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出自 <這是你的團隊, 你會怎麼帶?> 這本書, 此處的 ABC 是指 A (Antecedents = 先行現象)、B (Behavior = 行為)、C (Consequences = 後續現象) 三部曲, 透過分析一個行為的先行、行為、後續, 我們可以得ˊ知後續的伴隨性 (Contingency), 關於伴隨性最後再談.
比方說, 田中先生不喜歡或者不敢跟部屬說話, 透過死人測試, 這不是行為. 具體的標的行為 (Target Behavior) 有兩種, 把部屬叫到辦公室說話, 或者走到部屬的旁邊直接對話. 前者的先行現象是田中想要在辦公室得到部屬手中的資訊, 後者的先行現象是田中先生走到部屬的座位旁.
後續現象是什麼呢? 如果把部屬叫到辦公室, 不會打斷部屬的工作, 周邊的部屬不會被干擾, 最後會得到想要的資訊. 長期下來, 部屬認為主管高高在上. 如果走到部屬的旁邊去問他事情, 不得不立即打斷部屬的工作, 旁邊的人會好奇發生什麼事? 談話會干擾其他人工作, 當然最後也得到了資訊.
如此一來, 我們知道了兩種行為的 ABC 有什麼差異. 田中先生過去都是把部屬叫到辦公室問話, 因此部屬對他沒有什麼認同感. 田中先生雖然想要改變自己, 但是透過 ABC 分析, 發現走到部屬身旁問事情的代價還滿高的. 因此後續的行為, 可能慢慢又弱掉了. 原因是懲罰增加, 負向地減弱了他走到部屬身邊的力量.
能夠增加獎勵的行為、或是減少懲罰的行為都是大家想要的; 反之, 就是大家不要的. 所謂伴隨性就是增強或是減弱的關係. 初期嚐試走到部屬身旁的田中先生, 很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又恢復成把部屬叫到辦公室問事情. 從行為分析來說, 這是懲罰因素削弱了行動.
部屬可能會認為, “啊, 田中先生有一段時間改變了, 不過他的個性改不了, 還是回到老樣子." 於是這落入了個人攻擊的陷阱 – 我們認為田中先生無法改變. 但是書上認為, 如果我們能根據 “伴隨性" 分析減少懲罰、增加獎勵, 將伴隨物 “視覺化", 那麼就可以破解為何田中先生又回到老樣子.
“改變伴隨性, 行為才會改變" 的法則, 才是領導力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這本書的 p.74 這樣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