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生活大爆炸的影集裡面看到的: Leonard 的媽媽精神病學家 – Dr. Beverly Hofstadter 在樓梯間第一次見到想當演員的 Penny, 就暗示她有 "外控性格" – external locus of identity [1]. 她說:
"當別人重視妳時, 你才會重視自己". 嗯, 這可是個不妙的想法. 上網 Google 了一下, 大致上 Leonard 媽講的就是最精簡版了. 與它相反的就是內控性格, 成就的動機是來自本人的內心, 即使外人批評或是忽視也不會受到影響. 我想每個人都是一個 "系統", 不穩定的系統可能會迅速崩潰, 而穩定的系統, 大多數人都是, 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方式達到系統穩定 – 至少暫時穩定. 不管是內控還是外控, 只要把增益 (gain) 控制好就沒問題了.
根據 [ref 2] 的論文結論, 在工作動機、自我學習效能、工作重新設計支持 (願意被指派其他工作)、賦權知覺、組織情感承諾、組織變革支持、工作滿意這幾個面向當中, 內控性格者只在賦權知覺這個項目中有較明顯的優勢, 其他 5 個方面則是小幅領先.
甚至在 "工作動機" 和 "工作重新設計支持" 的部份, 外控性格的人還稍微比內控性格的人高一點點. 這大概說明了外在因素也是很重要, 如果對賞罰不重視, 工作動機就少了一個來源. 如果都不太管別人怎麼想了, 當然不願意去接棘手的新工作, 能做熟悉的工作當然最好.
不過作者李賢聖先生也說到, 研究的對象是公家機關. 雖然內外控的人數比例相當接近, 但是看不出性格對於工作態度有什麼太顯著的影響. 或許大環境會反過來限制員工對工作的認知和動力. 我想, 員工的個性或許在下班以後的生活才顯現出來吧?! 因為朝九晚五的工作, 應該留給員工很大的發揮空間, 也就不見得要在公司把個性顯現得淋漓盡致啦, 撐一下就回家了!
如果根據一般的學說, 內控性格的員工在工作參與和工作滿意度上都比外控性格的員工好. 至於怎麼區分一個人是內控還是外控呢? 可以參考下表, 這是李賢聖先生整理 Rotter, 孫淑芬, 楊晉撰三位專家的 "題庫" 而得來的. 大致上, 可以憑直覺就猜到回答那個答案會是那種性格.
不過, 我第一眼就不喜歡第一題, 因為 a 和 b 選項不能構成 mutual exclusive and complete 的空間, 如果覺得主管確實關心他, 但努力和績效不成正比; 或是覺得正相關但不成正比; 甚至覺得負相關的人就只好亂選了.
[Ref]
1. 生活大爆炸翻譯
2. 員工內外控性格干擾組織賦權及變革關係之研究—以退輔會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note] 第四節中的文字和表格都差 1, 文中說到表 4-7 的話, 要看表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