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與感覺小筆記

進入 “記憶" 一書的 “隱藏的皮質", 主要介紹非資料性的記憶, 那就是感覺和情緒. 有時一陣莫名的感覺湧上心頭, 也能勾起一串回憶. 所以情緒和感覺也是能夠記憶的. 不過不同於前額葉皮質那條路徑較長 (嗅覺 –> 海馬迴 –> 嗅覺皮質), 有條高速公路可以先到杏仁核 (amygdata). 嗅覺神經直接延伸到杏仁核, 立刻可以激發感覺, 例如臭到想吐.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人要擦香水, 古人早就發現嗅覺能在理智發生之前就能牽動情緒.

杏仁核跟海馬迴一樣具有可塑性, 特別是跟視覺細胞的互動. 看到龐大的對手會覺得恐懼, 杏仁核就扮演這樣的腳色. 被除去杏仁核的猴子會忘記要懼怕猴王, 一直找別人打架, 然後被打得很慘又變成邊緣猴. 那麼恐懼的編碼是怎麼來的呢? 總要有先前恐懼的記憶吧!? 沒錯! 但它更多像是全身性的記憶.

杏仁核、海馬迴、下視丘 (又稱下腦丘, hypothalamus) 三者的連鎖反應構成全身性的記憶. 當我們的杏仁核像火星塞一樣點火的時候, 所有的相關資料會匯集到下視丘. 下視丘再決定送什麼資料 (如皮質醇濃度) 給自主神經系統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可能是一見鍾情, 喜歡到昏倒. 也可能是太過害怕, 嚇到全身發抖. 這些都是理智所無法控制的身體反應.

這邊也穿插了一個測謊機的原理. 大家都知道說謊如果緊張就會被機器識破. 但緊張這件事不是靠著跟自己說不要緊張就可以解決的. 當上述的自主神經系統被活化, 人類就不太能控制自己. 也就是說, 測謊的時候問一些平淡的問題可能沒有效果. 一定要問尖銳的問題, 讓杏仁核活動起來才會進入理性不可控制的狀態.

接下介紹很少人聽過的腦島 (又稱作島葉, insula). 它的功能是情緒的詮釋者. 我們可能難過得大哭, 也可能喜極而泣. 在同樣身體反應下, 背後情緒的不同就是由腦島翻譯的. 第一時間我們的反應來自神經細胞-杏仁核-海馬迴-大腦皮質, 第二反應來自神經細胞-前額葉皮質-海馬迴-大腦皮質, 第三個反應來自前額葉皮質-腦島. 雖然怕還是要做, 雖然難過還是要堅強, 這就是腦島大致的功用.

左腦島似乎跟好事有關. “購物療法" (retail therapy) 的理論基處就是活化左腦島, 買東西後的滿足感, 順便也就對每件事有更好的解釋. 失智症的人腦島會逐漸萎縮, 他們無法對發生的事件進行再解釋, 而且會失去噁心的感覺. 至於所謂的正念 (mindfulness) 冥想也是基於同樣的學理, 透過好的內在感覺, 也就能調節自主神經系統. 讓身心靈舒適.

至於很多人說 “腸腦共感", 像是廣告說吃益生菌能減壓助眠. 它的理論基礎也是在於腦島負責收集各種感官, 不只是前額葉皮質在負責的五官, 連內臟和器官都連結到腦島. 如果照顧好腦島, 讓它往好的方向聯想, 說是能助眠也很合理. 另外書上也有另外一個例子, 就是討厭一個東西, 也能夠讓身體產生不舒服的幻覺 (somatic hallucination).

[Note]

本篇的圖片都取材自 “記憶" 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