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兩岸三通, 用語也要通»

這本書是我很久以前買的, 讀到一半的時候, 馬總統才有 “識正書簡" 的說法出來. 當然 “識正書簡" 又被獨派媒體大事炒作了一番, 做為馬總統準備賣台的證據. 哈!

撇開政治不論, 當我去 Costco 人擠人的時候, 我發現周遭的人根本都不面熟, 不知道是哪裡冒出來的? 只有一次遇到 Richard 和他的老婆沅蓁 (應該是這樣寫吧? 我都是用大哉乾元, 元貞利亨來記她姓和名的) 算是碰到熟人了. 既然小小的新竹市都有這麼多人了, 整個大陸的人當然是多到不像話. 既然如此, 怎麼能不多了解一下對岸的文化呢!

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個部份是兩岸用語對照, 內容包括生活用語, 食品與用品, 稱呼, 教育與文化, 電腦網路與國名翻譯. 比方說台灣人講傷口要貼 OK 繃, 大陸人大概就是說創面要用創可貼之類的. 第二部份是大陸常用用語解釋, 第三, 第四部分是中國和台灣諺語大全. 感覺作者並沒有用電腦好好地排版, 有時會有重複的名詞或是漏字.

看本書可以感覺出大陸同胞很喜歡用簡稱, 舉例來說: “人流" 是指人工流產, 把常用的兩個字 (人, 流) 結合成為一個台灣罕用的名詞, 這顯然是拜一胎化政策之賜. 但是 “盲流" 可不是盲人流產, 而是遊民盲目流動. “手拖" 是指手扶拖拉機, 但是 “打托" 就是指商人雇用工讀生假裝有買氣…上述猶可理解, 但是 “卡貧" 可不是指卡奴, 而是苛扣國家下撥的扶貧款項; 能夠如此擋人財路的當然就是 “卡爺" 囉!

另外還有些半生半熟的名詞, 約略也能猜中. 比方說 “少年宮" 就是少年活動中心, “麵包車" 就是轎車.台灣說沙龍照, 大陸叫"小芳照“. 大陸說 “旱冰鞋“, 指得就是台灣的輪式溜冰鞋了. 絕對不可能猜中的, 包括 “洋白條“, 這是說假裝有外商投資, 但其實沒有. 整體而言, 名詞和用語反映了一國的文化. 如是沒有那種情境, 就不會出現那種名詞. 所以翻翻這本書還算是有趣的!

這本書還欠缺的應該就是火星文了. 我記得以前去大陸面試的時候, 我們都會上學校的網站去看同學的反應. 如果看到面試過的同學寫道 “一個帥氣的年輕人", 郁斌就會搶著說這是指他, 而我是那個 “微胖的年輕人", 是啦! 沒說我是肥胖的中年人我已經賺到了… 同學們慣用的 mm, plmm, gg, xdjm 都不在本書的內容, 實在有些缺憾.

本書最後的諺語大全算是有趣, 但些許過時了. 比方說 “驢騎後, 馬騎前, 騾子騎在腰中間." 這等經驗法則, 我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用上. 至於台灣俗語的部分, 我覺得平日聽到好笑的, 並沒有全部收錄在其中. 但是也有一些見了就很難忘, 例如: 和尚死某不敢哭呷著阿爹, 探錢私家; 別人的查某睏勿會燒, 看起來台灣的俚語比較直接一點. 另外 “鴉片仙, 走路倥悾" 則反映台灣過去抽鴉片的文化. 至於兩岸都有的諺語, 無非是教人少吃少菸少酒, 勤儉, 和睦, 孝順, 多做事. 這些道理應該放諸四海而皆準.

 

人生的魔幻時刻

有一個風格很奇怪的電影, 叫做 "魔幻時刻". 男主角包括妻夫木聰, 佐藤浩市, 和西田敏行等等, 女主角除了深津繪理之外, 包括綾瀨遙在內的戲份並不算多. 不過, 據說現在凌瀨遙算是最紅的了, 所以她的排名直接放在第二位, 僅次於妻夫木聰.

