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退休規劃這檔案

最近幾個月, 網路上流傳一份叫做退休規劃的 Excel 檔. 上面的描述, 其實和我心目中的退休有些不同, 所以想要發表一下看法.

我認為退休至少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退休後還有足夠的體力, 這時候可能會過著比上班時期更花錢的生活, 而不是更少. 本來只能戰戰兢兢地遞出假單,  生怕客戶出了什麼包, 還得臨時取消假期. 既然壯年退休, 不就是應該豪邁地參加幾團 20 天深度旅遊之類嗎!? 

本來在公司吃飯都有補助, 外食很容易就百元起跳. 接著手機平板還是要買, 電視要看, 寬頻要裝, 萬一有新的遊戲機也會有興趣啊. 此外, 有些人還得幫兒女買房買車、準備聘金嫁妝 (當然, 也可以叫他們自己想辦法啦!) 因此不管怎麼算, 提前退休一定是狂吃老本. 什麼勞保、勞退、國民年金…., 除了勞退可以在 60 歲就領月退, 其他都要撐到 65 歲. 如果按照 Excel 表的大水庫去規劃, 說不定還等不到 65 歲就負債累累了~~~

總之, 如非鉅富, 這種退而不休的 “享受期" 絕不可能太長.  另外, 口袋再深, 身心狀況也是個天險. 總有一天會覺得體力不堪負荷, 或者精神上產生厭倦, 接著自然而然就會減少消費. 像是車也不想開了, 旅行也不想去了. 如果身體還硬朗就會進入一般認知 “退休期". 此時顧慮量入為出, 只會花點小錢, 若股利、債息用不完還可以再投資. 

我們存退休金, 主要就是應付這個退休期. 畢竟財力準備不夠的人, 本來就沒有享受期這個選項.  我們要確保各種收入 (勞退、勞保、國保、房租、利息、老人年金、股息、債息、還本保險….等等) 大於等於我們的開銷. 如果這個階段就入不敷出的話, 立刻就要吃到不動產或是投資的老本了. 這些錢應該是第三階段才能用到的.

第三階段就是身體不好的階段, 相當於 “養病期". 天天吃藥看醫生, 錢都奉獻給了看護, 未來的日子也不會太多了. 此時應該把房子反向抵押 [1] 給銀行拿現金, 股票債券一點一點賣, 把老本吃完為止. 如果錢花光了還沒有死…呃, 那就聽天由命了.

說了那麼多, 舉個例子. 某甲辛苦存了 1,000 萬, 計畫 55 歲的時候退休. 打算爽爽月花 10 萬享受, 到了 60 歲才正式減少開支, 進入退休期. 到 80 歲之後每個月只花 5 萬元. 但因為某甲 ˊ60 足歲才開始有勞工月退俸入帳, 在扣除通膨, 殖利率 3% 的條件下, 活到 66 歲就會入不敷出了, 卒!

年齡 支出金額 (月) 固定收入 (月) 理財收入 (月) 盈虧金額 (月) 盈虧金額(年) 期初本金 期末本金 下年度股息
55 100K 0 27,318 (72,682) (872,182) 10,000,000 9,127,818 273,835
56 100K 0 22,820 (77,180) (926,165) 9,127,818 8,201,653 246,050
57 100K 0 20,504 (79,496) (953,950) 8,201,653 7,247,702 217,431
58 100K 0 18,119 (81,881) (982,569) 7,247,702 6,265,133 187,954
59 100K 0 15,663 (84,337) (1,012,046) 6,265,133 5,253,087 157,593
60 100K 0 13,133 (86,867) (1,042,407) 5,253,087 4,210,680 126,320
61 75K 2,141 10,527 (62,332) (747,988) 4,210,680 3,462,692 103,881
62 75K 2,141 8,657 (64,202) (770,427) 3,462,692 2,692,265 80,768
63 75K 2,141 6,731 (66,128) (793,540) 2,692,265 1,898,725 56,962
64 75K 2,141 4,747 (68,112) (817,346) 1,898,725 1,081,379 32,441
65 75K 2,141 2,703 (70,156) (841,867) 1,081,379 239,512 7,185
66 75K 29,781 599 (44,620) (535,443) 239,512 (295,930) (8,878)
67 75K 29,781 (740) (45,959) (551,506) (295,930) (847,436) (25,423)

想要達成這個退休計畫, 只有兩個方法. 第一就是多存點錢, 估計某甲存到 1,850 萬他就可以這樣幹, 即使活到 120 歲錢都夠用.  第二個方法就是縮短或是跳過享受期, 每個月都少花點. 如上表所統計, 某甲 (全家) 短暫的一生只花了 1,350 萬, 比原來 “退休規劃" 中的普通版 1,500 萬還少, 並不是他花太多, 而是花太快.

