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買這本書是因為我前公司的好同事 David Pan 在 facebook 上按讚,哈!這本書一如書名的描述, 是天使投資人林富元先生所寫的, 這也至少是他的第六本書. 本書的副標題上還有一句比較聳動的 “四十年實戰經驗教你如何找趨勢賺大錢", 嗯, 看起來似乎很吸引人, 但讀完這本書大家應該就知道 “賺大錢" 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了.
為什麼呢? 因為要當一個貨真價實的天使投資人, 雖然不需要天使的臉孔或是心腸,卻一定要自掏腰包出來投資, 這樣才能算是天使投資人. 如果是拿別人的錢來投資, 那麼就應該歸類於創投類. 說到自己掏錢這部分, 十之八九大家都會變得異常慎重; 和玩別人的錢完全是兩回事. 好比說理專總是說投這個會賺錢, 投那個會賺錢. 如果是我把錢借他, 只收取固定利息,讓他去買這些很棒的投資標的, 他又敢不敢呢? 所以光是自掏腰包這一點就足以讓想發財的人卻步了!
另一方面, 天使投資是發生在公司前景還混沌未明的階段, 公司可能有希望, 但也可能倒閉或是負債. 就是因為風險極高, 投資人才會被認為有 “天使" 的氣質. 如果公司確定走上軌道了,那麼後續的資金只是扮演銀行的角色而已.也有些投資公司或是私募基金專門玩後面這一段. 天使投資人或是天使團或許只能提供 3、400 萬美金,供最初的幾年燒錢用. 一但公司營運正常, 只差還沒有上市或是被併購,那麼資本雄厚的創投正好可以接手這個中間過程.
作者林先生的致富方式就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天使投資, 在勝多敗少的戰績下,讓自己成為鉅富.如果某個投資是正確的, 財富大概可以翻幾十倍; 如果投資錯誤, 損失的本金在美國還可以抵稅 50%. 對於加州這樣高所得稅的環境, 富人本來就要繳 50% 的所得稅,兩相權衡之下, 繼續投資似乎才是用錢的好方法.更不用說矽谷有成熟的創業文化, 某人創業發了,某某人公司賣了好價錢, 如果自己只是乖乖上班, 心臟反而要很強! 作者當年在 HP 上班時 (想像它是八十年代的 Google、Facebook),左右鄰兵後來幾乎都變成天使投資人, 所以作者自己也興致勃勃地加入這個行業.
當然, 一開始初出茅廬總是很糗. 在第一個案子 Tonix 時代, 作者還不知道要參加股東會,被大股東嫌沒用,買斷他的股份把他踢出去. 接著作者為了第二個案子 “銀河科技" 辭掉了工作,既投資也自己加入經營.後來投資失利, 他窮到積蓄都快吃光了, 還找爸媽和岳父母求援.從書上的描述來看, 他們的公司固然不是非常有競爭力,但最大的敗筆還是主導公司的王博士只是利用他們來投資和打仗,本身既沒有出錢, 也沒有出力,只不過王博士是在當時矽谷華人中少數有創業經驗的知名人物, 所以被請來當董事長兼 CEO.這個案子把作者的身家都敗光了,所幸後來遇到貴人一起創辦了大朋電子, 以第二大股東的身分賺到後來做天使投資人的本錢.第三個投資案 “天下電子" 遇到經營團隊與董事會內鬥,所以只有小賺. 最後作者總結這是屢戰屢敗的八十年代.
到了九十年代,作者還是有被坑殺的紀錄.當時他把全部資金加上借貸湊了 40 萬美金投入一家 N 公司並擔任總經理,結果公司讓他去歐洲跑市場,實際上卻把公司掏空.這一戰又讓作者的財富歸零, 只好靠大朋電子這個金牛重新養起.如果故事一直都是這麼悽慘,我們當然就看不到本書了. 作者後來也有三場勝績,讓九十年代漸入佳境. 首先是投資 CAD tool 公司 Avanti 賺二十來倍, 投資 CTI 公司 AltiGen 小賺 (帳面上最高賺三十倍, 但股價後來下跌),投資 Vertex Network 賺 15 倍. 這三個案子是雪中送炭型, 在創業家最困難的時候投入, 因為收穫很大.
