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接觸這本書的時候, 期待並不高. 因為可想而知, 就是講一個北韓女孩脫北成功. 頂多就是描述中間有辛苦, 以及後來有多開心而已. 不過, 翻了幾頁並不是這樣, 所以就買下來仔細看.
1950 年代, 北韓還有能力挑起韓戰. 韓戰 (1950~1953) 打完, 北韓受創嚴重, 南韓當然也好不到哪裡去. 北韓靠著富爸爸的幫忙, “1960年代北韓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一度甚至領先南韓" [1]. “我爸媽成長期間,這種配給制度仍由蘇聯和中國資助,很少人挨餓,但也沒人飛黃騰達,除了菁英階層。" (p.42).
後來可能是金日成過於重視軍事投資, 計劃經濟就漸漸不行了. “北韓在1970年前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被南韓超過" [1]. 1991 年蘇聯解體, “莫斯科取消對北韓產品的「優惠關稅」" (p. 57) , 失去奧援的北韓在1994~1999 年發生大飢荒.
“這個時候,北韓政府非但沒有修改政策,趁機改革,反而對眼前的危機視而不見。政府不開放門戶,接受國際的支援和投資,卻叫人民一天只吃兩餐,節省糧食。新領導人金正日在一九九五年的新年演說中,呼籲北韓人民更賣力工作。他說,一九九四年雖然「血淚斑斑」,國人還是要「活力充沛、一心一意」地迎接一九九五年,使祖國更加蓬勃發展。" (p.58). 附帶一提, 據說現在南北韓 GDP 已經相差 50 倍之多. [2]
因為大家開始沒飯吃, 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 所以北韓人民才開始有外逃的想法. 因為北韓大內宣成功, 又封鎖人民對外面的接觸. 所以北韓人盛傳逃到中國就能吃飽. 至於為何能吃飽? 他們也搞不清楚. 於是千辛萬苦逃出北韓之後, 女的就賣去做北韓新娘, 男的賣去做勞工. 在轉手的過程中, 經手人也會強暴這些女人.
主角朴研美的姊姊恩美率先逃到中國. 朴研美和媽媽想找研美, 也想吃飽, 就跟著去了中國. 當然掮客把他們賣到中國之後, 中國的人口販子就再把她們賣出去. 雖然能夠吃飽, 但是往往都是在窮苦人家當勞動主力, 賣去當妓女之類的. 等於由一個火坑跳到另外一個. 即使她們再逃跑, 不是被黑道 A 控制, 就是被黑道 B 控制, 這些人沒有身分, 就永遠都只能在黑暗面生活.
後來研美和媽媽算是 “幸運地" 找到色情聊天室這個工作, 雖然還是要躲躲藏藏. 但是靠著線上和南韓人 “陪聊", 即使扣掉抽佣, 還是能存下一筆錢.
“雖然我打字也很慢,但客人似乎不介意等我。我拒絕脫衣服,他們也能接受。我只讓他們看我的臉,如果對方很粗魯或不死心,我會直接把對話切掉。這招對我來說很好用,也讓客人對我更好奇。通常我只會打出他們想聽的話,但同時我也跟一些人愈來愈熟,甚至有過真正的對話。我的聊天室變得很受歡迎,有時同時會有男人從六、七個網站連過來跟我聊天,我還得小心避免答非所問,弄錯對象。工作愈久,我賺的錢愈多。如果我一直上線,一個月扣掉給老闆的七成分紅,我能賺四千元左右(相當五百多美金)。" (p.222)
當時朴研美大概才 14~15 歲吧, 她還是想和一般青少年一樣生活. 因此得知南韓可以接納脫北者, 給他們身分之後. 她開始策畫逃到蒙古, 再由蒙古逃往南韓. 為何是逃往蒙古, 而不是直接逃到南韓大使館呢? 我想這是因為北韓人缺乏世界觀, 只能相信韓國同鄉的歷史經驗. 而且她們落腳的瀋陽也不是太遠. 朴媽媽本來不太想冒這個風險, 不過小朋友的意志很堅定, 所以她們又開始了逃亡的生活.
賠本生意沒人做, 願意偷渡北韓人到中國的都是為了她們可以賣錢. 要偷渡人到蒙古, 就只有靠基督教的傳教士了. 朴家母女先到青島, 找到願意 “免費" 帶人到邊境的傳教士團體. 雖然傳教士不收錢, 但是要她們懺悔 – 把所有的罪都說出來, 這樣也滿機車的. 朴研美本來不想講自己在聊天室的過去, 也只好說出來了. 結果傳教士覺得她罪孽太重, 一度還似乎不想冒險幫她偷渡.
總而言之, 最後傳教士還是原諒了她, 把她們帶到邊境. 然後她們在嚴冬中穿過沙漠. 在冷得快死的狀況下, 終於被蒙古士兵逮捕. 蒙古的態度隨著國家政策而轉變, 此時蒙古士兵的 “政令" 是把她們送回中國. 當然, 送回中國之後可能就得送回北韓, 根本是死路一條. 許多人寧死不屈, 紛紛尋死. 蒙古人於是給她們另一個選擇去南韓.
後面劇情就是南韓在過濾匪諜的流程中, 經過層層把關, 把她們帶進了南韓社會. 其實我覺得後面這部分才是最令人感動的. 因為作者的心理衝擊非常之大. 整個世界都和北韓教育的觀點相反. 加上口音的關係, 南韓人能夠輕易地認出她是 “外國人". 為了不被排斥和看不起, 她認真讀書, 取得文憑, 還上了很多節目.
原本在節目中只是擔任樣板, 因為她的父親曾是北韓混亂社會中的走私商人, 一度收入還不錯, 節目中剛好需要一個 “上流社會" 的脫北者來襯托其他脫北者. 因此她隱瞞了老爸被抓之後一切的事實, 配合演出北韓的 “芭黎絲.希爾頓". 相對地, 其他脫北者要講得要比慘才有節目效果. 從北韓社會長大的這些人, 輕易地變成了自我催眠的人 . 包括作者也是這樣.
但是隨著接觸到愈來愈多脫北者更悲慘的遭遇, 以及她讀到愈來愈多的書. 她終於開始對自己的過去完全坦白, 能夠去愛和激勵其他人. “除了為家人所做的犧牲,我到目前為止都活得非常自私。如今,與其專注於自己的需求,把每分每秒都用來提升自己,或許我應該讓自己變成有益於他人的人。" (p. 294).
因為她後來的坦白, 吸引來更多的演講邀約. 最後被冠上了人權活動家的稱號, 以及成為北韓追殺的對象. 另一方面, 由於在各種訪談中說法前後兜不攏, 也有人批評許多脫北者都是為了錢 (訪談費可能高達 500 USD/Hr) 而亂掰故事 [3]. 但總而言之, 這本書裡算是輕描淡寫, 但白紙黑字承認自己有一段時間在造假. 專制的恐怖, 看來不只是在於洗腦, 而是讓人習慣於自我洗腦. 這本書對我的啟示, 不是一個迪士尼的喜劇結局, 而是讓我們對人性多了一重認識.
[Note]
- Country Study 2009, pp. XXXII, 46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經濟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HRL6iW1TY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