回歸到我寫這篇的初衷 – 不要只看總量, 要概算出每年的現金流量. 即使總數正確, 但其中一年財產會歸零, 這也無法忍受吧! 更何況每年的投資收入原本就會有變化. 如果退休後任何風險都不能承擔 – 甚至連想賣房子都沒得賣, 那只好一開始就把錢存夠, 然後定存取年息 1% 過日子. 按照某甲原本的退休規劃, 估計沒有先存個 2,100 萬, 他將吃不到 100 歲的生日蛋糕喔!

[REF]

  1. 住房反向抵押貸款

 

VUDU Spark Unboxing

As everybody knows [1], VUDU annouced her own streaming dongle – VUDU Spark just like Google Comcast and Amazon Fire TV did recently. By noticing the famous “PREFIX", you can easily find out that each dongle has a rich father stands behind it. Google has ECO system advantage, Amazon has on-line stires. How about VUDU? VUDU dongle is now available in 2400 Walmart stores because Walmart acquired VUDU in 2010. So VUDU Spark has off-line store to support it.

VUDU Spark is sold at only $25, it is the most inexpensive product in the market comparing to Comcast ($30), Amazon’s Fire TV ($40), Ruku’s streaming Stick ($50)…etc. However, VUDU Spark is also bundled with $25 credit for movie rental, so it is actually free of charge.

After you open your pack, you can also see a USB power cord and and a RF remote controller. If your TV set does not have a USB port, you can use your mobile phone adapter instead. As to the Zigbee remote controller, it is very convenient for users to control the dongle from 10 meters aways. Even the HDMI dongle is usually plugged behind the huge TV panel.

The playback style of VUDU Spark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pciture below. At the upper left corner, you can find out the move title is “Alice in Wonderland". The control bar is placed below and the cyan bar above it is the progress bar. Since the movie almost ends, the bar is also almost full. The center area of the screen is for the (big) subnails. You can use directional keys to browse interested scenes forward or backward, when you press OK, the highlight scene will start to play from here.

At the upper right corn of the screen shot above, you can see VUDU Spark provides DDP and WIFI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and HDX sign (means higher than HD quality). 

Each movie title and TV show has 3 levels of qualities. It all depends how well the WIFI strength is. How do you know that? You can use the embedded Network Speed Test to measure the bit rate from your TV to VUDU servers. Just like it shown in the pciture below.  

Then ,what happened if the WIFI quality becomes worse during the playback? In this case, VUDU Spark will try to rebuffering enough data for about 3 times. If it fails too often, system will recommend you to try lower bit rates. The selection button of video quality is the 3rd icon (from left side) of the control bar in the previous picture.

Of course, VUDU Spark is not the only dongle in the market. and VUDU is not exclusively existed in SPARK. But the number of HDMI port of a TV is limited, if user gets used to play VUDU Spark, it will occupy one HDMI port for a long time. That will be good to VUDU. Otherwise, users may also broswse some Netflix, some HULU+, some Youtube,…, this kind of thinking may explain why VUDU is willing to sell this VUDU Spark for “free". 

[REF]

1. Walmart’s $25 Vudu Spark streaming stick is now available to the masses

2. Walmart acquired Vudu in 2010

問卷的解讀

一般製作問券的人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 準備好標籤和帽子之後, 等著填問券的人上鉤. 也很有趣的是, 被貼標籤的人也樂此不疲. 或許自由的思考本來就是危險的, 人類很想知道自己是什麼? 所以並不介意被貼標籤.  比方說: 人們早就習慣以十二生肖, 姓名筆劃, 生辰八字, 十二星座, 血型,…甚至是塔羅牌來為自己定位.

從四張塔羅牌中選一張, 來判斷當事人應該怎麼做, 這應該是最簡單的問券了. 然而, 這麼玄妙的分類都有人相信, 那麼經過權威機構包裝的統計分析, 效果就更加厲害了. 一般人將會很容易認同這種解籤詩的方式, 而失去自己的想法.

