山只會把凱迪拉克禮車開到現場的 100 公尺之外. 這樣的設定讓人不想起開法拉利的中川圭一和秋本麗子也難.

這兩位有錢人的破案能力都不怎麼樣, 風祭警部尤其愛炫耀自己有錢人的身分, 有點像是烏龍派出所裡面的超級有錢人白鳥麗次.但是管家影山卻比名偵探柯南還要厲害, 只要聽麗子描述一遍看似平凡無奇的案情, 就能正確地指出誰是真兇, 連現場幾乎都不用去.

當然, 如果這位主角影山要是忠心耿耿地像是蝙蝠俠或是鋼鐵人的管家就不夠搞笑了. 這位管家可是在聽完大小姐的描述之後, 就能迅速破案, 並且不諱言地說出這種話的人:

“請恕我失禮, 大小姐…連這點程度的真相都想不通, 大小姐您是白癡嗎?"

大小姐在第二話戴上裝飾眼鏡企圖提升自己的形象, 開車的影山從後照鏡看到戴眼鏡的大小姐, 驚嚇地把車子都開歪了.

“您怎麼了, 大小姐, 我記得視力是您唯一的長處啊?"

本篇破案的時候, 影山依然沒有好話. 影山拿出未開封的紅酒瓶給麗子觀察金屬蓋上的兩個透氣孔, 麗子卻仍然以為這瓶紅酒是不可能被下毒的. 事實上, 用針筒確實可以對於沒開封過的紅酒下毒, 只要透過透氣孔再穿過軟木塞就可以做到.

“請恕我失禮, 大小姐."

“難不成大小姐的眼睛是瞎了嗎?"

喔喔, 我想我也會被這種管家認為是瞎子吧! 不過這位在關鍵時刻沒禮貌, 卻隨時可以修正回恭謹態度的影山, 真的發揮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讓這本死好幾個人的書變得很好笑, 而且又能達到推理小說那種挑戰讀者推理能力的效果.

有興趣的話, 大家可以讀一下本書. 裡面共有 6 個短篇, 很快就可以讀完!

我讀 «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 – 3

本書的第八章到第十六章叫作情境篇. 然而, 雖然應用談判技巧的場景有些差異, 但是所有的技巧和工具都和前面提到的差不多.

所謂的工具就是上次的四象限模式, 或是叫做 “爭取更多模式".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進度落在哪一個象限, 來檢視我們該做哪些準備?

而 12 項技巧就是在第一篇提到的那 12 件事情: 目標, 以對方為主, 動之以情, ….列出清單等等.

每次可以使用多種技巧, 如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可以換另外一個對象再套用一次. 如果仍然爭取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可以多多練習, 期望下次會更好.

在這本書裡面, 多數的例子都是用套交情來爭取折扣, 減少罰款, 獲得補償. 如果只看這一個部分, 會令人覺得根本沒有甚麼了不起, 王大媽殺價可能比書上寫得還厲害十倍!

確實, 談判技巧如果都用在這種小地方 – 厚臉皮地叫飛機停下來等遲到大王, 耽誤全機其它人的時間, 我們會覺得會吵的小孩有糖吃, 真可惡! (p1, 隔著候機室玻璃, 哀怨眼神盯著機師, 讓機師重新開啟艙門; p370, 大字形姿勢站在停機坪, 眼神和機師接觸, 讓飛機回頭).

 但是這個技巧做大了, 也可以變成有意義的大事. 2003 年烏克蘭政府拒絕為 1998 年所擔保的 1.075 億美元的 “尤日內" (核彈頭飛彈公司) 公司債繼續擔保. 作者運用 “標準" 使烏克蘭財政部就範.

“請問這份擔保有提到有提到無條件嗎?", “請問無條件是什麼意思? 是指日後想設定條件就能設嗎?" , “請問這份擔保有提到有提到不可撤銷嗎?", “請問不可撤銷是什麼意思? 是指日後想撤銷就撤銷嗎?", “在這份不可撤銷無條件的政府擔保書上, 是烏克蘭政府的印章和簽字嗎?"…一連串的套用對方設定的標準, 使得烏克蘭財政部也拿這位美國顧問沒辦法.

我個人覺得最好的一個談判實例是作者說服三千位玻利維亞農民砍掉古柯樹 (用來生產古柯鹼), 改種香蕉. 90 年代中後期, 美國駐玻利維亞大使提議進行掃毒運動, 希望農民可以戒除古柯鹼 (好會干涉內政的大使…), 作者接受了這項委託.

原先玻利維亞政府的做法是對叢林投擲燃燒彈, 燒毀古柯樹. 但是這種做法會使的毒品更為稀有. 農民硬是要種的話, 其實獲利有限, 並且風險極高, 還可能會送命.

首先作者試圖先說服 100 位農民, 因此他為自己盛裝打扮一番, 強調他和農民的不同. “看看我! 我穿得不一樣, 講話不一樣, 長得不一樣, 我搭機來這裡的機票錢, 可能比你們一年的收入還高."

“但是我覺得我們有一些共通點, 我們都希望自己和孩子過得更好, 如果我們能合作, 就能完成一些事".

