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已經過了一半了, Covid-19 依然威些著我們, 甚至因為變種病毒株的關係, 世界有了疫苗, 但並沒有變得比較安全, 台灣倒是明顯地變得比去年危險了, 因為我們連足夠的疫苗都沒有.
受惠於居家辦公、遠距教學蓬勃發展, 電子與半導體業業績暴衝. 但可想而知一家買了四五台新電腦, 明後年終端設備就不會再買這麼多了, 只有頻寬需求展望較好. 載運產品的需求帶動台灣 “航海王" 股價飆高, 長榮、萬海衝入台股市值前十大. 不僅僅是台灣如此, 日本 (ONE) 和香港 (中遠海控和太平洋航運) 相關類股也是暴漲. 這些都是反映現況. 如果眼光夠好, 提前一年佈局應該能賺很大.
我當初只想到石油類股可以買 (XLE, RDS.B), 後來看到航運有機會. 但我沒有財報分析可以依賴, 認為反彈上來就已經沒有投資價值, 所以改買航空 ETF (JETS). 等到美國疫情好轉, JETS 也只小漲一點, 所以我就把 JETS 賣了, 獲利只有 27.8%.
最近比特幣被中國打壓, 整個虛擬貨幣表現都很差, 我預期台積電的礦機和顯卡訂單都會受到影響, 而航海王的市值又力壓金融股、聯電、台達電, 我感覺 0050 有點失真了. 由於我對航運信心不夠大, 難免會聯想到當初宏達電一蹶不振但是還長期列名 0050 的事件. 所以在 139 NTD 把它全賣了. 這部分獲利 61.1%, 但面臨的問題是: 還有甚麼可以買的?
手上的 QQQ 和 SPY 都在暴漲, 石油類股也回檔到半山腰了, 還有什麼產業在低基期的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醫療, 因為現在的 Covid-19 疫苗還是緊急授權使用, 病毒株也在變異, WHO 通過的這些疫苗算是百家爭鳴, 但最後無論疫苗或是解藥只會收斂到一兩種. 到時候也應該不需要放棄專利權. 所以大藥廠應該值得繼續期待.
老巴近期公布持股時也買了醫療股, 而且是醫療股 ETF 裡面表現比較好的. BRK.B 其實也漲了不少. 但老巴的投資理念我愈來愈看不懂, 所以不太想加碼. 木頭姐也有一隻生技醫療的 ARKG ETF, 股價很厲害. 但是我看到木頭姐同時也加碼百度做電動車, 我對於是否要相信她真的有點疑慮. 阿 Q 一點的想法就是 QQQ 裡面已經有醫療股了.
以區域來說, 美國 QQQ 和 S&P 本益比分別為 33.5 和 26.1 [1][2], 日本和歐洲分別為 21.2 和 20.6 [3][4]. 所以買歐洲其實只有美國的 79 折. However, 以 10 年報酬的 PK 結果, 歐洲則是連美國的一半到不到 (6% vs 14.7%). 可見錢有腳也有眼睛, 哪邊獲利高, 大家就往哪邊跑, 造成自我增強的迴圈後, 弄假也能成真 (e.g GameStop 事件). 只是有時候熱錢會跑過頭, 不能不防.
今天翻過期的錢雜誌 (2019/9), 剛好看到 “99 啪" 建議投資 AOR (iShare Core Growth Allocation ETF) 和 AOM (iShare Core Moderate Allocation ETF). 這兩檔 ETF 的特色是股債比例為 6:4 和 4:6, ETF 還會自動再平衡, 不用傷腦筋去配置. 而且它們的報酬率也不差.
AOR | AOM | EWJ | VGK | |
1-Year Return | 22.62% | 14.93% | 24.48% | 36.20% |
3-Year Return | 10.95% | 9.10% | 7.72% | 9.93% |
5-Year Return | 9.96% | 7.72% | 9.89% | 11.02% |
10-Year Return | 8.06% | 6.29% | 6.56% | 6.00% |
當然他們的獲利能力不能跟 VOO 或 QQQ 比, 資產配置圖的是個心安. 這個 ETF 出發點很好, 結果也比買美國以外的市場都好. 總之, 由於投資組合配置了債券, 所以 AOR 表現會遜於 VT, 而 VT 當然又遜於 VTI. 因為後者是純美股.
VT | VTI | QQQ | VOO | |
1-Year Return | 40.02% | 44.58% | 43.02% | 41.16% |
3-Year Return | 15.07% | 19.07% | 28.51% | 19.04% |
5-Year Return | 14.86% | 18.11% | 28.15% | 17.86% |
10-Year Return | 10.09% | 14.66% | 21.22% | 14.78% |
However, 這次 Covid-19 之災, 讓我學會一件事. 那就是沒有一種投資標的可以抵抗毀天滅地的災難. 債券比較抗跌那是舊經濟的思維. 下圖 BNDW 在 2021/3/20 同步走低, 而且回神之後也沒有特別出色. 反觀 QQQ 爬起來的速度雖然慢了一點點, 但是後勢像飛的一樣.


想來想去, 我有了一個且戰且走的結論. 假設 N 年左右會才遇到一次大跌 (e.g. N = 10), 所以短期間之內不會再有超低價的股票可以撿, 也不用再癡癡地等了. 那麼我應該每天都平均地買一些股票, 以市價 X 買進 Y 股的標的 Z, 預計以 M 年 (or 250 個交易日) 把手上的閒錢買完 (M > N).
預估 M 年所有閒錢的總和 > N * 250 * X * Y. // 保證隨時有子彈.
如果其中遇到一次台股或是美股大跌, 我就提早投入手邊所有的子彈. 若是始終都沒等到崩盤, 每年也會買進 250 * Y 股的存股標的. 這個做法預計下週一就可以實行. 比起 Crabeats (公司訂餐系統) 的 lead time 需要兩天, 每天下班後下一次 Firstrade 的市價單應該不難做到.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