昨天讀到了擱置很久的八月號 Cheers 雜誌,裡面有個“比現在薪水更重要的事”的問券分析。大意是說, 58.7% 的人對自己目前的薪水不滿意. 而大家認定比目前薪水更重要的事, 依序是這些:

1 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 23.1%
2 工作前景看好 15%
3 遇上好公司好老闆 11.7%
4 建立人生目標 11.4%
5 同事好相處 11.3%
6 投資理財 8.5%
7 拓展人脈 7.5%
8 培養第二專長 7.1%
9 強化自己的第一專長 3.2%
10 以上皆非, 沒有事比薪水更重要 1.2%

這應該怎麼解讀呢? 雜誌上說認為第 2,3 項不能操之在我, 卻得到高票; 能夠自己掌握的 6,7,8 項沒啥人選, 甚至連第 9 項: 強化第一專長的意願都特別偏低, 所以上班族的想法 "令人擔憂". 但是我覺得這個結果相當合理, 沒有什麼好擔憂的. 值得擔憂的是雜誌社, 大家覺得重要的東西, 他們若是不能提供服務, 專題就做不下去了.

這裡面不可控制的天分因素和技能養成所需要的環境和時間, 當事人也並非全無覺悟. 因此暫時或是認命地接受現在的環境, 恐怕才是大多數人心理的想法. 畢竟不滿意薪水的比例 (58.7%) 遠遠多過於業界的離職率 (依經驗估計是 15%). 雖然悶但不離開, 正是其他因素發揮了作用, 這正好解釋了: 興趣, 同事, 老闆, 大餅 (前景),…得以名列前茅的原因.  

何茲伯格(F.Herzberg) 在 1950 年代就提出激勵保健因素的說法. 此理論說大部分的人 (調查對象是工程師和會計師) 的不滿意感往往都是來自 "外在環境", 而滿意感多來自工作的本身. 所以工作的本身 (第一專長的部分) 通常都可以令人接受, 否則他們早就改行了. 至於工作中容易引起不愉快的 "工作環境" 等等, 則稱為保健因子, 用來與激勵因子相區隔.

保健因子一般包括:工作場所、薪水、工作保障、監督、人際關係、組織政策 (from wiki). 基本的薪資是保健因子, 吃不飽飯, 養不起老婆孩子就一定會不滿意, 這與從事什麼工作沒有關係. 超高的薪資是激勵因子, 有了會更高興, 但是它的邊際效益遞減, 屆時再多也不能改變什麼. 當然, 兩者的界限也是模糊的. 本來對自己薪資很滿意, 後來被超過三個人譏笑後就變得不滿意的也所在多有.

問券中的第一名恰好就是 "工作本身", 而前幾名幾乎都是保健因子? 前景, 好公司是工作場所 + 工作保障 + 組織政策 + 薪水, 好老闆算是工作保障 + 監督 + 人際關係 + 薪水, 同事和人脈都是人際關係. 薪水滿意但是討厭同事的人, 或是不滿薪水但是喜歡同事的人都可能勾選 "同事關係比薪水重要".

同樣地的道理, 若是調查現在的正在交往的男女, 什麼東西比 "維持現狀" 更重要? 回答 "找到真愛" (vs 做自己喜歡的事) 的應該還是最多, "保持現狀就好, 其他都不重要" (vs 除了現在的薪水…) 的應該也是最少.

護照與美簽小註解

話說為了出美國的這趟差, 真是吃了不少苦頭. 首先就是我的美簽過期了. 我又有個錯誤印象: 辦美簽需要 6 個月的護照有效期限, 所以我原本打算在天秤與布拉萬雙颱來襲的 6 個工作天裡面, 依序換護照和辦簽證. 幸好不是那麼回事.

其實, 台灣人雖然美牛吃得不夠多, 還沒有資格免簽證. 但是辦理美簽時, 台灣的護照只要還有效就可以了, 不需要有 6 個月的有效期限. 若是日後護照到期, 還是可以拿著有美簽的舊護照加上新護照進美國.

如何申請非移民簽證

假如要火速把這兩件事都辦好, 需要以下的步驟.

Step 1. 去照快照, 兩吋的照片 (護照用) 和 5 公分見方的照片 (美簽用) 各需要兩張. 

Step2. 上網把落落長的 DS-160 表格填完, 網路預約面談時間.

