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憶» 這本書的第 9 章 “自覺:自傳式記憶的開始", 作者大量引用愛麗絲夢遊奇境. 害我都想重新讀一遍這個童話故事了. 明明這是個有趣的童話, 但作者認為這裡面有微言大義! 一定是查爾斯·路特維奇·道奇森喀了藥, 才能提早一百年把真實的大腦運作描寫得如此擬人化! 哈!
首先, 愛麗絲走進的鏡子, 代表大腦中的鏡像迴路. 多倫多研究團隊發現, 如果對患者的皮膚施以疼痛的刺激, 患者會覺得痛! (廢話) 不過患者光是看到自己被針刺, 他的腦部就會有反應. 這個部位姑且稱之為疼痛神經元. 人類自己的疼痛經驗儲存在腦島, 他人的疼痛經驗儲存在扣帶迴系統, 扣帶迴 (cingulate gyrus) 把兩者的資訊一同送給前額葉皮質. 其中, 識別他我情緒的神經系統是一樣的, 稱為情緒鏡像系統 (emotional mirror system).
一個人愈有同理心, 這條迴路愈發達; 反之亦然. 因此有人把情緒鏡像系統稱為社交大腦. 自閉症患者不能從這個系統正確地讀出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思覺失調患者則是完全混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所謂的思想抽離 (thought withdrawal) 是指思覺失調者害怕自己不是自己的現象. 明明是自己的想法, 但認為有人告訴他要這麼做 (inner speech). 或是反過來, 害怕其他人會把他們的思想灌輸給自己 (thought insertion), 所以不敢看人.
當愛麗絲在被當作棋子下棋, 以及皇后一直打斷她的話, 把她的想法偷去用時, 她已經搞不清思想是自己的? 國王的? 還是皇后的? …etc. However, 我趕快到 Youtube 快速看一下 “愛麗絲夢遊奇境", 每個卡通版本都沒有這段情節. 我也不記得愛麗絲有當棋子和掐死皇后有關的片段. 看來還是有原版和迪士尼版的不同.
鏡像還有另外一重意義. 1992 年, 義大利科學家 Giacomo Rizzolatti 發現, 猴子用手抓東西的時候, 運動皮質的特定細胞會放電, 前面還有一個 “前運動皮質" (premotor cortex) 也會放電. 如果猴子是看別的猴子用手抓東西, 那自己的運動皮質不會放電, 但前運動皮質會放電. 作者解釋這個機能反映出運動員之所以要不斷訓練自己, 就是讓自己的前運動皮質產生記憶, 在看到對手動作的一瞬間, 本身已經喚起一串相關的記憶與反應.
總之, 小朋友只知道自己, 長大之後才能分別人我. 書上說, 只要在小孩的鼻尖上點一個紅點, 讓他去照鏡子. 如果他能去抹自己的鼻子, 而不是去抹鏡子裡的人的鼻子, 那就是具有自我意識了 (mirror recognition test). 正常人雖然能分辨人我, 但是天生就有同理心. 對於精神病患來說, 他們雖然發生了異常的行為 (症狀), 作者認為真正關鍵的是他們的經驗被錯誤解讀. 並不是像佛洛伊德一派那樣, 認為只要找我癥結點就可以治癒精神病.
在本章的開始, 並沒有童話般的歡樂. 作者記述了她的病患自殺的經驗. 這名病患堅決相信有一個小孩子被關在地下室, 想要去救他. 她也多次向警察報案, 並任意指證綁架犯. 當然病患不願意服藥, 因為只要服藥她就停止了和這個小孩的 “心電感應". 最後這名病患在強制住院後自殺了. 她留下遺言, 表示大家一定要相信她去救孩子. 作者說藥物雖然改善了病患的妄想, 但是無法抹去她的記憶. 不再有幻覺這部分, 被病患本身解讀為失去感應能力.
在科學上, 這就是前面說到的. 把他人和自己的感受混淆了. 這些感受是被製造出來的 (made emotion, alien emotion), 而非真正的被感應到. 畢竟人腦中的扣帶迴, 連接了海馬迴, 杏仁核, 腦島, 皮質和前額葉皮質. 系統難免出錯, 能把自己定位好, 也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