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冰山在融化»

這本書是我老闆給我的, 因此雖然看完已有一段時日, 我一定要將它 post 出來, 以顯出我忠字當頭的精神!

這本書非常地薄, 作者有兩位, 分別是 John Kotter 與 Holger Rathgeber. 而它也正巧分為兩個部分, 就是 “管理寓言" 以及 “變革之道". 前者是一篇寓言, 後者是作者希望我們從這篇寓言中, 找出自己在變革中的地位. 無疑地, 前一部分會是重點, 占了大部分的篇幅.

在這個預言當中, 主角弗雷德發現了他們所處的冰山有裂縫, 海水灌入後, 可能整個冰山會爆掉, 然後大家統統會完蛋. 於是他設法去說服長老們, 甚至於用一個玻璃瓶做了一些實驗 (加水後, 結冰, 膨脹, 瓶子爆炸), 讓大家相信這個危機的存在. 最後大家終於相信他的話, 並且派出偵查隊, 找到他們的下一個棲地.

當然, 很迪士尼的, 裡面有為反對而反對的企鵝非也(Nono), 唯一願意相信弗雷德的女長老愛麗絲, 公正的企鵝國王路易士, 傻傻的主角追隨者巴迪, 聰明的教授喬丹.OK! 好人們組成了一個團隊, 最後終於戰勝了反對者, 所有的企鵝也接受了 “候鳥" 的生活方式, 在每個冰山中搬來搬去.

不過, 我覺得, 組織變革最大的問題. 就是弗雷德要先說服愛麗絲, 然後要說服國王教授, 然後是其他人. 這個過程過於弔詭. 如果人才都要有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才能拯救冰山, 那麼豈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企鵝都註定死路一條呢? 反之, 以結果論來看, 畢竟南極並不是企鵝墳場, 而是企鵝樂園. 那麼表示每座冰山都會有足夠的人才說服老闆, 或是老闆本身很英明, 以至於幾乎每隻企鵝都可以活得好好的. 若凡夫俗子只要接受變革就可以自處, 大家何必自命為弗雷德呢? 反正一定會有另一個 Fred 是老闆或長老所能信任, 而他們終究會找出一條活路. 我覺得這就是故事中無法交代的部分, 它只是一個迪士尼的卡通, 無法指引出正確的價值觀. 

我覺得這個故事的進階版要這樣寫, 另一隻很優秀的企鵝 Another,  發現不用搬家也可以拯救冰山. 但是他的版本沒有任何一隻企鵝採信, Fred 也覺得 Another 是不可救藥的保守派, 所以當其他企鵝都搬走了, 只有 Another 留了下來. 某一天, 另一群主張遷移的企鵝發現這塊樂土, 於是搬到 Another 的冰山上來定居…. 如果各位是企業主, 大家會希望員工都離開這座冰山跳槽到別的公司, 還是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冰山公司救起來呢? 所以寓言始終是寓言, 在真實的世界裡, 永遠存在著me or another 的問題, 到底聽誰的? 命只有一條, 兩種命運只能選一個, 所以一個人才崛起, 很可能另一個人才就被埋沒了. 進階版的企鵝故事, 不僅對公司治理有效, 對經營愛情也有效. 兩個愛情, 只能選一個, 你要選誰呢? 很有趣的命題不是嗎?

挑剔的讀者可能要問我, 有裂縫的冰山還有救嗎? 其實冰山的 9/10 不是都在海面下嗎? 我是覺得裂了也關係, 反正沉在水裡的部分翻出水面就夠大了. 再說這群企鵝好好的大陸棚不待, 卻要住在冰山上, 就表示他們注定沒有好日子過, 呵呵呵…耍耍嘴皮子而已, 我也不知道裂掉的冰山有救嗎?

我讀 «老闆是你最大的客戶»

這本書的作者是大陸同胞胡震寧, 因此書中的前半段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大陸色彩. 例如教導大家如何在面試中脫穎而出, 以及如何選擇國企, 外資, 私人公司的判斷標準. 在作者的眼中, 外資派到中國的領導是一些不入流的角色, 厲害的人才都會留在先進國家. 雖然這個推論也言之成理, 但是我聽說韓國企業就不是如此, 他們會把一軍派到中國來.

