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英文名字很簡單, 叫做 “The Organized Mind". 副標題就跟中文書名差不多長 “Think Straigh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作者 Daniel J. Levitin 是加拿大裔美國人的認知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作家,音樂家和唱片製作人 (by Google)。我滿羨慕人家可以斜槓這麼大.
那麼這本書在說什麼呢? 它說到現在資訊爆炸, 所以我們要有思考的方法. 話說我唸書的時候就知道作文要寫 “現在資訊爆炸…", 但現在光是 FB, Youtube 上的資訊就比 40 年前的百科全書更豐富了. 資訊雖多, 但我們可以選擇性地吸收, 不要把生命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這也是我買這本書的原因, 我想要讓自己更有效率地吸收知識.
本書的前言和第一章就是在講人類的腦子如何收集資料和儲存資料. 文字的發明解放了大腦, 我們不用記太多瑣事, 這樣才能去處理更重要的事! 但許多思想家反對文字、反對大量印刷, 認為過多的資訊會妨害我們的思考. 這些大師不是什麼酸民, 而是大家也耳熟能詳的柏拉圖、萊布尼茲、笛卡爾…等等. 現在人只看梗圖, 容易被洗腦, 也可以說 “不幸而言中".
人腦是一個關聯性的資料庫, 但是它只能模糊提取資料. 因為原始人處理的資料量很小, 現代人要處理的資料量暴增, 而人腦還沒有進化到那樣高的提取效率. 古人推崇記憶超群的人, 武俠小說的主角都要會背整本武功秘笈. 在我讀書的年代, 國英數理化自社都可以背, 幸好現在 Google 太強, 會背書已經沒啥了不起.
我們把大腦當作一個黑盒子來看的話, 它裡面裝滿了我們塞進去的各種資訊. 為了提升處理速度, 有些人會把某部分邏輯簡化, 以便把心思放在別的地方. 書上說巴菲特不挑食, 他專吃自己投資的公司的食物, 把心思用在投資上. 賈伯斯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 但 iphone 每代都想要有點不一樣.
在輸入方面, 作者認為人的注意力有限, 人類是依據 “變化程度"和 “重要性" 這兩個指標來決定專注什麼. 長官們把事情交給底下的員工去辦, 讓他可以專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重要性原則). 開車時聽到異音 (變化原則), 心中會判斷是否危及安全. 如果判斷是壓到水溝蓋, 就會自動調降其重要性. 如果推測是爆胎, 那當然就會停車處理了. 睡夢中聽到一聲巨響、感覺天搖地動會驚醒過來的行為同時符合這兩者.
挑選那些會進入大腦的資訊, 才能保證不超過頻寬. 書上寫到人腦每秒只能收 120 bit 的輸入, 聽人講話需要用 60 bit/s, (聽英文可能要先解碼 150 bit/s, 才能取出那 60 bit/s). 所以當我們同時開兩個視訊會議…然後就會發生錯亂了. 雖然有些人頻寬可能較高, 可以一心二用、三用, 但瞬間頻寬不夠時可能就會出事. 拿台灣便利商店的員工來說, 他開啟的技能等於過去一條街店員的總和. 對抗暴徒通常不在他們的專注範圍. 因此最近也發生了一些勸導戴口罩就被攻擊的憾事.
有些人 K 書喜歡聽音樂, 我從書上找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是: 當我們專注某件事時會分泌多巴胺, 如果 K 書通常讓人心情不好, 多巴胺可能會不足, 但讀書又同時聽喜歡的音樂, 多巴胺增加, 應該也會有利於增進看書的效率. 畢竟音樂不太佔據 CPU, 所以只要 passthrough 進大腦就好, 不會因為要理解其內容而回堵到 input FIFO. 以上都是我的推論. 要看完全書才知道作者同不同意.
下面這個 Youtube 影片用來說明人類專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時候, 就會忽略不重要的事. 當然沒有輸入就沒有記憶, 沒有記憶就沒有對應這項資訊的思考和應變能力. 這個影片要計算穿白衣服的人傳了幾次球. 裡面有說明和解釋.
除了上面這種陷阱, 大腦還會有很多錯覺, 特別是視覺上比較大小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干擾, 此處也不贅述書上的範例. 直接跳到進入大腦黑盒子後的部分. 作者從語言研究中佐證, 人們會把重要的事情分類得很清楚, 不重要的事情就讓它糊成一團. 例如中國人講究輩分, 所以親族的名稱規定得很仔細, 對老外來說一個 uncle 就可以打發一大群人. 對於起司的分類, 歐美人分類得很清楚. 對一般台客來說, 只有差在加起司多 20 元.
人類對事物有分類的傾向, 一方面是分類有助於記憶, 另一方面純粹是出自於好奇 – 或者說為了發現新品種、新恆星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之故. 本書的重點在於, 當我們在於系統性地把記憶放在對的地方, 會有助於我們整理資料和提取.
前陣子廣告打很兇的右腦記憶學習法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把英文單字編成故事, 加上圖像, 讓這個單字在我們的大腦中找到一家, 的確能夠很快記住一個單字. 但是每個單字都是用一個故事來記憶, 在造句時就不如正常的學習有利了. 因為記憶一個句子的情境可以把這個單字綑綁到更多與現實相關的提取點上. 而不是想到涼鞋的英文就會自動提取三朵、和花 (sandals) 有關的節點, 還會忘記加 s.
本書的第一章算是旁徵博引, 但歸納起來就是人腦專注力有限、記憶需要分類. 很重要的事情大家基本上都背得起來, 因為這些資訊與自己生存相關, 算是分到 VIP 類. 例如自己的血型、生日, 手機號碼, 身分證字號. 最近抽五倍劵加碼, 我終於也把健保卡號碼記下來了. 但相對地, 很多東西真的忘記了, 比方說某些網站的密碼…, 自己忘了還要去問 Google 偷看了什麼? 比較不重要的事, 本書作者認為, 只要分類分得好, 還是可以有效率地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