劇情大概是說:妻夫木聰飾演的黑社會小幹部 "備後登" 因為和西田敏行飾演的黑社會老大 (ボス) 的情婦マリ (深津繪理飾) 有染, 正好被老闆抓個正著. 為了脫身他只好謊稱可以找到傳奇黑道殺手 "德拉富堅" . 當然, 因為他無法找到德拉富堅來交差, 只好騙一個沒有名氣的演員村田大樹 (佐藤浩市飾) 來飾演 "德拉富堅". 後來這個謊話竟然一直沒有被拆穿, 假的德拉富堅還用電影特效嚇退了正牌了德拉富堅. 而老是變心的マリ, 儘管心意比"東京愛情故事" 的赤名莉香還難猜, 最後還是跟定了變得一無所有的ボス.

這部電影很是無厘頭, 充滿了誇張的表演和劇中劇. 所以很難以正常人的邏輯來衡量片子的好壞. 然而, "魔幻時刻" 這個名詞讓我很有感觸. 劇中所謂的魔幻時刻就是傍晚 – 一天中最美的時光, 也可以指一生中最燦爛的時光. 不僅僅是小演員村田大樹在等待他的魔幻時刻, 連村田的影壇偶像高瀨允 (柳澤愼一飾) 也在等待他的下一個 "魔幻時刻". 因為今天過去, 明天又來, 每天都有傍晚.  儘管每個傍晚的美麗也都不一樣, 但是只要等待, 加上不放棄的心, 就可以欣賞到最美的景色!

西田敏行是老牌演員, 我記得在不少的電影裡都看過他的演出, 他當紅的時代雖然已經過去, 但是薑是老的辣, 年輕人畢竟演不出他那樣的深度, 這就是他的價值. 我想在職場上也是如此, 最近網路上當紅的 "HP大中華區總裁 / 孫振耀退休感言" 中, 說到資深的人要如何不被取代的問題, 我想可能就是要像老演員一樣吧! 如果一齣戲完全用不到老演員就認了, 但是只要需要有人演老闆, 就得找個像老闆的人來演才行.

再說到當紅的綾瀨遙, 她的作品我所知有限. 看過的也就是 "魔幻時刻", "我的機器人女友", "Hero", 以及"裏見八犬傳" 這些. 號稱凌瀨遙 2009 年代表作的 "巨乳排球" 或是 "我的功夫女友", 我還沒有見過. 即便我覺得她的演技只是一般, 但是綾瀨遙製造魔幻時刻的功力真是非同小可.

閻驊在 1001 Yeah! 裡面說: "所以奉勸瑤瑤以及眾多「童顏巨乳」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前輩:林志玲與綾瀨遙,要努力提昇自己的內涵,才能屹立不「搖」、「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 我想, 努力提升自己的內涵應該不是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 要趁紅的時候, 努力演出自己的代表作! 反之, 若是離開了工作崗位去充電, 那才是瘋了~~~ 台灣的瑤瑤是如此, 其他千千萬萬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人也是如此.

有句老話說: "一日不練手腳慢, 兩日不練忘一半, 三日不練門外漢, 四日不練瞪眼看." 在職場上的修練離不開職場, 演員是這樣, 工程師也是這樣~~~

附帶一提, "魔幻時刻"的配樂很有美國老喜劇電影的味道, 氣氛一換, 配樂就換. 而這部片子的導演市川崑在本片完成之後不久就去世了, 他在本劇的劇中劇也飾演一位導演.

 

我讀 «回到明朝當王爺»

這本書, 喔, 這部書真的內容超多! 當初好像是有人推薦這本小說寫得不錯, 所以我就興沖沖地上網去看, 果然它的開頭就很爆笑, 相當引人入勝!

大意是說到牛頭馬面誤鉤了某人的靈魂, 只好送他去附身在其他陽壽已盡, 肉身完整的人身上, 意圖掩蓋過錯. 豈知這個人每次投胎之後, 都很快地再以善人的身分畢命, 迅速地累積成了九世善人, 若是再讓他當一世的善人, 他就可以成佛了. 當然主角成佛是樁好事, 但是牛頭馬面的業務過失就會被揭穿了. 整個故事就在這樣的佈局中展開. 當時我才看完 “椿山課長的那七天" 沒多久, 所以我還以為他們是同一類的書呢!

當然, 看完這本小說的人都知道, 它的開頭雖然搞笑, 但是後來的發展幾乎是另一本 “尋秦記". 雖然本書錯綜複雜的程度不若黃易的那本大作, 但是也有超越前作的地方. 除了 N 位女主角的描寫相當鮮明之外, 把經濟問題納入小說之中, 也是一絕.