若是時間緊迫, 好的時段都被別人約走了, 大概只剩早上 7:45 和 8:00 兩種時段可以選. 我建議選取 7:45 而不是 8:00, 因為約 8 點結果早到了也不能排隊. 反之, 約 7:45 但遲到了, 還可以和 8 點的人擠. 只要稍微用心, 不太可能預約 7:45 結果因為遲到 15 分鐘而無法進場.

Step 3. 請助理/旅行社辦急件換本新護照. 如果有美簽面談預約單和機票, 本人親自到外交部辦理的話, 甚至可以拜託他們當天辦好新護照. 否則最快就是隔天取件, 再隔一天去面談. 而且這種急件非常貴.

燦星辦護照的價碼:

種類 一般件 急件 特急件 超特急
工作天 5 4 3 2
價碼 1,900 2,200 2,500 2,800

Step 4. 去郵局劃撥一大筆錢給美國在台協會 – AIT (4,800 NTD) 與一小筆錢給源訊公司 (275 NTD).

由於免美簽是早晚的事, 所以美國在台協會不久前才做出反撲, 把簽證的價錢調高. 畢竟一天只要 313 人劃撥, AIT 單日就進帳超過1.5 百萬 NTD, 這個利潤不賺白不賺, 反正以後也賺不到啦!

Step 5. 切記帶著面談預約單, D-160 確認單, 照片和護照去面談. 雖然某個官方網站上說到要帶戶籍謄本, 但是我沒有用到它.

Step 6. 乖乖排隊通過各個關口. 其中在繳交訊源公司收據後, 以及等待掃描指紋後有個空檔. 趁這個時候可以去上洗手間. 它的地理位置也剛好在動線上. 不然一旦脫隊, 想要再排回隊伍都有點困難, 因為人真的太多了.

Step 6. 面談完辦理快遞. 這裡有個 170 NTD 的費用是貨到付款. 最近大概 2~3 天後可以收到貼上美簽的護照.

按照 AIT 的官網說法, 一班訪客需要 4 天才能拿到護照.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 我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的. 幸好, 即使是在 747 都坐滿的開學旺季, 其實不需要那麼多時間也能得手.

我讀 «敏捷開發法的逆襲»

在蘇拉颱風的侵襲之下, 全島幾乎都放了個颱風假. 在此難得的假期, 當然要好好地研究一下宏碁的認購權證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識與技能. 認真再花了 2 個小時, 總算把這本書讀完. 

本書的作者是知名部落客 Teddy (陳建村), 他的筆風相當搞笑. 一般人認為硬梆梆的 “軟體工程", 被他寫得像極短篇那篇好玩. 不然這厚達 400 頁的工程書還真不知道要看多久? 以全書的架構而言, 大概可以分成幾各部分:

Part 1: 軟體工程的現況

這部分在於吐槽一般人對於軟體工程的輕視. 一開場就像看 BBS 八卦, 當然就比較願意往下翻書了. 老闆們可能認為加人, 加壓, 加班, 加薪 (?) 就可以搞出軟體. 不過對於軟體開發人員而言, 最重要的可能是環境: 足夠的軟硬體設備, 高品質的測試與開發人員, 標準開發流程, 自動化測試與持續改進的心態.

Part 2: 什麼是 Scrum?

Scrum 先前我概略介紹過了, 更有幸得到朋友的補充. 基本上 Scrum 是敏捷開發  (Agile Development) 方法的一種. 作者認為 Scrum + Lean + XP (eXtreme Programming) 才是正解. Scrum 基本上定義了如何定目標? 如何 review? 的基本架構. 按照台廠的慣例, 服用後副作用不至於太大.

而  XP  正如其名, 它完全顛覆系統廠或是 SOC 廠對於軟體開發的認知. N 年前 Mr. Right 讀了 XP 後, 跟我說要把大家的座位圍成一個圈圈, 我看了看方方正正的 cubic 後, 只能答應讓大家儘量坐在一起… (OS: 同一個 team 確實坐在一起, 只是每個人都有三面牆.)

XP 當然不是要大家圍成一圈那麼簡單, 這僅僅是 XP 五大價值中 “溝通" 的某種展現方式. 溝通不良是造成 bug 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破個人的 cubic 後, 想要躲回自己的角落也就不可能了.  我們更進一步可以要求 pair programming, 讓兩個人同寫一份 code. 一個人寫, 另外一個人看著他寫; 然後再定期交換角色.

