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書名滿吸引我的, 雖然只是 256 頁的小書, 結構還不錯, 只是看到後面很容易分心. 本書的作者舒婭是一位心理諮商師, 她還寫過另外一本« 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 所以我們可以推論作者對於這方面特別有心得. 當我想要進一步了解作者的背景, 基本上查不到什麼東西, 滿好玩的.
為什麼我想要特別知道作者呢? 因為書中引用了非常多的例子, 有時候男女主角像是外國人, 有的時候又像是老中. 不像網路影片二創時, 男的都叫大壯, 女的都叫小美, 這麼簡潔有力, 所以不免也對作者究竟是親身體驗, 還是博覽群書融會貫通而感到好奇. 總而言之, 既然查不到作者, 我就不研究了. 只能推斷出她是對岸的作家, 單純回歸讀書心得的正題.
明明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卻花時間在做次要或者不重要的東西; 作者認為這是 “拖延" 的表現. 拖延成為習慣, 可能就成了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 拉丁文 Pro 表示向前, crastinus 是明天, 合起來就是 “留到明天". 拖延又特別指非理性性的延遲, 和策略、故意拖延戰術不同. 屬於明知道不好, 但還是要拖.
為何人們會選擇拖延呢? 第一章 “深層動機" 把可能的原因和解決方式整理如下:
- 厭惡 –> “誘惑綁定", 亦即同時做一件快樂的事 [1].
- 習得性無助 – Learned helplessness [2] –> 把失敗歸因於努力不足, 繼續努力.
- 害怕失敗 –> 認為自己還會成長. 但不追求被他人認可.
- 約拿情結 [3] –> 打破舒適圈, 不要害怕成功的壓力.
- 完美主義 – 想要等到最佳狀態才表現 –> 接受自己有缺陷.
- 被動攻擊 – 也就是擺爛、躺平 –> 接受自己的憤怒. 改變行為模式.
- 自欺欺人 – 先搞砸當作失敗的藉口 –> 不要心存僥倖.
- 逃避責任 – 不想負責 –> 用對方法, 棘手的問題也會變簡單. [4]
- 即時傾向 – 拖延的阿基里斯之腱 – 先爽再說 –> 不要壓抑慾望, 但要控制.
上面整理得滿不錯的, 這就是本書第一章的內容. 第二章 “稍後思維" 從各種角度解釋為何不應該拖延、等待、自我設限、也不要太樂觀. 第三章 “情緒壓力", 相對於第二章都是用道理說服自己不要拖延, 這章是針對情緒面. 其中有一個觀點很有趣, 它說如果你拖延了, 不要太責怪自己, 要原諒自己 [5]. 個體若能自我原諒, 可以擺脫原來的情緒, 專注於下一次的考試. 因此第三章的結尾有一個自我解壓的訓練, 訓練讀者對壓力說 STOP.
第四章的重點在克服 “模糊不清". 當目標不清楚時, 更容易產生拖延. 於是這裡有一些篇幅講 SMART 原理, 第五章 “行動阻抗" 把前面的 “情" 與 “理" 再拿來討論交互作用. 簡而言之, 情緒勝過理智是正常現象. 第六章 “低效模式", 強調提高效率對工作的幫助. 第七章 “精力危機", 主講把時間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地方. 對我而言, 後面幾章的效益算是愈來愈低, 也感覺有點偏離主軸. 我不想再看一次重要/緊急四大象限之類的老套.
這幾年聽聞諸多失智者的行為, 發現人的智慧退化到一個程度, 一次就只會執著地做一件事. 例如聽到朋友的阿嬤半夜想要看某個孫子, 就會連夜出門走路去孫子家, 完全不管這是半夜、沒有交通工具、甚至何時會到? 這些會阻礙她的問題. 非常 “Just do it! " 沒有任何拖延. 另外一位長輩是不管白天黑夜星期幾, 都是要去銀行刷簿子. 由反例可知, 毫不延遲也並非人類的最佳狀態.
經由本書第一章的分類, 我學習到: 我可以自我查核我的拖延是其中哪一種原因? 如果我知道原因, 就可以跟自己對話, 找出解法. 當然滑手機只是一個舉例, 該做 A 的時候在做 B, 總是值得想想和改進. 至於滑手機本身…嗯, 其實有人連 Apple Watch 都可以滑, 那個不是重點. 現代人做事比以前更加事半功倍, 可以省下非常多的時間.這些零碎時間, 應該可以有比滑手機更有益眼睛的事做, 只是很少人做得到~~~~
[Ref]
- 賓西法尼亞大學的凱薩琳米爾科曼 (Katherine Milkman) 提出.
-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 提出.
- 聖經說約拿想把自己隱藏起來, 歸功於神. 引申為害怕成功.
- 喬瑟夫法拉利 (Joseph Ferrari) 提出五點建議.
- 2010 年對學生與考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