在黃仁宇的 “萬曆十五年" 這本書中, 提到明代的弊病包括皇帝沒有實權, 大臣仗著祖宗之法, 對皇帝設下種種限制. 文官以名聲為重, 就算殺了他也敢和皇帝鬧; 方孝儒只不過其中忠臣情結比較重的一個罷了. 在本書中, 果然大臣老是和皇帝作對. 就算朱厚炤算想當一個好皇帝, 也難以擺平多嘴多舌, 義正詞嚴得朝廷百官. 皇帝就像是董事長, 而百官就是唱反調的董事會. 歷史上的大明企業雖然是百年老店, 在內鬥內行,  外鬥外行的經營模式下, 終於輕易地給清朝公司併吞了.

書中主角楊凌巧妙地掌握了錦衣衛, 把東廠, 西廠, 和內廠都納入私人管理體系之中, 因此搞定了政治大權. 雖然聽起來不太光彩, 像是以特務治國; 但是畢竟解決了文官體系錯綜複雜, 派系眾多的場面. 在經濟方面, 有經濟概念的主角當然是講求國家要有貿易入超. 然而要講究貿易優勢之前, 則是必須有軍事力量作背景. 否則全國直接就變成殖民地了, 還有什麼貿易可談?

明代的兵役制度相當不合理, 在 “萬曆十五年" 一書中有詳細的描寫. 我約略記得是: 地方衛所的軍隊雖然軍權在國家, 但全靠地方供養, 軍隊駐在哪裡, 就吃哪邊的地方政府. 因為事權不統一, 將領又需要輪調避免叛變, 最後搞得每個軍隊都給養不足, 失去戰鬥能力. 在本書中, 主角是用錦衣衛特許公司賺錢來養兵的, 打敗西班牙艦隊之後, 建立起了國際貿易的機制. 經由大量賺進歐洲的白銀, 明朝變成了世界最大的銀本位國家.

此外農業也不能不管, 楊凌引進取代稻米的番薯等食材, 解決饑荒問題. 並且用半現代化武器掃蕩了流寇, 響馬, 白衣賊, 造反的寧王, 甚至是蒙古騎兵. 這些豐功偉業都是想當然爾, 當個事後諸葛, 大家都知道該這麼做. 就算是回到古代的葉大雄 (野比伸太) 都知道可以用火來取信於原始人呢! 當然 後來他的火柴濕掉了點不著,還是哆啦 A  夢幸運地跑來救了他.

本書最讓我喜歡的一個章節是主角楊凌入川查蜀王造反那一段. 楊凌無意間結識蜀王的次子朱玄衣, 並且揭發他奪位的陰謀. 這邊我是當作 “破案天才伽利略" 或是 “名偵探柯南" 在看, 不過我卻始終猜錯兇手, 所以算他厲害. 另外作者說了一句令我難忘的話, 他說懷才不遇的人, 並不是真正的人才. 如果只會感嘆自己懷才不遇, 而無所作為, 那就是活該! 在這個章節裡面, 青城狂士盧士傑就是患了 “不遇症" 的代表. 當然, 楊凌對他不爽過之後, 還是看重他的能力, 讓他去當間諜. 雖然是苦差事, 也算是被重用了. 

如果大家也像我一樣有耐心, 可以用一兩年時間來看一本書的話. 我還滿推薦這部小說的. 想當初讀大學的時候就是缺乏這種耐心, 為了一口氣看完整本羅曼羅蘭的 “約翰克里斯朵夫", 不知道荒廢了多少的學業. (對了, 圖書館借書限制一個月要還的制度真不好!) 其他我不記得還有甚麼書厚成這型了. 湯恩比的 “世界史觀" 嗎? 好像也沒這麼多頁~~~呵呵呵. 本書現在外面已經有賣單行本了, 但是我算過全買要花不少銀兩, 還是上網去看就好了.

 

從 Theodore Schultz 的數據想起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 (Theodore Schultz) 說, 物力投資增加 4.5 倍, 利潤相對增加 3.5 倍. 人力投資增加 3.5 倍, 利潤將增加 17.5 倍. 那麼我們做 project 是不是人愈多愈好呢? 從專案管理上來說, 答案正好與此相抵觸! 原因是專案管理要達到的是有限資源下的最大產出; Schultz 的重點是最大產出下的資源需求. 一個要量入為出, 一個要量出為入.