第二項價值叫做簡單. 工程師為了要應付進度的壓力, 往往會畫地自限, 告訴自己我在這種時程要求下, 就頂多只能做到這樣. 這種苦同行的人應該都吃過, 所以必然能夠諒解最快的 solution  不是最好的 solution. 不過只要有空, 工程師最好再回頭重構 (refactoring) 自己的代碼, 務必使它在功能不變的情況之下做到優化.

第三項價值是反饋. 反饋愈早, 錯誤愈少. 因此自動化測試的需求就應運而生. 當然, XP 的要求不只是如此, 它甚至希望客戶就坐在旁邊提供立即的反饋, 以及團隊成員迅速給予 review 意見. 為了早日見到設計有無偏差, 持續整合可以提供早期的診斷. 比方說 UI 先畫個框框就被 review, 總比每個 component 都畫好再 review 有用. 到了木已成舟的時候, 根本就改不動了.

第四和第五項價值是尊重與勇氣. XP 講求早提早發現, 儘快治療. 不可諱言, 早期的東西當然很遜, 因此要給予尊重. 我才寫 for  三個字後面的 pair programmer 就鬼叫為什麼不先 do 再 while, 我想誰都寫不下去了是吧! 所以一方面要尊重, 另外一方面要有勇氣. 看著同伴擺爛而照單全收, 那麼 XP 就沒有意義了.

至於 Lean 是甚麼碗糕呢? WIKI 有寫. 作者看中的是它的看板管理. 如果大家去過大陸的系統廠, 應該很容易看到這種看板.

[截圖自 http://www.infoq.com/cn/articles/hl-kanban-task-management/]

有了看板輔助之後, 我們就可以避免每個  sprint 都各顧各的的困擾. 因為 Scrum 的焦點在於 story 的完成, 有沒有達到目標. 但是缺少 Lean 看全部 (see the whole) 的宏觀. 到底多少工作已經完成, 那些還在 queue 裡面, 有沒有互卡的情況, 我們用 Lean 就可以補足  Scrum 的缺點.

Part 3: 精實生產, 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這部分前幾天已經整理過了.

Part 4: 開發軟體一定要加班, 有沒有聽錯?

這部分可以視為作者對於加班的抱怨. 不過他自己已經升格做老闆了, 哈!

Part 5: 換顆腦袋 – 軟體工程的全新思維

此一單元內容比較雜亂, 很難歸納出一個中心思想. 我就引用其中引用洪蘭老師的一句話吧!

停留在港口的船是最安全的, 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Part 6: 軟體架構

基本上, 這裡引用 Eclipse 來說明什麼是好的軟體架構.

Part 7: 人機介面

在此一單元中介紹了 GOMS (goal, operator, method, and selection rule). 首先要明白設計此 UI 的目的 (goal) , 然後決定怎操作 (operators) 來達到此一目的. 而 method 是 operator 組成的, 重點在於達到目的可能有多個方法 (method). 最後 selection rule 則是提供選擇權給 user, 讓他決定要用哪一種方法. 就拿PC 的輸入操作來說好了, 可以選鍵盤組合, 可以換 hot key, 也可以用滑鼠點工具列.

Part 8: 測試與整合

策是真的是一門學問, 而自動化測試是一門更大的學問. 看來 nightly build 還是不夠的, 我們應該要有系統地導入單元測試的方法. 雖然整合測試比較容易做, 任何一個不懂細節的人都可以寫整合測試 – 像是影片快轉之類的. 但是要把單元驗證好, 非得要作者認同並親自下海才有可能做到. 因此這部分的困難度更高.

作者還提到 10 分鐘建構 (build) 的概念, 並且希望在 build 的過程中就把單元測試也順便做完. 我想這件事對於 SOC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為我們採用太多的 open source, 代碼的數量也過於龐大. 如果要加一條測試規範, 我想假設 “沒改過的東西都是對的" – 例如 Android 那包 10GB 的東西, make 完還變成 24GB.

昨天富士通的同事興沖沖地拿一支夠大的大拇哥給我 copy Android, 還建議我壓好再 copy 比較快. 但是我看到裡面已經有幾個小檔案, 又是 FAT32 檔案系統, 單一壓縮檔還是放不進去. 那就整個目錄 copy 吧! 反正, 明天鐵定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