接著, 作者提到農民有土地, 廉價的勞力, 而他有資金, 技術, 和市場. 這些動之以情, 誘知以利的方法只是第一步. 作者當場通過口譯, 打出一份西班牙文的合約, 保證農民可以獲得種植香蕉的所有設備, 技術, 運輸工具, 肥料, 和收購保證. 再由兩位能讀寫西班牙文的農民, 一起開 350 公里的車到聖克魯茲市簽約.

當然, 這裡要做一些準備. 作者搬出美國政府來說服玻利維亞的花旗銀行為這些兩手空空衣衫襤褸的農民開戶. 當這些農民拿到自己的花旗金融卡和存摺, 自然就相信這件事是有搞頭的.

另外, 當初農民不種香蕉的原因在於當地的香蕉很容易染病, 香蕉葉斑病可以使香蕉葉下垂, 並且讓香蕉在無遮蔽的狀況下, 天天受日光曝曬而熟成變黑, 無法實用.

因此作者還要搬出美國政府來說服玻利維亞的軍機場供他們的農用機起降. 一天噴灑多次的殺菌劑, 才能殺死真菌, 因此從聖克魯茲市飛來的飛機成本過高.

請留意, 作者在這裡面是扮演商人的角色. 所謂成本過高並不是美國政府的成本, 而是他所代表的公司的成本. 故他多次動用政府關係, 也不是名正言順的. 但是搬出掃毒的大帽子, 還是可以說服美國國務院, 司法部和財政部. 反正美國的遊說團體本來就很多.

最後美國和玻利維亞政府拿出十萬美元為他建造了一條農用跑道. 作者也引進厄瓜多栽種香蕉的技術, 並且把香蕉高價賣到阿根廷.

即使有一陣子市場上的蕉價大跌, 但作者還是沒有虧損. 因為玻利維亞的農民怕作者的公司虧錢倒閉, 所以自動降價相挺.

這個章節主要是講如何克服文化差異, 在異中求同. 但無疑澄清了談判不只是揩油而已, 它可以做出一番有意義的大事來.

最後我要講一下作者賊賊的小地方. 大家都知道作者是華頓商學院的教授, 所以他的學生中本來都是社會上流人士. 每當他舉例說, 歐小馬先生用了他的談判方法使旅館幫他升級閣樓套房, 現在歐小馬已經是總統顧問.  我就有點好笑.

這些人就算沒有修戴蒙教授的課, 現在還是總統顧問啊!? 和他有沒有活用談判技巧是沒有絕對關係的. 這就好像賣雙 B 轎車的 sales 說, 王老闆很愛我們的車, 從來不考慮便宜的牌子, 現在他已經台灣前十大富豪了. Well, 賣書的談判技巧在其中矣… (完)

 

我讀 «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 2

本書進入第二章之後, 一直到第七章, 叫做 “原則篇". 雖然每章的名稱和主題有所不同. 但是老實說, 很難從所讀到的內容分辨出這是第幾章? 我們只要想像這些都在討論 “人" 這個主題就好了.

第二章提到, 凡事要以人為中心. 作者認為談判能夠達成, 55% 是因為人, 37% 是因為流程, 只有 8% 是和討論的實質內容有關.

既然與人有關, 我們就要找到適合的談判者和談判對象 (決策者). 值得一提的是, 最適合的談判者未必是最位高權重的人. 因為權力愈大的人, 愈不會注意到對方的需要. 而戴蒙先生的談判術卻完全是圍繞著對方的需求出發的.

傳統的談判技術中, 會用己方不能做決策的人去和對方能夠做決定的人對話, 似乎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 了解對方需求, 拉攏了談判對手, 還是需要大家做出承諾, 這個談判才有效果. 己方的代表假設有充分的誠意與執行承諾的能力, 但對方講的話可不可信呢? 還需要審慎地評估. 作者從來沒有說過, 要把談判對手當做朋友.

相反地, 作者建議我們選擇談判的對象.

什麼是選擇談判的對象?如果大家打電話去信用卡的客服專線, 要求降低年費. 如果對方不答應, 作者建議掛掉電話, 換另外一個客服. 這是本書中反覆提到的觀念.

作者常常試圖和對方拉攏關係, 而不是直接講價錢. 對於講不動的對手, 就直接跳過他/她!

基本功夫是把人當人看 – 雖然我們不能學馬總統把這句話明講出來, 目標都是放在打動對方! 

比方說談談共同點 – 地點, 興趣, 經歷, 罵罵共同的敵人 – 天氣, 罪犯,… 幸運的話, 對方可能會把特價品再打 6 折賣給你/妳.  我讀到本書 60% 的地方時, 這種因為閒聊而獲得折扣的例子可能已經有上百個了. 這使我明白, “老闆, 價錢可不可以再少一點?" 是菜鳥才會用的手法. 有經驗的老闆只要說: “成本價, 我們已經賺很少了…", 菜鳥就殺不下去了!

除了上述的基本心法, 作者整理了一套邏輯. 這是本書在這個段落中最有系統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