對股東而言, 追求的自然是利益的極大化. 但是要他們繼續增資, 這就有點困難了. 畢竟從荷包裡掏錢, 手就是會比較軟. 因此在公司的管理上, 股東傾向於只做有限資源能夠做到的事, 以免偷雞不著著蝕把米, 偷一窩雞不著還倒貼一鍋飯. 公司經理人承上啟下, 於是乎專案管理大行其道. 大家對於專案管理就是 "花費有限的人力, 財力, 資源, 時間達到目標" 也都能朗朗上口. 只要目標設定正確, 也常常更新 KPI (Key Performance Index), 我想專案管理的確是兼顧股東的恐懼與貪婪的最佳解決方案.

假設股東對於技術或是生產都是無知的, 那麼他們唯有信任專業經理人一途, 而專業經理人只好相信底下的技術人員, 包括財務, 銷售與工程等等團隊. 如果大家的目標都一致, 應該也正好吻合高階經理人心目中的目標, 於是這個成果會讓整個管理團隊都滿意. 若是大家看法不同, 有人想著追求技術領先, 有人想著立刻產生盈餘, 這樣就算整體成果還不錯, 內部的滿意度應該是相當地低, 畢竟每個人的目標都沒有完全達到. 更不用說把私人的利益擺在優先地位的團隊成員, 即使是身在最完美的團隊, 還是會持續抱怨工作太忙, 收入太少, either or both.

馬歇爾 (Alfred Marshall) 提出的供需法則說到,  供給愈多, 就要買更多的設備, 請更多的工人, 因此總成本會愈來愈高.  而客戶的滿意度會隨著時間或是競爭對手的出現而逐漸下滑 (邊際效應), 導致需求下降. 為了提升供給的品質與數量, 投入的人力或是設備都需要增加. 在 IT 業裡面, 要維持原有的產能其實成本很低, 大概就是 debug 而已. 此時節省下來的人力又可以被回收在新技術上的開發. 舊技術的涵蓋面愈廣, 穩定度愈高, 可以抽調出來再利用的人力也就愈多, 因此其人力成長可能是一個憋嘴曲線 (和微笑曲線相反).

但是, 客戶滿意度終究會再度下滑. 或是套句中國的老話: 不進則退, 想要永續經營, 應該不會有只需要留 1~2 個人 maintain 這回事. 畢竟新技術應該又是高階人才密集的東西, 舊技術的初期門檻是投入 n 個人, 新技術的初期門檻將會是 "擁有新技術" 的 x 個人, x 不一定與 n 有關係, 但是這 x 個與 maintain 舊產品的 1~2人不可混為一談, 好比說以前需要會寫  c 的 Ni 個人, 後來成長到最多 Np 個人, 最後留 Nm 個人 maintain. 新產品需要會寫 c++ 的 Xi 個人. 如果原有的 Np – Nm 個人確實是人才, 那麼他們應該學得會 c++ 的技術, 否則就要轉職到只需要用 c 的公司或行業去. 而 n 系列技術一定與 x 系列技術在時間上是有重疊的, 因為市場的領先者必須要再度改變遊戲規則, 才不會發生 "終於被全世界都追上" 這種大悲劇.

當然, 任何一種技術都有生命週期. 等到末日降臨, 最後就會出現只需要 1~2 個人的狀況. 比方說, "拍立得" 相機終究是掛掉了. 但是從汽車業到電腦業, 這種世代交替的典範轉移似乎還沒有發生, 甚至沒有跡象要發生.

 

我讀 «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的繁榮»

經過數週的 “蠶食", 我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 不同於一般的理財書籍, 這本書大力唱衰股票投資. 所以可以視之為反向思考的代表作.

這本書從各種不同的觀點, 來探討股市為什麼會上漲? 如果能夠把這些理由一一擊破, 那麼股市未必會上漲的論說就成立了. 因此作者羅勃席勒 (Robert J. Shiller) 先生試圖以各種不同的章節來舉證: 股市上漲沒道理. 最為難能可貴的地方是: 他的看空股市, 恰好在 2000 年網際網路泡沫化的時候被應證了! 

這些舉證的項目主要包括:

1. 股市的本益比上漲之後, 未來十年往往走低, 無法續漲.

