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看起來像是在罵人, 不過它是 “記憶" 這本書第一章的亮點. 記憶為何會牽扯到精神病呢? 因為精神病患常常有幻視幻聽等症狀 (失智者也會), 而且他們對這些幻覺有長期的記憶 (嗑藥好像也會). 為何虛假的東西會被當成是真實的事情, 並且被大腦記錄下來? 本書的第一章就在討論這個.
作者薇洛妮卡‧歐金在"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精神病學家探索解析大腦記憶之謎" 一書中, 就是以精神病學家的角度切入 “記憶" 這個主題. 作者認為瞭解異常, 有助於認識正常. 早期人們從宗教的觀點認為有些人得了精神上的怪病, 但科學家慢慢找出怪病的原因, 因此把這類疾病從精神病變成了神經病.
既然是西方老外寫的書, 精神異常一定要綁定文化背景. 例如在大中華文化圈, 如果曹孟德常常看見死者向他索命, 老一輩的人會說他害死太多人, 所以有冤鬼來報仇. 但近代科學家可能認為幻視幻聽是失智症的一種. 諸如此類. 同理, 當西方人發現所謂精神感受來自於大腦, 而不是靈魂, 靈魂的影響力就減弱了.
19 世紀的精神病院病人, 有 25% 的比例被認定為 “麻痺性癡呆" (General Paralysis of the Insane = GPI), 其病徵是道德錯亂. 但是到了 1880 年代, 人們發現這是梅毒末期所造成的腦病變. 1950 年代, 盤尼西林發明後, GPI 從精神科轉到內科治療. 再經過梅毒螺旋體的發現, 這個疾病發生的原因也由 “性濫交造成的精神錯亂" 轉為 “傳染病".
另一個例子是腦炎 (抗 NMDA 受體腦炎 = Anti N-methyl-D-Asparatate-encephalitis), 得到這個病之後同樣會發生精神錯亂, 包括幻聽、妄想、動作障礙. 所以原先由精神科處理, 但其實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 (autoimmunity), 因為抗體攻擊人類自己的 NMDA 受體所引起.
總而言之, 得了神經病還是比精神病好一點. 因為我們知道原因. 在排除偽精神病之後, 作者順手批判笛卡兒的二元論是偽科學, 因為他主張的二元論把心智 (mind) 和大腦 (brain) 分別當作心和物兩種物件, 但作者認為心智都有物理依據. 就像是精神病都有神經學的基礎. 當然, 笛卡兒更有名的是 “我思故我在". 歷史地位沒有問題. 這裡就只鎖定的一個觀點: 笛卡兒認為上帝所創造的靈魂是完美的, 而生活的感官經驗沒那麼重要. 和他打對台的人, 則是感覺主義者 (sensationalist).
書上說: 上帝給的叫做 Knowledge (天命?), 自己學到的知識叫 knowledge (學問?), 分別是大 K 和小 k. 這兩種知識的爭論跨越 16,17 世紀. 雖然我 Google 不到相關資料, 但這個題目很有趣. 本書第一章的後半也在講這個. 後來有個實驗證明, 55 歲才恢復視力的一位維吉爾先生, 當他重獲視力, 短期間還是不能把以前熟知的圓形、方形, 和眼睛看到的球與方塊做連結. 故作者認為心智的初始值就是一片空白, 所有的感覺 (或者應該理解為知覺?) 都是記憶所餵養的.
我們從訓練 AI 模型的經驗可以知道, 每個人都有數量相當的腦細胞, 不過有人初始值設得比較好, 有效的參數比較多, 甚至預設好幾組 trained 好的 model (音樂, 數學, 體育…etc.), 所以日後即使受同樣的教育 (re-train / fine-tune), 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基本上這和作者的觀點差不多, 但只要了解過 AI 怎麼學習, 我就會假設人類也是這樣學習. 這個觀點暫時已經回不去了. 但是書就繼續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