當然, 上面的章節讀起來是有點無趣. 最棒的部分是在最後面. 作者舉三國志和歷史典故為例, 說明宋高宗保守, 而岳飛激進; 明崇禎激進, 而袁崇煥保守;在這個情況下, 兩大戰將都白白被老闆砍了頭, 袁崇煥好像還是被凌遲, 衰到了極點, 而他們的公司 (王朝)也終究不保. 因此大將的角色, 不能不與公司的政策相配合.

總結起來, 最佳的人才必須是不愛跳槽的, 一直在進步的, 和老闆溝通良好的. 在沒有工作之前, 必須設法引起老闆的興趣, 如姜子牙, 諸葛亮. 在有工作之後, 必須把事情做好, 培養身價, 但是不要亂跳. 員工要改進自己的缺點, 增加自己的長處. 格局要愈做愈大. 這些雖然是老生常談, 但這個結論還是非常重要: 員工必須和老闆溝通良好, 從面試開始, 一直到後來皆然.

我女兒今天晚餐鬧的笑話

我的女兒, 今天說了一句很白癡的話, 我老婆還特別把它寫下來以免忘記.

事情是這樣的, 我女兒很喜歡吃蝦. 只要餐\桌上有蝦, 她就會狂吃, 還會偷挾別人碗裡的…

結果我老婆今晚做的蝦仁炒麵, 一人一盤, 卻不見女兒動筷子吃蝦.

老婆說: 奇怪, 妳今天怎麼一隻蝦都沒有吃?

女兒說: 蝦子的殼都軟掉了, 好口惡心~~~

老婆和我: ……

“今天吃的是蝦仁耶, 那來的殼!"

女兒: 對厚…, (平常吃的都有殼 )

我唯一可以感到安慰的是: 還好她不是每天吃蝦仁, 然後看到有殼的蝦說: 這是什麼怪蟲…

我讀 «萬曆十五年» «民國十大軍閥» «窮鬼翻身» 與 «How Windows Works», «How Objects Work»

最近看完的書, 有點來不及整理. 雖然我的書在數量比不上公司的圖書館, 不管選書的觀點總有點不同. 我覺得不錯的有下面幾本:

1. 萬曆十五年: 接近一本史書, 主要在於說明為何中國會積弱? 其實 400 多年前就有跡象了. 史學大師黃仁宇的鉅作.

2. 民國十大軍閥: 這本書以小說的模式, 介紹了民初的軍閥如何掘起. 他們不全都是老粗, 也有秀才出身的文人. 不見得都有理想, 但是有些人仍然頗有氣節. 有很多人都是清廉, 愛國的. 另外一個重點是: 大凡能當大軍閥的, 就算本是一字不識的混人, 沒有一個不重用文人做他們的左右手. 可見得人助是做大事的基本條件.

3. 窮鬼翻身: 五洲製藥吳先旺發跡的故事, 我覺得蠻有趣的. 尤其是可以瞭解 “斯斯" 背後的故事, 值得拿來當做消遣之書.

4. How Windows Works: 日本人一系列的作品, 我從中找一些基本觀念, interview 的時候可以取材.

5. How Objects Work: 同上, interview 取材書. 其實這兩本都寫得不錯.

我讀 «上班族的諾貝爾奇蹟» 與 «人脈存摺»

“上班族的諾貝爾奇蹟”by 黑田龍彥/著, 宋碧華/譯

這本書的主題是介紹日本工程師田中耕一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事蹟.

其實並沒有太多內容, 只能從中得知相當簡略的描述.

若一言以蔽之, 就是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給只有學士學歷的基層工程師.

他在一次錯誤的實驗中, 發現了測量巨大分子量蛋白質質量的方法.

可見不小心配錯原料也不要太沮喪, 繼續把實驗做完, 也許會有新發現.

“人脈存褶" by 陳麗、何耀琴

這本書沒有什麼創見, 雖然穿插一些小故事在其中, 但沒有什麼啟發性.

只是它引導我去想一個問題: 究竟是先成功才有人脈? 還是有人脈所以成功?
我想兩者應該是交互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