2. 投資客認定股市跌多必漲、常抱必賺, 作者認為這只是心理作用. 日本股市跌到現在也漲不回去! 股市上漲的真正原因, 可能只是因為投入股市的人愈來愈多, 大家對股票的熟悉度也愈來愈高. 參與者眾, 而形成一種老鼠會.

3. 股市的上漲和通貨膨脹有關. 舉例來說, 美國股市在 1871-2000 年之間, 股票指數上漲到一萬多點, 但是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調整, 這 130 年之內, 美國股市等效只漲到 1500 點而已. 這本書裡面的圖表, 都是經過物價指數調整的. 作者的用意是說, 長期投資股市可能也沒賺到多少! 尤其企業盈餘並沒有等量成長, 代表崩盤指日可待.

4. 股市上漲和新時代、新發明、新聞事件不一定有關. 發生大事的隔天股市不一定上漲或是下跌. 雖然作者用的數據也是言之鑿鑿, 但是我覺得網際網路崩盤固然沒有前兆, 但是 911, 921 會造成股市下跌應該很明顯吧! 尤其是在台灣這種淺碟型的股市, 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使得股市上漲或下跌. 當然, 我也同意作者說的, 新聞界的確常常穿鑿附會股市漲跌的原因.

要使得股市長期上漲或是下跌, 的確沒有單一事件可以那麼容易地驅動它. 包括股利的普遍增加, 證所稅的課徵, 都沒有辦法影響一個股市數年之久. 愛台灣的人應該很高興看這本書, 因為台灣在這本書裡面是一個國家, 名列史上十二個月內跌幅和漲幅最大的股市前一二名(漲幅第一名被菲律賓股市搶走了). 書中的 page 157 還寫到台灣人瘋大家樂的盛況~~~

5. 另一方面, 作者認為股市並不是最好的投資工具, 他認為數據不足以證明 “股市收益會比債券好". 這點我覺得作者有唬爛之嫌. 因為他說以不重疊的 30 年為單位, 美國歷史上只有 3 次股優於債, 卻也有一個 30 年債優於股 (1831-1861?). 所以投資股票不見得比債券好. [note: 我覺得應該是 1931-1961 年吧! 因為 1929 年剛好大崩盤.]

問題是美國證券歷史上也只 4 個 30 年, 刻意減少 sample 數來論說是不道德的行為. 若以任意 30 年來看, 作者認為那種不算. 反倒是舉出以 10 年為一個單位的話, 債市有 3 次勝過股市; 以 20 年為一個單位的話, 也有一次債市優於股市這種 “證據" 來評論股市.

6. 作者舉出很多股市可能下跌的原因. 主要是指很多退休基金都已經進場買股票, 而嬰兒潮世代的人, 終究會需要把股票賣掉來換現金. 在後繼乏力的狀況下, 不會有多餘的資金進來捧場, 這樣股市自然不會再漲. 這個道理是說得通的. 不過美國的股票可不是只有美國人想買, 如果可口可樂有低點, 我也想買一點來放著啊! 更不用說中國繼日本之後, 也逐漸在收購美國的資產了.

我想股是真正的末日就是大家都滿手股票, 那就真的幾乎沒有資本利得的空間, 只能慢慢配息了. (大家都無力再買股票的話, 要配股給誰啊?)

整體而言, 我覺得這本書在 2000 年可以說是一記警鐘. 看了它之後, 對於股市的隨機漫步行為也會更加警惕! 但是以資本主義而言, 錢最後不是進到高階管理者的口袋, 就是董事、股東的口袋. 若不加入其中的一員, 只靠著放貸 (買債券、定存) 來增加財富, 應該較難分得馬克斯所謂的 “剩餘價值".

以前我有個學長在賣保險, 他一直誇口說他們公司多穩多穩, 這個儲蓄型壽險又增值地多快多快, 我跟他說, 既然貴公司這麼穩, 保單利率又這麼高, 你乾脆介紹我買你們公司的股票好了. 保單的增值總不能超過公司股利的增值吧! 當然, 學長沒有X山人壽的股票可以賣我, 也就啞口無言了. 金融海嘯後, 我也很慶幸我沒有買到那個股票, 哈!

[Note] 這本書的前半段翻譯比較好, 後半有好幾句都不通順. 比方說整個子句沒有動詞. Page 237, “外國人對美國的怨懟, 也會美國企業盈餘的成長". 兩位譯者的責任區域, 不知道是不是剛好一人一半呢?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