後來收穫更大的是投資一家法國人開的公司. 這位法國人是搞光電的博士, 原本作者對老外沒什麼信心,後來拜訪他們家後, 斷定對方是一個真正的技術狂, 因此勇敢地投資了這家 Light Logic. 後來這家公司被 Intel 買下, 作者靠它回收一百倍.到了千禧年,作者也不再單打獨鬥了, 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天使,創立了橡子園創投育成中心.天使們結伴打群架讓他們的實力可以和創投媲美.說到要如何找到值得投資的明日之星, 作者列出了十八項檢驗標準.至於要當個天使投資人的話, 作者建議身家達到數百萬 USD 的程度, 可以拿一百萬美元出來投資, 若有三千萬美金的身價則比較輸得起.
一個創業創新創業的團隊, 經過天使投資人 (包括 Family/Friend/Fool)、育成中心、或是 VC 的創投基金/策略投資的培養而長大. 最後的結果可能有三種:退場、上市、併購. 退場表示認賠殺出,上市或是併購對創業家來說都是好事. 雖然大家會注目於那些成功上市的企業家, 但大多數成功的創業家其實都是被併購.根據作者的統計,美國的新掛牌科技公司從 1999 年到 2013 年,景氣好的時候每年可以上市兩百家, 但 2001/2009 兩次泡沫都讓上市家數急凍到十家左右. 反觀被併購的公司, 多則五百多家,少的時候也有三、四百家, 顯然賣公司是創業家最佳也最可能的選擇.
在本書的 part3, 作者舉了三個失敗的例子和大家分享. 失敗本身並不是重點, 因為失敗的原因各形各色. 作者特別舉這幾個例子都是創業團隊中有人缺乏誠信, 這樣的人是作者所不願意再度和他們合作的. 這邊有 72 頁的厚度可以讓讀者當作故事書來讀. 本書的 part 4 講亞洲的挑戰和機會; part 5 講創新創業的未來趨勢.
所謂亞洲的挑戰是亞洲人對風險的認識不夠、有家族企業的趨勢、投了錢就認為自己是老闆, 對創業團隊指手畫腳,影響經營. 至於亞洲的優勢則是政府會主導一些有利於創業的政策. 相對地矽谷不靠政府引導, 而是用文化的力量來支持創業. 至於未來的創業家有什麼趨勢可以抓呢? 一個是非電子業、另一個是跨業結合 (包括 online to offline). 作者在十多年前就預測網際網路最大的商機在於 ACE. A = Advertisement, C = Community, E = Education & Entertainment. 前兩個都已經起來了, 剩下第三個還沒有完全開發. 至於什麼樣的產品才能拿來創業呢? 作者也提出林氏五大定位 (tiips):
T = time to market
I = Integration
I = Intelligence
P = Packaging & Other Differentiations
S = Scalability
如果大家的產品都符合 tiips 呢? 作者說這時要比人文內涵!比方說 facebook 剛出來的時候是個新鮮玩意, 等到爸爸媽媽阿公阿嬤都加入了,年輕人就會想要出走.這時候後發的產品反而具有優勢,只要它和年輕人產生連結,就是一種創新.
本書的內容其實相當精采有趣, 我沒辦法鉅細靡遺地把整本書都摘要起來.若要很快做個結論,那就是我們沒有本錢當天使投資人,但我們有機會可以被投資. 作者在書上留下了 email 帳號 happyboblin@gmail.com, 他說有具體案子的人可以 email 給他.
Hi 周老师,
在您的网站看到有关专业比较有用的小知识,有些小点不甚了解,想跟您探讨一下,不知道怎么样能够联系上你,方便用您邮箱回复沟通吗?
盼复。
Kite
Kite 您客氣了, 我所知有限, 很多東西只是剛好接觸到而已. 如果想私下討論, 可以 email 到 ufocash@msn.com 給我. 謝謝!